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故事臺灣》的故事:歷史教育與書寫的反思

2020-12-23 百家號

《故事臺灣》的第一回,在《西發裡亞條約》讓荷蘭、瑞士等國家興起(獨立)的段落後,將視野轉離歐洲,回到東亞。這一系列的補充,也隨著這一段後畫下休止。

這系列的補充故事,除了補充《故事》未能述及的部分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希望能透過這系列的補充,讓我們一同思考,歷史書寫的各種面相。

從前言的視角、第一回的取捨、第二回的解讀,到第三回的目的式書寫,這系列的故事,都希望能與大家一同反思歷史書寫的侷限。在這最後的結語,則想與大家一起討論,歷史學的內容。

這本《歷史的觀念》,是許多歷史系學者與學生都讀過的書,在這本書裡,作者認為,歷史學並不是簡單地將過去發生的事件,重新剪貼於讀者面前,而是必須去思考,過去的事件,如何成為它們所呈現的樣貌。

「過去」並不是「歷史」,而「歷史」也不是「歷史書寫」。

逝者已矣,歷史永遠無法完美無缺地,為現代人重建、再現過去。歷史學家所能做的,僅是透過過去遺留於現在世界的遺蹟,嘗試摸索出過去的樣貌。歷史,因此永遠都存在著一絲屬於史家對過往的想像。

這份想像,讓史家有機會從零散的過往殘留中,拼湊出過往的圖像。然而,有時候,這份想像,也可能讓史家所拼湊的圖像,只是一廂情願地扭曲過去。

這是另一本歷史學者與學生都熟悉的書,作者強調,十九世紀以來,英國史家對英國歷史,自《大憲章》以來,便不斷邁向自由與民主的論述,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

除了過去與歷史的差別外,各種形式的歷史書寫,都難免必須在呈現論述的同時,遺落一些與論述主旨關係較淡的歷史。

《故事》為了講述十七世紀尼德蘭與東亞的關係,遺落了十七世紀以前尼德蘭的歷史,正如同這系列的補充裡,為了講述宗教改革與尼德蘭和瑞士的關聯,而遺落「再洗禮派」(anabaptism)的重要影響一般。

目前的歐洲史研究認為,「再洗禮派」是改革派中,主張較為激進的一群人,其基本主張為,目前的基督信仰,並非真正的信仰上帝,唯有透過重新洗禮,才有機會信奉真正的上帝。他們的主張,等同否定了既有的基督信仰文化,也因此,在日爾曼、法蘭德斯、法蘭西與瑞士等地區,再洗禮教徒廣受迫害。圖中的女子,是尼德蘭地區弗萊省(Friesland)的再洗禮派信徒,安妮韓德裡克(Anneken Hendriks)。她於1571年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受處火刑。

過去與歷史的分野,以及歷史與歷史書寫間的隔閡,是歷史學的本質,也是歷史學家必然會面臨的困難。每當我們在閱讀一段歷史書寫時,或許我們可以問問,這段歷史書寫,體現了史家對歷史的何種關懷?在這些書寫裡,史家遺落了哪些歷史,為什麼遺落那些歷史?史家的書寫的歷史,又反映了史家對過去的何種想像?

此外,由於歷史永遠無法再現一個真正的過往,歷史的侷限,也成為歷史學的特色。歷史學者除了書寫自己的歷史研究外,也不斷地閱讀、反思、批判、考證其他學者的書寫。

歷史學因此是門必須仰賴史家不斷自我辯證、批判書寫,以及挖掘證據的知識。而歷史教育,則是培養這些能力的訓練過程。

歷史之術(The art of history, Ars Historica),是人文學的重要知識領域,強調修習者要批判性地閱讀歷史,例如解讀歷史書寫的意義、書寫背後的意涵、以及驗證書寫論述是否有誤。

《故事臺灣》的出現,與反思臺灣的歷史教育有所關聯。作者群書寫這幾段歷史的目的,是希望能為臺灣人提供屬於臺灣的歷史,並希望藉由這幾段歷史,敲開臺灣人對臺灣歷史的興趣。

在這篇結語的最後,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目的。

在現代國家體系裡,基礎教育中的歷史課程,往往是傳遞關於這個國家如何出現、如何擁有現有的版圖、以及如何擁有現代這般樣貌的知識。例如,美國如何從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歷經殖民與革命,逐漸成為今日的美國。

這樣的書寫,往往以現代國家的版圖為基礎,書寫這個地理區塊上的歷史。然而,人類文明在廿一世紀所存在的國家樣貌,在過去的時空裡,很多時候並不存在。更有甚者,現代國家所佔有的地理空間,在過去的時空裡,未必與臨近地區如此涇渭分明。

換句話說,現代國家版圖區塊上的歷史,並不總是等於現代國家形成的歷史,甚至不總是只是這個區塊的歷史。例如,尼德蘭地區在十六世紀的歷史,並不等於現代荷蘭形成的歷史,也不只是今日荷蘭版圖的歷史,而是更廣大的法蘭德斯地區的歷史。

以現代國家為基準回顧歷史的書寫,常將歷史呈現出一道線性的,或收束的軌跡。無論歷史如何複雜,終將回歸到現代國家形成的歷史上。

而後,在這樣的歷史書寫裡,扭曲了這塊地域的歷史,也在扭曲的過程中,遺落了不少這塊地域的歷史。

如果,歷史學的精神,真如這篇結語所說,體現在史家批判性地解讀歷史書寫,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用同樣的精神,來檢視基礎教育中的歷史書寫?

