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少年的你》校園霸凌的餘溫還沒散去,在微博上又看到一起校園暴力事件。
而這一次發生在7、8歲的孩子身上!
1「什麼才是真惡?」
河南一位母親發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不停的說自己眼睛疼。
當他們帶著女兒多次到醫院就診,驚人的一幕出現了,醫生從女兒的眼睛裡取幾十張的小紙片。
還有多少張紙片殘留在眼睛裡仍然無法確認,而事實發現這些小紙片正是由三名同校男同學強行塞入女孩眼中。
事件發生後,我們在來看看學校校長的回應:「小孩子間的玩鬧,沒有惡意。」是的,一句沒有惡意逃脫了責任,解決了所有問題。
再一次,媒體發揮了作用,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通告:
七八歲的孩子,竟然能做出如此令人髮指和殘忍的事情,校長如果都認為是「沒有惡意」的話,那我們真要懷疑:什麼才是惡意?
刀子不割在自己身上不覺得疼,倘若哪天此類事件再次頻發,這個校長就是罪魁禍首!
在「小惡魔」的世界裡,我們不知道究竟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暴虐?
2「他還小,不懂事」
面對每次的校園霸凌事件,看到很多這樣的「寬容論」:
什麼「他還小」、「他不懂事」、「他沒有惡意」、」死都死了、都是孩子」......
寬容有錯嗎?沒錯,但是每年頻繁發生這樣的事情,誰來寬容這些被欺凌、受傷害的孩子?
就像那個殺掉10歲女孩的13歲男孩,孩子去了收容所,可女孩的家人要痛苦一輩子。
所有的一切不過是都是「脫罪」的藉口,校方的脫罪,施暴者一方的脫罪。
你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其實懂的比你想像的多,只是大部分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小時候做出這種事,誰能保證他長大後不會做出更出格的事?
何詩韻律師:現在很多的孩子把校園暴力當作一種樂趣,「開個玩笑」是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找的一個看似合理的藉口。
這個事件中,我並不覺得是孩子之間的玩笑,而是把一方的快樂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上。
「孩子間的開玩笑」、「他還小」、「他還不懂事」這些言論,一方面是家長和老師作為成年人來說對未成年惡性事件的輕描淡寫,符合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
另一方面也是對施暴者設置的擋箭牌,大家本能內心都不否認這個行為是錯的,只是出於各種心理不想讓孩子去承擔應有的後果。
3「他們又不用受到處罰了?」
每次這樣的事件發生後,而公眾真正關心的,是涉事的孩子們,會得到怎樣的處罰?
以及受傷的女孩,除了生理上,精神上要如何補救?
由於施暴者才七八歲,根本無法追究刑事責任。再怎麼追責,無非就是家長的民事賠償,學校的監管不力責任。
何詩韻律師:從小到大,我相信每個人也包括我自己或多或少都遭受過校園霸凌,對受害者甚至受害者的家屬來說,那都是一生都沒有辦法磨滅的內心陰影。
而那些事後問為什麼不告訴家長、告訴老師的人永遠也不會知道,老師、學校的懲罰對於施暴者來說無關痛癢,反而會激起其報復心掀起下一輪的暴力。
對於有些涉事孩子來說,單純的批評教育可能有用,但是對於部分孩子來說可能就是疼不癢。
不說未成年人,現在很多成年人犯了錯,批評教育之後仍然沒有改正,在辦理的刑事案件中,犯罪的人都有累犯、再犯的情況。
所以針對不同孩子的情況,一定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然這種事情就像熱搜一樣,過了幾天風頭就又過去了!
4「社會又要背鍋?」
可以說每一次霸凌事件發生,都是多方因素綜合結果。
何詩韻律師:大家都說現在的孩子難教育,因為現在孩子接觸社會信息和外界誘惑的渠道越來越多。
他們逐漸變得越來越早熟,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但是這並不代表是社會發展的「鍋」。
作為學校、家長這些天天與孩子交流溝通的人,更需要及時的糾正孩子的不良傾向,給予孩子正確的導向。
我知道這對我們孩子身邊的成年人來說太過苛刻,但是孩子是未來,是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
同樣的,公職機關也應當重視未成年人的發展問題,這並不是學校或者教育局的壟斷職能,而是全社會都需要去努力規範的事情。
校園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一直存在,但我們不可否認,校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擁有美好回憶的地方。
不管是《少年的你》,還是最近頻發的校園霸凌事件,只是希望通過對校園暴力的重視和規範,讓校園回歸單純。
何詩韻律師:《未成年人保護法》最近一次修改是在2012年,每一次的修改都是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而作出改變。
既然現在國家已經重視起校園暴力和未成年犯罪的問題,那接下來對於這部法律一定會有相應的修改。
我很遺憾,這是多少霸凌事件的發生才推動的修改;
但是我也很高興,因為即將等到光亮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