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自2020年起,教育部決定在36所試點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也稱「強基計劃」),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基計劃正式推出。
問題一:哪些試點高校?
答:36所試點高校。具體包括: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問題二:哪些專業?
答: 「強基計劃」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主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全部限定為基礎學科專業,且不得轉換專業,這也是和自主招生最大的不同。即以物理競賽進來的,只能選擇物理相關專業,而不能轉金融、經濟、管理等其它專業。
強基計劃重點招生的學科專業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
問題三:招收哪些考生?
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是「強基計劃」的主要選拔對象。絕大多數試點高校在招生簡章中都明確提出了兩類報考人群:
第一類是高考成績優異的考生,專業基礎紮實,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突出。
第二類是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五大全國青少年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一、二等獎的獲得者。
「招收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這是「強基計劃」招生選拔中的一個原則性要求。對於報考「強基計劃」的學生來說,強調的是真的有天賦,喜愛並願意致力於基礎學科,並不適合多數人。
問題四:怎麼選拔?
答:與自主招生不同,強基計劃大幅壓縮了高校的自由裁量權。強基計劃在招生上借鑑了新高考改革地區綜合評價的模式,按高考成績+校測成績合併錄取的模式。
教育部規定,高考成績佔比不得低於85%,校測成績不得高於15%,最後按這一權重分配比例綜合計算,從高到低錄取。高考成績得到了顯著的加強,有35所高校規定,「強基計劃」錄取時的綜合成績中,高考成績佔比為85%,南開大學更是提高到了90%。同時,在校測中,各大學也多強調了筆試的成績佔比,一般均在50%,個別學校佔比60%。
問題五:如何培養?
答: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招生高校要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制定單獨人才培養方案和激勵機制,要加強對人才培養的統籌。
36所試點高校發布招生方案的同時,也發布了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並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單獨編班,學科交叉培養,強化通識教育,實行導師制,本-碩-博貫通式人才培養機制等。
比如:上海交大則把強基計劃納入該校王牌培養模式「致遠書院」,為每一個強基計劃學生建立單獨的成長檔案。
清華大學則藉機把全校招生培養全面「強基化」,為此專門新成立日新、致理、探微、未央、行健五大書院,這也是清華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一次創新。五大書院打破了原有的育人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培養具有寬厚的學科基礎、深厚人文底蘊的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