或許,我們可用一個問題結束這系列的補充。問題不是「我們要什麼樣的基礎歷史教育?」,而是「我們可以把基礎教育中的歷史,轉化成歷史教育嗎?」

相關焦點

  • 圓山故事集 印刻近代臺灣歷史縮影
    ,更承載著近代臺灣發展歷程的豐富故事,在60歲生日之前,《圓山故事》專書編撰完成發表,歷史影像與文物同時展出,為臺灣近代留下珍貴的印記。吳敦義致詞時形容:「圓山故事多,不比小城故事少」,前「監察院長」錢復以他長期擔任外交公職的經歷,簡要地提了幾段在圓山飯店發生的外交小故事,令人聽得津津有味。誠然,這座舉世無雙的飯店所經歷、印刻的,不只是一家飯店,而是鮮活的近代臺灣歷史的縮影。
  • 【教育】一位臺灣媽媽的大陸故事
    有一位臺灣的年輕媽媽,她用講故事來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她不僅在臺灣講,還講到了大陸的中小學。她為什麼有這樣的舉動呢?對於母親的職份,她又有什麼樣的思考呢?本期《成長你我他》母親節特別節目,我們來聽聽臺灣媽媽黃欣雯的大陸故事,一起來感受:傳遞生命教育的母親有何不同?
  • 楊照《故事效應》出版: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
    【基本信息】書名:《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    作者:楊照    出版社: 遼寧教育出版社    定價:22.00元    出版時間:2011楊照悠遊於不同身份,以利落又不失幽默的筆觸與談吐,準確刺中問題核心,然而他對文學、歷史、音樂與美食的愛好,又讓人在他的言談中得以感受詩意與浪漫的光彩。學歷史的楊照,總嘗試著由更宏觀、廣泛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從時事或現象中反應「文化」與「人」的問題;從字裡行間中尋找經常被忽略的細節,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線索與特質。楊照喜歡小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我每天一定寫小說」。
  • 這裡是文理代表團與臺灣的故事……
    文理代表團在臺灣為期八天七夜的臺灣交流學習已經圓滿落幕。在過去的八天時間裡文理代表團和臺灣發生了什麼故事呢?6月25日,文理代表團來到了桃米休閒農業品推展協會和日月潭。田老師激動地向大家介紹和講述臺灣少數民族的故事。曾經在北京辦展覽的時候,賈慶林主席說過一句話:「缺少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談不上完整的中華文化」。這使他十分的感動。正是因為田老師克服種種困難,去拍紋面人的照片,才有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些稀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也不能因為歷史犯下的錯誤而永遠帶著仇恨。
  • 惠州記者書寫惠州古城故事 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
    日前,「享一盞香茗·悅湖山有靈」——《湖山有靈》新書發布會在惠州西湖愛樹觀湖書院舉行,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記者侯縣軍攜新書《湖山有靈》與廣大讀者見面,並分享創作背後故事和心得體會。惠州文史學者、高校教師、文創公司負責人等30名來賓和一批讀者應邀而來。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我想,臺灣這個島嶼上如果有這種瘋狂的夢想,大概也就是一種流浪的、沒有那麼確定的目的和功利,去探索自己想做的那個部分。這些非職業的演員,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有『本省人』或『外省人』,他們說著島嶼的故事,零碎的、不完整的故事,但他們充滿生命力,認真地說著,試圖讓觀眾了解。」
  • 新手老師的第一大法寶:提升自己說「教育故事」的能力
    教育是社會生活與個人故事的重構過程,在教育活動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充盈著學校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教師與學生既是講故事的人,也是別人故事中的角色。如果每個老師都能成長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學生進步,老師成長。 學校一般會要求班主任寫一篇隨筆或者敘事,但很多老師卻經常會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寫而卡殼,白白放過了許多優秀的素材。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新品上市 | 每天十分鐘,《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可以隨時聽啦!
    原因有很多,比如:它是臺灣暢銷時間最長、獲獎最多的歷史讀物。臺灣金鼎獎推薦獎臺灣金鼎獎優良出版品臺灣中國文藝獎章臺灣優良兒童圖書「金龍獎」臺灣國立教育資料館評鑑特優青少年課外讀物臺灣民生報「校園好書排行榜」票選第一名臺北國際視覺設計展插畫類金獎看看推薦它的名人,幾乎佔了臺灣名家的半壁江山:劉墉
