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媽媽在朋友圈分享:
每次看到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忍不住大聲講話。寶寶吃飯的時候飯含在嘴巴裡不咽下去,在旁邊玩弄餐具,講一遍不聽,第二遍就忍不住對寶寶怒吼,結果寶寶就開始哭,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每次事後都覺得後悔,沒必要去吼寶寶,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其實,很多家長在對孩子怒吼的時候,都來源於家長的焦慮,面對孩子的一些錯誤真的需要直接劈頭蓋臉罵過去嗎?孩子往往很容易成為爸爸媽媽情緒不穩定的犧牲品,就挺無辜的。
如果能耐心一點,換一種教育方式,結果會是怎樣的?父母不是權威,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犯了小錯,家長不是帶著怒吼和威脅去教育的,帶情緒的教育方式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吼完後的傷害是難以消失的,當代知名心理學家、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曾在一篇被引用了超過5300次的重磅同名論文中指出,「壞的力量比好強」。
和表揚相比,我們對尖刻的批評記憶得更準確,反應也更快、更深刻,而這點對孩子和大人都一樣。
對孩子說一句刻薄的話,需要用多少句好聽的話才能彌補對心理還在發育的孩子所造成的傷害。
如果家長長期對孩子施加言語暴力會發生什麼?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十幾年來,他的團隊對父母言語攻擊的長期傷害進行過大量研究。
父母的言語暴力包括對孩子長期的吼叫、斥責、詛咒、歸咎、侮辱、威脅、貶低、取笑。團隊發現,父母如果經常用言語辱罵孩子,他們事後的安撫不會起到消除影響的作用。
他們分析曾經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的大腦,他們的言語能力比正常成年人要差,言語智商只有112分,而沒有遭受言語暴力的人言語智商有124分。
除了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在常常使用言語暴力的父母養育下,兒童的情商也會受到影響,孩子也會跟家長一樣,情緒化嚴重,動不動就發脾氣,在以後成年後,孩子很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問題。
德國有一本知名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它生氣媽媽之間的經歷。
早上的媽媽確實最容易大吼大叫,容易焦躁的時候——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
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
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最後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又將我找了回去,開著大船來了,她已經把那些丟掉的部分給找了回來,並把他們重新縫好連上。
媽媽跟我說「對不起」,我也原諒了媽媽。
最後小企鵝真的高興了嗎?可以問問讀完繪本的小朋友,有個小朋友說道:「縫起來好疼啊!」孩子的心靈都是脆弱的,雖然為孩子縫上傷口,但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他們的察覺能力很敏感,對父母的情緒都看在眼裡,並會產生自己的想法,可能安撫後能難以消散孩子的負面影響。
你希望你的孩子因為害怕你,而對你唯命是從嗎?
孩子也需要家長的尊重,他們需要父母的愛護而不是斥責。
在繪本《大衛不可以》,香農最後還是將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深刻地表達出來了,雖然孩子淘氣頑皮,但是母親知道什麼時候對孩子說「不可以」,什麼時候需要用懲罰來告訴孩子的錯誤行為,重要的是,最終都是用愛來教育指導孩子的。
可能有些家長會抱怨,如果不給孩子點「顏色」看看,打他罵他,就會讓孩子以後無法無天,不害怕家長,也不害怕老師,就更難管了。
尊重孩子並不是寵溺孩子,無原則地遷就他,如果孩子因為沒有因為被打罵長大而不聽話,這是另一種極端了。
比如,孩子學說話,結結巴巴,家長很著急。
錯誤的兩種極端做法:
第一種吼罵式解決,劈頭蓋臉一頓臭罵,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結巴,這樣的結果很有能使孩子講話更加結巴。
另一種寵溺式解決,孩子還小,現在學不會就算了,以後再說,不勉強孩子做。這樣的結果,孩子就會有一種「我不會也沒事」的心理,以後就用「我不會」來逃避責任,這就是你們所教出來的難管的孩子。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一次又一次耐心地陪孩子練習說話,並且鼓勵孩子,讓他覺得是可以做好的,做不好也沒關係,讓他知道自己學的慢媽媽沒有怪他,可以通過努力練習來學會。
現在還在用怒吼與威脅的家長,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嘗試耐心地和孩子進行溝通,嘗試次數多了,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