原標題:《壯士出川》明日開播 一場戰鬥戲日耗炸藥上百斤
《壯士出川》劇照。
華西都市報:昨日,由四川廣播電視臺等出品的史詩戰爭巨製《壯士出川》在成都舉行開播發布會。該劇取材真實,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數百萬川軍將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故事。《壯士出川》將於明年1月1日起每晚8:30在四川衛視全國獨播。
劇本考究
戰例和主要人物全都有原型
《壯士出川》為了忠於歷史,劇本四年磨一劍,幾易其稿。編劇陳莊、冉光澤等人廣泛徵集了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秘書長樊建川、抗戰作家何允中等相關專家的意見,還特別成立了攝製組,跑遍全川尋找到了40多位存世的川軍抗戰老兵,做了大量的考究工作。
在考察歷史的基礎上,劇中在人物塑造、情節設置等方面對歷史進行了儘可能的還原,所有戰例和主要人物都有真實原型。比如萬炮夜襲敵營的戲份,就是來自川軍李穠師1945年3月在湖南茶陵伏擊日軍的真實事件;攻佔石木山之戰,則由23集團軍50軍攻佔楊家山和定山作戰整編而成;炊事兵秦福財的原型則是47軍的炊事兵李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王錚飾演的王長生,由川軍歷史上著名的死字旗主人公王建堂演化而來。而死字旗這一代表性歷史文物也被據實還原搬上螢屏,從開篇誓師大會上師長王銘章以旗激勵將士,到劇末靳繼忠捍衛旗幟屹立不倒,死字旗貫穿全劇,是川軍犧牲精神的具象載體。該劇編劇陳莊曾在採訪中表示:「死字旗最能代表抗戰川軍的精神,本身也很具傳奇性。王建堂在戰場七年多,受重傷四次,死字旗被血汗反覆浸透,沒有留存下來。抗戰勝利回鄉後,王建堂複製了一面,後毀於某次動亂,後重新複製又毀於5·12大地震。現存於建川博物館的死字旗已是第三次複製的了,劇中所用也是由此旗複製而來。」
拍攝講究
炮擊戰白刃戰集集有戰鬥
為了再現戰爭的真實和殘酷,劇中設置了高密度、多種類的戰爭場景,每集都有戰鬥,匯集了炮擊戰、白刃戰等多種戰術打法,同時還刻意保留了諸如斷臂等血腥場面。而為了實現這些效果,在拍攝期間,單日消耗的炸藥量多時達到上百斤。
在此前播出時,《壯士出川》的畫面質感備受讚譽,不少觀眾直呼仿佛看電影大片。實際上,在拍攝時該劇就採用了電影的手法和規格,同時使用多部全套電影設備從不同角度進行記錄,每一個畫面都極其講究景深和光線。攝影出身的導演表示:「整部劇我都是用電影規格拍的,所有的拍攝設備器材,還有技術手法,都是延續了電影的方式,用的是電影最好的機器,就是為了實現理想畫質,更好地呈現所闡述的故事人物。」
與充斥螢屏的大量雷劇不同,《壯士出川》顛覆了傳統抗戰劇孤膽英雄的「造神式演繹」,塑造了草根連長張抗、科班參謀楊彪、忠舊式軍人靳繼忠、袍哥兵痞吳天祿等大量形象鮮明的川軍人物群像。此外,該劇沒有一味的低級化處理反面人物,比如劇中的一號反面角色橋本,不再是看著姑娘就流口水的臉譜化人物,而是受過精英軍事教育,冷靜又狡猾的日本軍官,其對戰況的分析、對待戰俘的態度,暴露侵略本質的同時也彰顯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壯士出川》以更嚴謹的態度,詮釋了更真實的內核。(記者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