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遼寧博物館舉辦了「古代繪畫展」,向世人展示了多件國寶級的繪畫,其中就有宋摹本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在這幅圖裡,除了飄然若仙的人物形象,其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那就是「畫舫」:一艘氣派的雙層畫舫,樓上有兩個女子陪侍著主人,下層有兩個舟子正賣力撐船。畫舫是古代生活中特有的一種交通工具,典型的舫是兩船並列、連成一體,不僅增加載客量,而且抗風浪,在水面上比較平穩,因為一般有華麗的裝飾,遂稱「畫舫」。
在古代生活中,船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船行於水上,載客運貨,方便人們的生活。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不管是歷史典籍,還是詩詞歌賦,都少不了船的身影。「東船西舫悄無言」的感傷琵琶、「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的驕奢淫逸……各種家國悲歡以及悲歡離合,都在小小的船兒裡上演。
大家熟知的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其中就說到了「船」。東吳就是三國時期的吳國,「吳以水師立國,有船五千餘艘」(范文瀾《中國通史》)。當時吳國造船水平世界領先,已經能用橫梁和隔艙板形成分隔艙,保證船體受損時只有個別艙進水。杜甫用「東吳船」指代建造技術高超的優良船隻。
船的歷史遠不止於此。早在《易·繫辭》中就記載了這樣的話語,「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對於古代普通百姓而言,日常乘船休閒有著別樣的趣味。《詩經·柏舟》的主人公為憂愁所擾,夜不成寐,於是「泛彼柏舟……以敖(遨)以遊」。詩中對柏船沒有任何描繪,可能是一隻很樸素的獨木舟。
在船的演變歷史中,很早就出現了一種非常特殊的船:遊船。周穆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旅行家」,據《穆天子傳》記載,他乘坐遊玩的船相當漂亮,「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其船是龍鳳的形狀,也可能是船身彩繪著神龍鳳鳥。
後世不乏乘船遊幸各地的帝王,有的受到百姓歡迎,有的攪得民怨沸騰,比如隋煬皇帝、乾隆皇帝。早在西漢時代,淮南王劉安就在《淮南子》一書裡歷數帝王五种放蕩淫逸的表現,其中之一就是「龍舟鷁首,浮吹以娛」,大意是說,天子的龍舟裝飾著鷁鳥圖案,浮行於水面,鼓樂齊鳴,勞民傷財,是敗亡之兆。不過,船身龍形或龍繪最初並不是帝王專用,而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的圖騰,上古時期,百越人甚至「剪髮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說苑·奉使》),每年在天地純陽之氣極盛的端午這天,進行盛大的龍舟競渡。後來因屈原自沉汨羅江,傳說當地百姓劃著龍舟競相尋其遺體,「龍舟競渡」又被賦予了紀念這位大詩人的含義。
老百姓也有漂亮的遊船,而且是我國獨有的,那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畫舫。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裡出現的畫舫,應該是現存最早的畫舫圖案。畫舫自出現後,就受到人們的追捧,在不斷的發展中,畫舫也出現了多種形態。南宋時期,馬和之的傳世名畫《柳溪春舫圖》裡的舫就是一艘單只船,水波盈盈,楊柳依依,峭壁一面,春舫一隻,舟子在船尾,高士獨坐船艙,畫風清淡飄逸。
濟南大明湖、南京秦淮河、揚州瘦西湖和杭州西湖以畫舫聞名。西湖舟遊始於唐代白居易,但那時未成風尚,南宋時進入鼎盛期。宋高宗趙構五十多歲就禪位給了孝宗,為了表示「聖孝」,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孝宗帶著皇后、皇太子恭請太上皇及太后遊湖,還發生了一件頗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當時追隨聖駕的有數百艘船隻,有的表演雜耍,有的做買賣,有一個名叫宋五嫂的老婦人就在湖上賣魚羹。太上皇命人召喚做買賣的船隻,宋五嫂有幸得到說話的機會,她這樣回復太上皇:「東京人氏,隨駕到此。」
這一句話包含了太多往事。1127年,金兵攻破東京,俘虜了徽宗、欽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等3000多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難」。當時宋徽宗第九子,也就是後來的太上皇趙構出外招兵,免於此難,最後在杭州落腳,建立了南宋。或許是這句話勾起了趙構諸多回憶,於是宋五嫂被特召上龍船賜座。趙構念其年老,賞賜了金銀絹等。得到太上皇御賞,宋五嫂的魚羹名聲大噪。元人張雨還在《西湖竹枝詞》裡感嘆:「光堯內禪罷言兵,幾番御舟湖上行。東家鄰舍宋大嫂,就船猶得進魚羹。」有趣的是,宋嫂魚羹(也叫西湖魚羹)演變成杭州的一道名菜,從南宋一直流傳至今。
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舫扁錄》記載了揚州畫舫的起源:當時,人們把不能承重的運鹽船「牽入內河,架以枋楣椽柱」,供人乘坐遊玩,成為遊船。每隻船還有名字,有的名字頗有趣,比如「紅橋爛」,因為那隻船有灶,可以煮肉,開船時下鍋,到了紅橋這個地方,肉就煮熟了,遂得名。還有船名為「一腳散」,因為船板極薄,被人們笑話一腳可以踹散。(毛春暉)
來源: 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