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記憶」大風颳過崇明島的日子

2020-12-23 中國青年報

崇明地處東海之濱、長江入海口,是典型的河口衝積沙洲。島上地勢平坦,海拔僅只4米左右。它無山無丘陵,絕無火山噴湧、泥石流傾瀉之憂。它並不處於地殼板塊的擠壓帶,鮮有大震的波及。對於崇明來說,最大的自然災害莫過於颶風的侵襲,以及在颶風侵襲時天文高潮位和暴雨結伴而來形成的風潮災害。崇明民間慣將「風、潮、雨」同來稱作為「弟兄三個一淘來」。「弟兄三個一淘來」時,造成的往往是良田被淹、堤岸潰決、房舍衝倒的慘劇,更有大批老百姓喪生在狂潮之中。

據舊時《崇明縣誌》稱,從元貞三年(1297)七月起,到至正元年(1341)止,40多年間,崇明曾遭受過4次大的潮災,它們分別是元貞三年(1297)的七月,大德五年(1301)的七月,泰定三年(1326)和至正元年(1341)。由於當時崇明的諸多沙洲尚未漲連成一片,更沒有挑築起抵禦潮汐的堤岸,因此這4次風潮給定居在各個沙洲上的百姓帶來了慘重的災難。尤其是大德五年的那次災害,從崇明到真州(今江蘇儀徵、六合)一帶,共溺死居民十分之八。十分之八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舊志上記載當時崇明有居民12789戶,雖然人數不詳,但我們可以按明朝初年崇明每戶約有6人計算,崇明當時的人口數大致在7萬人左右。溺死者十分之八,約有5萬多人斃命於大潮,這是一個令人何等恐懼的數字。700多年後的今天,想起來仍不免令人驚魂!

到了明代,見之於《縣誌》的風潮災害更多,幾乎每隔三四年就有一次。所以明朝萬曆年間新修的《崇明縣誌》上,就有「邑在海中,潮汐湍悍,衝擊齧食,沙岸倏潰,風濤時作兮民驚惶」以及「無有島石以為堤防,長波大濤齧及邑址」等文字敘說風潮災害之險惡;亦有:「瀲灩長天風怒號,飛波百尺自滔滔」、「忽訝龍驅追電馬,卻疑山動撼兵旌」等詩句描述颶風狂濤之兇。翻閱舊時多種《縣誌》,「災異」部分滿目可及的都是「溺死、漂沒、海溢、拔木、禾損」等字樣。其中溺死的百姓往往難以計數。現擇幾次重大風潮災害錄述:

洪武廿三年(1390)七月,「海溢,壞屋傷人,十存二三。」時有8萬餘人的崇明,一次海溢,就有5萬多人死於非命。

永樂十四年(1414)閏九月十七日,「大風洪潮,損傷禾稼,人溺死者無算」,「漂沒廬舍五千八百餘家。」

正統九年(1444)七月十七日,「暴雨竟夕,拔木髮屋,海為之溢,壞居民一千餘區,溺死男婦一百六十七口,牛馬死者不可勝算。」

天順五年(1461)七月十五日夜,「潮高丈餘,漂沒廬舍,溺者四千餘口」。

正德十一年(1516)六月,「海潮暴至平地,湧丈餘,人多溺死。」

嘉靖元年(1522)七月廿五日,「颶風大作,平地潮湧丈餘,人民溺死無數,流移外境者甚多。」

「流移外境者甚多」,多到何種程度?從正德五年(1510)到嘉靖四年(1525),短短的15年中,崇明戶籍數由15917戶降至9900戶,人口由70395人減為30847人。

到了隆慶三年(1569)的閏六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崇明又一次遭到了幾近滅頂之災。「風潮繼作,傾地丈餘,民畜死者十有三四。」

