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絕望物理定律「熵增原理」:生命以負熵為食,最終走向消亡

2020-12-11 胖福的小木屋

13世紀,一位叫亨內考的人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輪子中央有一個轉動軸,輪子邊緣安裝著12個可活動的短杆,每個短杆的一端裝有一個鐵球。右邊的球比左邊的球離軸遠些,因此,右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矩要比左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矩大。這樣輪子就會永無休止地沿著箭頭所指的方向轉動下去,並且帶動機器轉動。

這個輪子名叫「亨內考魔輪」,它讓科學家做起了「永動機」的夢,科學家們幻想,一旦永動機誕生,人類將產生源源不斷的能源,所以,有很多的科學家一直試圖復刻「亨內考魔輪」,卻都慘遭失敗,然而無數的失敗卻沒有打消科學家們的熱情,反而對永動機的探索愈加狂熱。

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達·文西也造了一個類似的裝置,他設計時認為,右邊的重球比左邊的重球離輪心更遠些,在兩邊不均衡的作用下會使輪子沿箭頭方向轉動不息,但實驗結果卻是否定的。

達·文西敏銳地由此得出結論: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實上,由槓桿平衡原理可知,上面兩個設計中,右邊每個重物施加於輪子的旋轉作用雖然較大,但是重物的個數卻較少。精確的計算可以證明,總會有一個適當的位置,使左右兩側重物施加於輪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轉作用(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輪子達到平衡而靜止下來。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一直沒有放棄這個夢想,人們還提出過利用輪子的慣性,細管子的毛細作用,電磁力等獲得有效動力的種種永動機設計方案,但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

1847年,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發表了著作《論力的守恆》。他提出一切自然現象都應該用中心力相互作用的質點的運動來解釋,這個時候熱力學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恆定律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雛形。

1850年,克勞修斯發表了《論熱的動力和能由此推出的關於熱學本身的定律》的論文。他認為單一的原理即「在一切由熱產生功的情況,有一個和產生功成正比的熱量被消耗掉,反之,通過消耗同樣數量的功也能產生這樣數量的熱。」 加上一個原理即「沒有任何力的消耗或其它變化的情況下,就把任意多的熱量從一個冷體移到熱體,這與熱素的行為相矛盾」來論證。把熱看成是一種狀態量。

由此克勞修斯最後得出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解析式:dQ=dU-dW

從1854年起,克勞修斯作了大量工作,努力尋找一種為人們容易接受的證明方法來解釋這條原理。經過重重努力,1860年,能量守恆原理也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開始被人們普遍承認。能量守恆原理表述為一個系統的總能量的改變只能等於傳入或者傳出該系統的能量的多少。總能量為系統的機械能、熱能及除熱能以外的任何內能形式的總和。

熱力學第一定律宣告了永動機的破產,因為永動機違反了能量和質量的守恆定律,在任何的永動機設計中,我們總可以找出一個平衡位置來,在這個位置上,各個力恰好相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動力使它運動。所有永動機必然會在這個平衡位置上靜止下來,變成不動機。熱力學第一定律也促成了蒸汽機的誕生,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誕生,人類由此邁入了蒸汽時代,機械化生產時代開始到來。

而能量守恆定律的提出還是沒有打消科學家們的夢,他們夢想著製造另一種永動機,希望它不違反熱力學第一定律,而且既經濟又方便。比如,這種熱機可直接從海洋或大氣中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機械功。由於海洋和大氣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的,因而這種熱機可永不停息地運轉做功,也是一種永動機。

中國民科造的磁動機就屬於第二種

簡單來說,人們認識到能量是不能被憑空製造出來的,所以他們試圖從海洋、大氣乃至宇宙中吸取熱能,並將這些熱能作為驅動永動機轉動和功輸出的源頭,從單一熱源吸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功而不產生其它影響的熱機這也被稱為第二類永動機。

科學家認為只要做到了只有單一的熱源,它從這個單一熱源吸收的熱量,可以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他變化,第二類永動機就能夠成功。

在這個時候,隨著科學的發展,牛頓經典力學的一些局限性也暴露了出來,比如牛頓經典力學認為力學過程是可逆的,可逆性是指時間反演,即過程按相反的順序進行。在經典力學的運動方程中,把時間參量 t換成-t,就意味著過程按相反的順序歷經原來的一切狀態,最後回到初始狀態。