  • "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最難的時光是現在
    而他自己從不忌諱「講故事是被訓練出來的」,更多時候是出於工作的需要。生活中的他不像人們看到的那樣喧鬧和風趣,常常願意在安靜中思考。最感激的事是「書寫和閱讀」,而未來最想做的事是賣拉麵和旅行。  吳念真:書裡的那些故事都是生命的記憶。當時就想把生命的一點點記憶和人分享,通過書寫這個過程來抒發掉那些情感。  我很感激上帝給我兩樣東西讓我不會發瘋,一個是書寫,一個是閱讀。比如這段時間精神狀況不是太好,太忙了,忙到有些厭倦、憂鬱這樣子,我整天會抱著王安憶的《天香》,思緒就會進入早期的上海,可以暫時脫離某些不舒服的狀態。
  • 從甜點品味臺灣故事
    新華網臺北12月2日電(記者譚喆)冬季的臺北細雨綿綿,正在臺北故事館舉行的「甜點 故事 臺灣味」特展,將一場舌尖上的懷舊旅行慢慢開啟,娓娓講述百年來臺灣甜點發展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勾起人們溫暖甜蜜的回憶。
  • 臺灣東吳大學研究生論文:《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14日報導,今年7月,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一名研究生交出了一篇名為《失能的恐懼—— 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的研究生論文,探討自己無法寫出一篇研究生論文的原因……最近,論文被貼上網絡,許多研究生感同身受,紛紛表示「怎麼沒找我訪談」……
  • 免費領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音頻 1000集,令孩子著迷的中國通史故事!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講的全是真真實實、有憑有據、經過再三詳密考證的歷史。絕不止是將文言文譯為白話,更不是傳說演義、細說小說,幾乎每一段我都可以翻回原文,一一找出原始資料。本書內容上起遠古,下終明代中葉,作者選取這段漫長歷史中富於教益和人和事,以此為中心,寫成一系列輕鬆而富於情致的短篇故事。全書凡1075篇,200萬言,故事之間相互勾連,前後貫通,連綴起來,即成一部規模頗大的中國通史。
  • 「一國兩制」的香港故事與臺灣聲音
    然而,只要是嚮往美好生活的臺灣民眾都明白: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這事兒,關乎臺灣前途命運,也關乎每個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只有理性參與、積極建言,才能為自己爭取一個可長可久的最好結果。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歷史賦予兩岸中國人的歷史使命,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想,早已在香港澳門得到了成功的實踐。
  • 臺灣碩士論文:《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今年7月,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一名研究生一篇名為《失能的恐懼—— 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 臺灣這條老街,充滿歷史故事及懷舊痕跡,吸引人慕名而來
    臺灣有條老街,充滿歷史故事及懷舊痕跡,吸引人慕名而來。是哪裡呢?就是臺灣知名的傳統老街——淡水老街。臺灣淡水老街淡水老街,臺灣知名的傳統老街臺灣「淡水老街」不僅早已是全臺知名熱門景點,同時也吸引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
  • 龍應臺:大陸歷史斷裂比臺灣嚴重得多
    歷史就像一列火車  國民記憶庫的推動,與龍應臺個人書寫《大江大海1949》時對歷史的重新認知與對小人物的感懷,看起來是直接的因果關係。  龍應臺的父親如此,整個大社會亦然,帶著時代故事的長輩不斷凋零,便代表著一個世代的庶民記憶大量消失、不被留存,於是,在全臺灣網羅個人歷史記憶,也就成了龍應臺上任後最重要的文化工作。
  • 【教育問題談】臺灣鄉村學校的故事
    臺灣的教育過去一直被人們所稱道。
  • 故事|未解之謎!破解臺灣阿里山鬼故事
    阿里山一景其實,在臺灣民間流傳的鬼故事中,也有一些經典的「歷史公式」──阿里山鬼故事就是其中一個。——臺灣歷史中被遺漏的環節》一文中已經說明過。據當地媒體報導,舉辦祭典的目的一是為了撫慰曾在伐木過程死傷的77位殉職者,包括日本技師和臺灣工人;二是希望能安撫那些被砍伐的十萬株神木。往後的很多靈異故事都以上述兩點為想像基礎,進而延伸出更多恐怖的情節;而故事中被誇大渲染的部分,也似乎回應了當初的祭典為何如此特殊與盛大。
  • 騎行在臺灣的故事
    認識了臺灣的朋友,看到他「曬」的各色臺灣小吃的圖片,蚵仔煎、大腸包小腸、青蛙下蛋、炸魷魚、棺材板、鳳梨酥、刨冰……,徹底地觸動了我這個吃貨的神經,認定了臺灣的小吃天下無敵。 臺灣以美麗的風景、臺妹、好吃的形象種在了我的心裡。「我想去臺灣」,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