萬曆三年(1575)六月一日,「颶風來襲,怒潮激蕩,民居漂沒半數。」六月十三日,驚魂稍定的百姓又遭風潮之災,「禾稻盡毀」。

明朝末期的崇禎年間,崇明更是頻受風潮肆虐。元年(1628)七月廿三日,颶風潮災襲來,溺死者不可計數。翌年六月,剛遇大潮颶風,七月又遭大潮。進入八月,連續遭遇三次海嘯(不是地震所引起的海嘯,而是颶風引發的怪潮)。崇禎三年(1630)夏季六至八月,颶風頻頻,海潮迭湧,沙洲屢次泛濫成災。崇禎六年(1633),又先後在五月和八月間發生潮災。尤其是八月十五、十六日的那次風潮,猛溢的潮水將崇明沿江的居民全部溺死。

清朝初期,崇明從順治四年(1647)起至十五年(1658)止,連續多年累遭大潮泛濫。堤岸潰決,死傷民眾多多。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雖屬盛世,但其間崇明仍多次受到風潮災害的侵擾。其中最厲害的一次當屬乾隆四十四年(1781)六月十八、十九日兩天,大肆發威的風潮竟將一萬八千餘間民房衝毀,淹死男女百姓一萬二千餘人,倖存者流離失所,田疇上河港裡滿目屍體。道光十一年(1831)七月廿八、廿九日兩天所遭受的颱風暴雨,使大潮漫溢過江堤,居民房舍漂沒無數,死亡者達9500餘人。

由於當年史志記載的資料並不翔實,因此崇明歷史上因風潮災害而喪生的百姓究竟有多少,現在已不可能知道確切的數據了,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幾十萬人喪生在風潮中並不為過。

這裡要著重述說一下發生在光緒卅一年(1905)的那次大潮汛。

崇明人歷來把潮災稱之為「潮沒」。對於發生在1905年農曆八月初三的那次大潮災,他們叫作 「八月初三大潮沒」。編纂於民國年間的崇明《縣誌》是這樣描述那次潮災的:「大風,夜裡潮水驟然泛濫,水高丈餘,城市街巷皆遭淹沒。沿海民房悉數飄散,死男女一萬餘人」。

由於這是一次崇明歷史上離現在最近的大潮災,對於20世紀初的那場劫難,許多年紀在七十以上的崇明人,都曾聽到過自己祖上談及的關於那次潮沒的經過,因此,現在只要一提到發大潮,他們都會油然聯想脫口而出地說起八月初三大潮沒的往事。筆者曾在20世紀的八十年代,走訪過幾位那次大潮沒的親歷者,聽他們講述過當時令人膽戰心驚失魂落魄的場景。

1981年,筆者拜訪了城橋公社時年96歲的龔雅英——這位出生於光緒十一年(1885)的老人,坐在藤椅上口齒清晰地向我們回憶起1905年的情景。她說,她那時已有20歲,剛出嫁至夫家。先前人們還不知颱風,只曉得是颳大風。八月初三這天,風從中午就開始颳起,岸腳外的蘆青〈蘆葦〉被一片一片吹彎,沒在海水裡。浪頭像小山一樣,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撲來,驚天動地。天空陰沉沉的,大塊大塊的跑沙雲(烏雲),向西北天飛奔。傍晚,黑黝黝的天空突然又出現了一片紅翳,像在天上潑了血水,嚇煞人了。吃過晚飯後,風颳得更加猛烈了。宅邊的老楊樹也被吹斷了幾棵。不一會,又下起了雨,大得像有人從天上往下倒水一樣。「我們一家嚇得都不敢閉眼睛睏覺。半夜時分,突然覺得腳下有水,很快就沒上了床面前的踏板。家裡人都知道一定是大潮衝倒塌了堤岸,水淹了過來,就慌慌忙忙放平木門板,推出木櫃。我手忙腳亂地爬進了櫃內,不一會,就覺得木櫃漂了起來,晃來晃去。後來,木櫃又被大潮推著向北漂去……再後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人嚇得早已魂靈出竅。直到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時才又恢復了知覺。攀著木櫃邊向外一望,四面白茫茫的都是大水,不時看見有屍體漂在水面上。」遠處的樹上,還有人緊緊地抱著樹幹。「作孽,真作孽啊!」老人一連以幾個作孽結束了她的講述。