而1850 年克勞修斯在論文中提出了一條基本定律:「沒有某種動力的消耗或其他變化,不可能使熱從低溫轉移到高溫。「這個定律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而熱力學第二定律則與力學過程的可逆性相矛盾。

所以克勞修斯在 1854 年的隨筆《關於熱的力學理論的第二基礎定理的一個修正形式》提出了新的物理量來解釋這種現象,,1865 年正式命名為熵,以符號S表示。

克勞修斯從熱機的效率出發,認識到正轉變(功轉變成熱量)可以自發進行,而負轉變(熱量轉變成功)作為正轉變的逆過程卻不能自發進行。負轉變的發生需要同時有一個正轉變伴隨發生,並且正轉變的能量要大於負轉變,這實際是意味著自然界中的正轉變是無法復原的。

由此克勞修斯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又一個表述方式,也被稱為熵增原理,那就是:不可逆熱力過程中熵的微增量總是大於零。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

簡而言之就是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可以說非常鮮明地指出了不可逆過程的進行方向。

熵增原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另外一種表述形式,卻又擁有更加深刻的含義,它創造了「熵」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在後來被廣泛應用,香農把熵的概念,引申到信道通信的過程中,從而開創了」資訊理論「這門學科,從而宣告了資訊時代的到來。

熵增原理表明,在絕熱條件下,只可能發生dS≥0 的過程,其中dS = 0 表示可逆過程;dS>0表示不可逆過程,dS<0 過程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可逆過程畢竟是一個理想過程。因此,在絕熱條件下,一切可能發生的實際過程都使系統的熵增大,直到達到平衡態。

絕熱過程是一個絕熱體系的變化過程,即體系與環境之間無熱量交換的過程。在絕熱過程中,Q = 0 ,有ΔS(絕熱)≥ 0(大於時候不可逆,等於時候可逆) 或 dS(絕熱)≥0 (>0不可逆;=0可逆)

熵增原理最大的意義就是從能量品質的角度規定了能量轉換過程中的方向、條件和限度問題。

熵增原理的出現表示經典力學的可逆性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它只在有普遍的力學原理做保證的情況下才準確,熱運動就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同時也徹底宣告了永動力的滅亡。因為從海水吸收熱量做功,就是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成有用功並且不產生其他影響是無法實現的。

而薛丁格就則指出,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當中。也就是說,生命體系中的熵也應該是不斷增大的,也只能是從有序向無序發展。但是從某種角度上而言,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減的能力,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進食行為,我們從食物中汲取了「負熵」來維持生命的有序,即「新陳代謝的實質就是及時全部消除有機體無時無刻不產生的全部負熵」。這裡的有序和無序是描述宏觀態的。

因此,機體是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成功地從周圍環境中不斷地吸收負熵,向周圍環境釋放其生命活動不得不產生的全部正的熵維持生存和進化的。總之,生命體是開放的、不可逆的非熱力學平衡體系。平衡態是無序的,而非平衡態則是有序的根源,這是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一致的,也是符合熵增原理的。薛丁格生動地用「生命賴負熵為生」這一句名言概括。

雖然如此,生命的減熵行為卻起不到任何效果,畢竟在浩瀚無垠的宇宙當中,人類等生命簡直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熵增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註定了生命只能從有序發展為無序,並最終走向老化、死亡。所以熵增原理也被很多人稱為:最令人絕望的物理定律。(依據熵增原理,地球生物都會從從有序走向無序,也就是走向死亡!)

熵增原理適用於很多領域,包括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否矛盾等。

而科學家對於熵增原理最大的爭論是宇宙是否是一個封閉系統,因為熵增作用發揮作用的條件必須是在孤立系統系統中,然後達到平衡熵最大。孤立系統是在熱力學之中,與其他物體既沒有物質交換也沒有能量交換的系統稱為孤立系統 。任何能量或質量都不能進入或者離開一個孤立系統,只能在系統內移動。

而地球就是一個開放系統,熵增原理可以適用於生命,自然也能適用於地球,所以地球上的生物通過從環境攝取低熵物質(有序高分子)向環境釋放高熵物質(無序小分子)來維持自身處於低熵有序狀態。而地球整體的負熵流來自於植物吸收太陽的光流(負熵流)產生低熵物質。使得地球上會出現生物這種有序化的結構。不至於使熵一直處於增大的狀態,

所以科學家就思考,宇宙是否是一個孤立系統,因為宇宙是不存在「外界」的,我們不斷在消耗著能量,且不可逆,熵不斷在增加正在走向它的最大值,因此宇宙一旦到達熱動平衡狀態,就完全死亡。這種情景稱為「熱寂」,這樣的宇宙中再也沒有任何可以維持運動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

