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我這個人是比較喜歡歷史,也許是從小開始的吧,家裡那時候有《前後漢故事新編》,打開了我最初對歷史類書籍偏愛的一扇門,初中高中均有幸遇上讓我或喜歡或敬重的歷史老師,一路下來,竟也弄出了個「興趣」來。當年高考各科中最好的還是歷史呢。如今誤落語文(塵網)經年有餘,對歷史類書籍、故事依然葆有興趣,自己也有幾分小雀躍的。上課時若是內容正好相關的話我還是會跟孩子們多聊幾句歷史上的風雲際會、跌宕風流的。而且,「文史哲不分家」也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在聽讀了幾本歷史類書籍,比如《絲綢之路》《王立群讀史記之文景之治》《森林帝國》《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等書後,慢慢發現歷史未必跟當年做學生時所了解的歷史一樣,慶幸自己能跳出來從不同的緯度去了解不一樣的歷史,慶幸自己有可能接觸到更接近於真實的歷史。這兩天在非凡精讀館聽讀了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老師的《葛劍雄寫史》,對兩個歷史故事及人物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不可謂不是意外之幸事也。
一開始的引言就吸引了我——
沒背景沒學歷,劉邦憑什麼贏了文武雙全、家世顯赫的項羽?對呀?劉邦到底是憑什麼成為最後的贏家呀?上學那會兒我都在納悶呢!
劉邦之所以獲勝,是劉邦在他的那些謀士、部將的支持下,始終確定了一個要去得到秦朝時期那個「鹿」,也就要得天下、要達到統一的一個目標。儘管形勢與他不利的時候,他依然還是堅持著。「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朝那個「鹿」丟了,這個「鹿」其實就是政權、權力。政權丟了,那麼大家都去爭奪,最後高材疾足(本領大的、腿快的、行動快的)才能夠得到。這個角度倒是讓我耳目一新呢——始終堅持,不忘初心。怪不得劉邦是笑到最後的那一個。而且葛教授還有這樣的論斷——
一個人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應該得到肯定還是否定,主要不在於他的個人品德,而取決於他是否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不在於他用什麼手段達到了目的,而取決於這一目的是否與歷史進程一致;不在於他這樣做的動機,而取決於他所作所為的客觀效果。——《葛劍雄寫史·片斷二》P37
評判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標準,而要根據他的全部功過。尤其是對帝王和政治領袖,主要要看他對當時的社會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而不必過於注重他的個人品質或私生活。——《葛劍雄寫史·片斷十一》P223
果然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之悟,深以為然呀!
原來我就聽說過焚書坑儒,這個「江陵焚書」還真是沒聽過。跟著葛教授才知道江陵焚書在歷史上是偶然事件,但是它意義很重大。
後來梁元帝遭遇了大兵壓境的危急情況。
大家請看,這個梁元帝,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他居然還跟大臣們一起集中起來做學術報告,講學術!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他太有人文精神了!這個人人文精神可太高了!
我聽到這個地方的時候,能明顯的感覺到葛教授那種痛心疾首,連帶著我自己也跟著對那個梁元帝恨得牙痒痒的。若不是有幸讀到這一段,哪裡知道歷史上還有這樣的遺憾呀?
所以我特意百度了一下這個所謂的梁元帝:蕭繹(508年—554年),南朝梁皇帝。公元553—554年在位。字世誠,字七符。武帝第七子。天監十三年(514年)封湘東王,鎮江陵(今湖北荊州)。太清元年(547)為荊州刺史。侯景亂梁,擁眾逡巡。景未平,殺信州刺史桂陽王蕭慥於江陵,又與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相互攻擊。景舉兵西進,敗於巴陵(今湖南岳陽),乃命王僧辯討之。大寶三年(552),景平,武陵王蕭紀稱帝於蜀。他亦在江陵即位。次年,武陵王率眾東下,至西陵,為其所敗。承聖三年(554),雍州刺史蕭詧引西魏兵來攻,江陵被圍,燒所藏圖書十餘萬卷,城陷被殺。追尊為元帝,廟號世祖。性好矯飾,多猜忌,而工書,善畫,能文。
唉!讀了這些,我也只能徒留一聲長嘆:又是一個誤落皇帝堆裡的文化人啊!(比如瘦金體的宋徽宗、千古詞帝的李煜……)
葛教授不是單單的只讓讀者了解歷史事件而已,而是從歷史事件中選取一個點,深入的思考乃至反思。所以他對梁元帝的是否真的有人文精神做了進一步的探究:像梁元帝這樣的人,他到底算不算有人文精神?即使他算,那麼他這種人文精神,是不是我們今天所應該肯定的?
對於皇帝或者對社會負有特別責任的政治家來說,抽象的人文精神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更主要的是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貢獻。——《葛劍雄寫史·片斷十》P205
「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的由我們替她塗抹起來,裝扮起來。實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裡,由我們雕成什麼像」(《胡適作品集》這段來自胡適的話,後來就被人們演繹成「歷史是個任人塗抹的小姑娘」。
我想,透過這一本本傾注了歷史學者極大心血的書,有可能我們會對被塗抹過的歷史有更加客觀、全面、公正的了解吧。雖說歷史發生在過去,但是今人總免不了那份好奇,想要知道人類的先祖、人類的過去到底發生過什麼。
培根也說過:讀史使人明智。
生性比較愚鈍的我,還是要再多讀一些歷史書的。
文字:青華一中 姚春豔
編輯:八中附中(七中)殷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