1985年,筆者拜訪了向化鄉8大隊時年92歲的老人姜才明。他也談起了1905年的大潮沒。和龔雅英老人不同,他是顫抖著聲音開了腔的。他說,大潮沒那年自己才12歲,家住在開港斜圩的南岸腳跟頭。整個一帶有30戶人家,平常感情和睦。農曆八月初三那天夜裡,「半夜時分,海邊的堤岸就被大潮衝潰了。黑暗中我聽到家裡有人喊潮沒了。也不知是爺還是娘,把我抱起來放在一隻籮戶(一種口圓底方直徑和高度在一米左右、用蘆片或竹篾編成的糧食盛具)裡。四周一片漆黑,刺耳的風聲裡,時不時地傳來幾聲喊救命的聲音。我嚇得在籮戶裡一動不敢動,哭也哭不出來。籮戶順著大潮漂浮,往北漂了5裡路左右,一直到趙公堤腳下才停住。我抖抖索索爬上趙公堤頂,才救了一條性命。事後算算,我們那裡30戶人家,被衝倒了27家房子,死了幾十個人。有人抱著塊木板,才揀到了一條性命。最慘的要數那些到房頂上逃命的人。他們以為房頂高,可避潮水。哪知道那時的房子都是草屋,稻草頂上哪裡站得住人,幾個浪頭一來,屋架四散。人被大浪一卷,就沒了影蹤。」老人講完後,身體一動也不動。他一定還沉浸在往日的悲痛中。