而這引來部分科學家的反對,他們宣稱熵增原理只能適用於由很大數目分子所構成的系統及有限範圍內的宏觀過程。而不適用於少量的微觀體系,也不能把它推廣到無限的宇宙。

由於涉及到宇宙未來、人類命運等重大問題,因而它所波及和影響的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界和哲學界,成了近代史上一樁最令人懊惱的疑案。

但不管怎麼樣,熵增原理作為熱力學四大定律之一,指導著熱力學的研究,在物理學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最悲觀的定律「熵增定律」,它意味著一切事物都走向終結
    有這麼一句話,熵增定律是這個世界中讓人最絕望的定律。因為熵增定律的存在,這個世界包括黑洞以及宇宙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活在這個宇宙中,就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遵循熵增定律。熵增定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要了解它,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熵。
  • 令人絕望的「熵增定律」,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相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提及一句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如果你稍加留意,會發現生活中的事物,有這樣一種慣性,桌子不擦會蒙生灰塵,家裡幾天不清理,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擺放得亂七八糟,杯子幾天不洗會有汙垢,鋼鐵沾了水會鏽跡斑斑等等。這些都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任由它去發展,是不是就會變成一個很無序的狀態。
  • 令人絕望的熵增定律,預示宇宙命運,科學家:後悔發現了它
    宇宙空間浩瀚無比,宇宙中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謎團,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許多科學家在宇宙空間中都有了新的發現,這些新的發現都令人欣喜,但當人類發現一個定律後,人類卻不願相信這是真的,那就是熵增定律。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生命是什麼》·薛丁格沒人能逃過「熵增」,但高手懂得對抗!(本文首發於「三人化工」,期待您的關注)在我們的世界裡,物質總是朝著熵增演變,房間不收拾就會變亂,水只能由高處流向低處,而耳機線不整理就一團糟,熱水放在那會慢慢變涼,太陽終將不斷燃燒衰變……直至宇宙的盡頭——熱寂。
  • 最令人絕望的「熵增」定律,為何讓許多人一下就頓悟了!
    面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最終找到了一個直達本質的答案——「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往「熄滅」或者「圓寂」的方向發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統。所以生命活著的終極使命只有一個,就是對抗這一趨勢。如果有一天不再對抗它了,那生命就離終結不遠了。
  • 生命以負熵為生 心腦健康以協調負熵為核
    ——活細胞的物理面貌》一書中的名言。   負熵,是熱力學的概念之一,與熵增是反義詞。而「生命以負熵為生」,則是從物理學角度對生命科學的解說。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熵的意義。熵(shang),是熱力學中表示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 一條超越一切定律的定律,「男默女淚」之餘讓人頓悟
    熵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無序度)的度量,熵增即為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當熵達到最大值時,系統會出現嚴重混亂,最後走向死亡。正因此,熵增定律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令人絕望的物理定律。熵增定律過於抽象,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 熵增定律,為什麼會被稱為讓人絕望的物理定律?
    自然界中的現象遵循著某一規律,物理學家通過不斷觀測,並進行大量實驗,最終總結出了科學結論,這就是物理定律。事實證明,物理定律行之有效。如果沒有物理學家前赴後繼地發現新定律,人類的科技就不可能發展起來。 物理定律給人類帶了無限的可能,基於物理定律,我們可以實現前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例如,人類登陸月球,無人探測器飛出太陽系。但同時,有些物理定律也給人類帶了絕望,以致於一些物理學家寧願不想發現它,這就是熵增定律,或稱熱力學第二定律。
  • 熵增定律為什麼讓人絕望?被愛因斯坦稱第一,預示宇宙命運
    這個就是熵增定律。大家對於熵增定律可能並不了解,熵增定律被愛因斯坦稱為「第一定律」。熵增定律是克勞修斯提出的熱力學定律,克勞修斯引入了熵的概念來描述不可逆過程,即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是不可逆的。克勞修斯曾經發表過論文是關於熱的力學理論的,其中首次明確指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
  • 熵增意味著死亡,避免死亡就要阻止熵增,物理學家的生命觀
    在宇宙之內,一切的物質,宇宙天體、山石樓閣,乃至生命,都必須要遵循一個定律,那就是熵增原理。熵增原理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之間的一切都遵循熵增原理,宇宙天體、山石樓閣、乃至生命皆是如此,而生命似乎有些特殊。關於生命起源與發展最權威的學說就是達爾文所提出的進化論了,而進化論似乎與熵增原理格格不入。根據進化論的描述,生命最初是簡單的,而後通過不斷的演化,變得越來越複雜,變得越來越高級,也變得越來越有序。