一次次的風潮災害給江口沙洲上的崇明島人帶來了無窮盡的苦難,剝奪了多少鮮活的生命。但是勤勞勇敢的崇明島人在承受災難的同時,也學會了抗爭,學會了抵禦。他們先是在平坦無阻的沙洲上挑堤做岸,築起的土堤最起碼能抵擋住較小的風潮災險。他們掘土開河,開挖成的河道能及時排除入侵海潮形成的澇漬。他們斫蘆伐竹,砍斫來的蘆葦、竹子綑紮成柴排後,可填塞潰決的堤岸缺口(堤岸首先被衝決之處叫官宮)。他們壘築起一個個高約數丈、墩基達二畝左右的大土墩——濟民墩(民間又稱救命墩,避潮墩據清代《崇明縣誌》稱,全縣當時有四五十座),供大潮突溢時百姓爬上去逃生,水退以後再下來。現在淮河流域蒙窪行洪區裡的莊臺有點跟其類似。不過崇明的濟民墩只要潮汛的高位一過,潮水一退,人就可下來。而行洪區裡的莊臺,房屋等建築物是一直建設在上面的。1949年後,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崇明人更是在島的四沿修築起高高大大的長堤。他們用巨石駁岸,用水泥砼柱護坡,栽蘆葦水草擋浪,確保風潮來襲時安然無恙。即使偶有潰堤決口,也能在上級部門組織下,迅速地予以堵決合攏,確保生命的安全。再不會出現那種「居民廬舍漂沒,男女斃溺無數」的慘劇。正是這一個個與風潮抗爭抵禦的舉措,才使東海之濱的崇明不被頻發的狂濤巨潮吞沒,才使大江之口的崇明日長夜大,直至成為祖國第三大島。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海上記憶】崇明,1400歲生日
    這一日,他們行至長江口上方,為了海上瀛洲、蓬萊、方丈三座仙山哪一座最美麗,產生分歧意見而爭執起來。其中尤以呂洞賓、張果老和漢鍾離爭得最為激烈。呂洞賓說仙山之首非瀛洲莫屬。張果老認為應以蓬萊為先。漢鍾離則主張以方丈排在第一,瀛洲、蓬萊次之。三人越爭越為激烈,越爭越是火氣上冒,何仙姑、韓湘子、藍採和等勸也勸不住。爭到後來,相互間竟動去手來。
  • 「規劃」崇明:通過花博會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實現美麗蝶變
    今天,崇明區委書記李政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欄目,他說:崇明將全力搶抓籌辦花博會的歷史機遇,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全面發展,實現」蝶變十四五、建設新崇明「,包括對全島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加快現代花卉產業發展、推動旅遊服務設施升級改造擴容、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海上花島」建設等內容
  • 解放崇明島之戰
    原標題:解放崇明島之戰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五軍(軍長成鈞,政治委員黃火星),隸屬於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下屬部隊為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五師,全軍共3萬餘人。
  • 海上生花,綻放生態島!來看崇明的「世界級排面」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第十四場「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系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崇明區委書記李政介紹了崇明區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區委副書記、區長繆京,區發展改革委主任張立新,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宋學梅,第十屆中國花博會籌備組辦公室主任陳群共同出席發布會,回答記者提問。
  • > 崇明島
    ,最新崇明島信息,崇明島的最近新聞資訊,崇明島是什麼,崇明島專題,土地資源網為您詳細報導。--- 崇明島前衛村, 2004 年 7 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了崇明島前衛村。舟山群島等代表受追捧   近日,以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等為代表的土地流轉概念股再度崛起。
  • 對話崇明區委書記李政:花博會,生態島的新機遇?東西兩側軌道規劃...
    一起對話崇明區委書記 李政同心圓、同心畫22位市民代表共繪崇明「十四五」幸福藍圖「海上花島」更進一步:打造「花村、花溪、花路、花宅、花田、花園」六類景觀。用鮮花裝扮崇明島,每條路、河流都是風景線,每個村莊、農田都是風景畫。
  • 上海崇明:從「敢問滄海要沃土」到盛開的「海上花島」
    崇明被稱作上海最後的後花園,這裡離自然很近,離都市不遠。 十多年來,崇明牢牢堅持「生態立島」,島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圖景?記者帶你去看看—— 見證滄海桑田,灘涂變身詩意田園 瀛東村位於崇明島的最東南端,地處江海交匯處的長江口,它是一塊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起,圈圍而成的土地,面積為2.67平方公裡,隸屬於陳家鎮。 瀛東村的村史,就是一部見證讓滄海變桑田的歷史。
  • 崇明區歸上海,崇明島卻不全歸上海,崇明島到底屬於哪個地方
    在崇明島的兩側還有橫沙和長興兩座海島,很多人誤以為它們也屬於崇明島,實際上並不是。崇明島面積很大,是中國第三大島嶼,有著長江門戶的美譽,還是中國最大的沙島。崇明島總面積大約為面積1269.1平方公裡,生活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大約有82萬人,他們的生活雖然不是特別富裕,但是卻怡然自樂。崇明島不同於普通島嶼那麼荒涼,島上地勢較為平坦。
  • 鮮花不止盛放在花博會,長江入海口的崇明要建「海上花島」
    上海崇明島 本文圖片 崇明區供圖世界級生態島來了!上海崇明島是世界最大河口衝積島和我國第三大島,也是長江大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作為全國首批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成功獲得第十屆中國花博會舉辦權後,上海崇明島計劃通過花博會去推動世界級生態島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花博會的溢出效應、後續效應,推動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城鎮、生態民生等各項事業加快發展。