  • 熵增定理——最令人絕望的定理?又或是最有希望的?
    薛丁格曾說過「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熵增定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巨大影響?01 |什麼是熵增定理理解熵增其實很容易:一個獨立不受外界影響的容器,裡面有規律的間隔,隔開空氣區間和真空區間;一旦撤除容器內部所有間隔,整個容器就會形成一整個均勻的狀態。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熵增的過程。
  • 讀書筆記PPT:熵增定律(附PPT下載)
    PPT極客近日讀到一篇關於熵增定律的文章,這定律說:個人體系累計了大量熵,如無突破,個人也將面臨被時代拋棄的危險。PPT極客覺得挺受益的,故把筆記做成PPT,與諸位分享,一起進步。熵增定律,生命與非生命的終極定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睡懶覺很容易,早起很難?為什麼吃美食長胖容易,減肥很難?為什麼玩遊戲、刷短視頻很容易,自律讀書那麼難?對了,都是和熵增定律有關。那什麼是熵?
  • 熵值會增加,帶領系統走向無序和死亡,只有耗散結構才能對抗熵增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可知,熱的變化是具有方向性的,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熵代表了系統的無序程度,任何一個孤立系統的熵值都會不斷增加,當熵達到最大,系統也就達到了一種完全無序的平衡,一切也就走向了滅亡。熵增原理所說的系統並不僅局限於物理學層面之上,包括生命體、經濟體以及任何一個領域的孤立系統都要遵循這一原理。
  • 熵增定律:一個讓任正非感慨想再有來生的秘法(P1)
    從幼兒園認字、彈琴;小學學數學;從中學歷史、物理到本科、碩士、博士,考試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畢業了,又要接受打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擠壓。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十分痛苦呀!但結果都是光明的。從小就不學習,不努力,熵增的結果是痛苦呀!我想重來一次,但沒有來生。人和自然界,因為都有能量轉換,才能增加勢能,才使人類社會這麼美好。
  • 《信條》——熵增定律 時間倒流 做自己的「麥克斯韋妖」
    一、熵增定律的世界,令人絕望的真理 電影中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設定與理論基礎。導演將「熵」這一概念與時間相結合,設定了「熵增的方向與時間流逝的方向相同」這一指導思想。提到熵增定律,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熱力學的三大定律。
  • 宇宙中的終極規則,但人們並不希望發現它,絕望的熵增定律
    隨著大家對物理的不斷探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物理定律,而我們也正是利用這些物理定律,做出了很多科技產品,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也正是這個原因,幾乎每一次有巨大的物理發現,都會引起人們的轟動,但是一個叫做克勞修斯的人,他發現了一條定律,卻令人感到了無比的絕望。
  • 不懂「熵增定律」,怎麼在職場乘風破浪?
    熵增定律,號稱全宇宙最絕望的定律,它大致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過程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的,即從有序到無序。 而要對抗這個熵增,耗散結構理論認為,要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在耗散過程中產生負熵流,負熵代表著系統的活力,負熵越高、系統越有序,如同薛丁格所說「生命以負熵為生」。 美國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其著作《最後的問題》中也有類似的闡述。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那麼如何對抗才能獲得快樂?
    痛苦和快樂背後的物理學原理現在我們再把眼界放寬一些,所有的生命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病毒都在為生存忙碌,如果不忙碌便難以生存,沒有生命是不花費任何力量就生存的,因為死亡永遠比生存容易。如果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們需要把眼界放寬至非生命界。
  • 如果不控制,事物總是朝著糟糕的方向演變,熵增定律了解一下
    要回答這個兩個問題,我們得從一個定律說起。熵,物理學名詞,指的是混亂度的度量,由英文entropy翻譯過來。熵增定律為: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的系統,如果沒有外力做功,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事物總會自發地向混亂、無序的方向發展。可以說,這個定律包含了宇宙萬物的演變規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遵守這個演變規律。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編者按  早在1943年,薛丁格在多次演講中都提到「熵增」這個詞,並在其著作《生命是什麼》中指出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即「生命是非平衡系統並以負熵為生。」  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它預示了宇宙終將歸於熱寂,生命終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