  • 來自崇明島上的農場記憶——當年你們跨江圍墾,現在成了城市綠肺
    以前長江農場的影劇院幾乎和崇明影劇院相當規模和氣派,號稱「小上海」。▲被譽為「崇明島上小豫園」的長江農場俱樂部▲雙龍戲珠壁2富民農場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後勤部富民農場,位於崇明島北沿中部偏東地區,距縣城25公裡,該場原為富民沙,因近富民港得名。
  • 國際生態島,我去了一趟崇明,都市邊的桃源
    崇明島,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是活在我記憶中的一處遙遠的風景。我記憶中的桃花源,該是兩岸夾樹,芳草鮮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與世隔絕的有山,有水的佳境。崇明島,有水,沒有山,整個一片翠綠,大上海70%的綠化都凝聚在這兒了,就像一環藍色翡翠擁抱中的綠玉。閒時,到崇明島去轉一圈,你會突然覺得這簡直就是安放在上海大都市旁的一個秀美而幽靜的聖地。我一個小城市的人,突然覺得,繁華大都陶醉了大上海人的都市情懷,好像忽略了這樣一處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
  • 鮮花不止盛放在花博會,長江入海口的崇明要建「海上花島」_浦江...
    上海崇明島 本文圖片 崇明區供圖世界級生態島來了!上海崇明島是世界最大河口衝積島和我國第三大島,也是長江大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以花興業」打造高能級「海上花島」2020年12月15日,崇明區委書記李政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欄目,李政稱,崇明將全力搶抓籌辦花博會的歷史機遇,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全面發展,實現「蝶變十四五、建設新崇明」。
  • 彩蝶展翅崇明島,嬌美匯集「花博會」!
    彩蝶展翅崇明島,嬌美匯集「花博會」!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將於明年5月21日至7月2日在上海崇明舉辦。今天(11月2日)是花博會倒計時200天,花博會各項籌備工作有序推進,崇明將以「海上花島」之姿,迎接百萬觀展賓客。
  • 渡江戰役最後一仗,解放崇明島!| 戰上海
    東方網於5月21日起推出「戰上海」系列短視頻,帶你回到那段崢嶸歲月,重拾革命記憶,讓歷史照亮未來。徐兵:人民解放軍渡江解放崇明島從上海外圍太倉瀏河出發從崇明西部萬安港、鴿龍港、橋鼻港等地登陸向崇明的縣城進發並且派一支隊伍向東
  • 崇明:通過花博會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實現美麗蝶變
    今天,崇明區委書記李政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欄目,他說:崇明將全力搶抓籌辦花博會的歷史機遇,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全面發展,實現」蝶變十四五、建設新崇明「,包括對全島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加快現代花卉產業發展、推動旅遊服務設施升級改造擴容、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海上花島」建設等內容
  • 【寒冷預警、海上大風預警和海洋天氣預報】
    【寒冷預警、海上大風預警和海洋天氣預報】寒冷三級預警       受強冷空氣影響,本島將持續低溫天氣過程,預計未來24小時,瓊中、五指山、白沙3個市縣的部分鄉鎮出現7℃及以下的最低氣溫,澄邁、臨高、昌江、東方、儋州、定安、屯昌7個市縣的部分鄉鎮出現10℃及以下的最低氣溫
  • 崇明持續推進"海上花島"建設 傳統農家樂轉型"花島"度假村
    原標題:崇明持續推進「海上花島」建設崇明瑞華果園的月季長廊/崇明新聞辦  崇明新一輪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提出建成「海上花島」以後,各種花海陸續出現,櫻花、玫瑰(月季)、荷花、海棠……而眼下,僅上規模的玫瑰花海(絕大部分是月季)就有3處,有的是傳統農家樂轉型的新生產品
  • 大江奔流|上海崇明:鑲嵌在長江經濟帶的"海上明珠"
    原標題:大江奔流︱上海崇明:鑲嵌在長江經濟帶的「海上明珠」  談起上海,很多人的印象是高樓鱗次櫛比,外灘雍容典雅,南京東路上衣香鬢影,人流不息。  就是這樣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擁有著僅次於臺灣、海南的中國第三大島——位處長江出海口的崇明全島面積1267平方公裡,佔上海總面積逾二成。
  • 崇明島,為何不全歸上海?
    崇明島位於長江入海口,和臺灣島、海南島的成因不同。它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常年衝積而成的沙島,東西長七八十公裡,南北寬十幾公裡,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形狀看起來像個大鞋底印。崇明島北、西、南三面分別和江蘇省啟東市、海門市、太倉市,上海寶山區隔江相望,東面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崇明島有個比較酷的名字---東海瀛洲。
  • 中國第一二三大島是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第四大島是哪個?
    大家都知道,我國第一大島嶼是臺灣島,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第二大島嶼是海南島,總面積約3.54萬平方公裡。第三大島是崇明島,面積約1200.68平方公裡。作為中國第四大島嶼,浙江省舟山市舟山本島。面積476.16平方公裡。舟山群島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側,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海域,距離杭州,上海,寧波距離都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