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爸媽來說,剛出生寶寶的每一項檢查,就像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的每一場「考試」,家裡人都滿懷期待地希望寶寶能拿滿分,聽力篩查就是其中一場。剛出生的寶寶聽力篩查沒有通過,就意味著聽力有問題嗎?
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焦粵龍指出,初篩未通過可能存在其他影響因素,如寶寶外耳道有羊水、分泌物、胎脂等,如果在42天內復篩乃至於3月齡進行聽力診斷評估時仍有問題,此時即可診斷並提前幹預。
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常與其他因素影響有關
「我家寶寶出院前做了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沒通過,怎麼辦?」在臨床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焦粵龍總不免時常接到家長類似的諮詢,「當聽到寶寶聽力篩查不過關,家人第一反應就是孩子聽力是不是出現了問題,會不會耳聾,影響說話等等。」焦粵龍介紹,新生兒聽力篩查指對剛剛出生的嬰兒進行客觀的聽力檢查。聽力的發育和語言的學習緊密相關,一般來說,孩子重要的語言技能學習會在3歲前完成,對於聽力有障礙的寶寶,未能及時發現,可能會錯過了兒童語言迅速發育時期。聽力篩查的目的便是對先天性的聽力障礙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在預防聾啞和語言發育障礙中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不過,寶寶聽力篩查未通過並不代表聽力不正常,不用太擔心。」焦粵龍指出,聽力篩查其實分為三個流程,新生兒出生後48小時至出院前完成的初篩,是採用一種簡單的客觀測聽法——耳聲發射(OAE),一般在寶寶睡眠或安靜狀態下,將儀器耳塞或者耳罩的探測器放於寶寶一側外耳道中,探測器會發出一些「嘀嘀嘀」的聲音,測完一側耳朵再測另一側耳朵,如果寶寶配合好,整個過程大約5至10分鐘。但是這種方法容易受其他因素影響,當這個檢查未通過時,寶媽寶爸不用太過緊張。他解釋,進行檢測的耳塞不合適或者沒塞好,寶寶外耳道有羊水、分泌物、胎脂等,寶寶好動在測試過程中配合不佳,測試壞境噪聲過大等都可能是影響聽力正常的寶寶的初篩未通過的因素。
兩輪篩查沒通過,聽力診斷評估可早期發現耳聾
初篩未通過者及漏篩者於42天內均應進行復篩。焦粵龍介紹,復篩採用的是較為複雜一點的測聽方法——AABR,即聽性腦幹反射。這個檢查需要在寶寶睡眠狀態下進行,而且結果的準確率較高。「如果這一次通過了,寶爸寶媽就可以鬆一口氣了。」焦粵龍稱,反之如果AABR沒過,其中有10%的寶寶可能聽力真有問題,這時一定要重視了。
如果初篩和復篩均未通過,或兩次以上聽力篩查不通過的寶寶,在3月齡時要完成全面的聽力診斷評估,從而幫助醫生對寶寶的聽力狀況做出精確的診斷:有沒有耳聾?如果有,是什麼性質的?耳聾的程度嚴重不嚴重?
焦粵龍表示,耳聾分為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兩種。傳導性耳聾表示聲音傳入耳朵途徑受阻,比如外耳道有胎脂、胎糞殘留,或者中耳有羊水殘留,這會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聽力會慢慢恢復。對於感音神經性耳聾,如果是四十或五十分貝的中度耳聾,需要進一步觀察;如果是雙耳聾,要適當地提高我們的聲音多跟寶寶說說話,並且在寶寶6月齡時再重複一遍檢查;如果是重度的耳聾寶寶則需要佩戴助聽器幫助接受聲音的刺激;雙耳極重度耳聾無法恢復,在寶寶一歲時可能就要植入人工耳蝸了。
高危因素影響應對措施,並非三輪檢查都需進行
「這一系列的三個聽力篩查主要是為了確保在孩子6個月左右能確診是否患有先天聽力損失,以便在有好的時機對孩子聽力實施幹預。」焦粵龍指出,三種篩查並非所有寶寶都需要全部進行,主要根據首次篩查結果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決定接下來需要進行的檢查。
高危因素主要有:母親孕期曾使用耳毒性藥物或袢利尿劑、或濫用藥物和酒精,有聽力障礙家族史,體外膜氧,出生體重<1500克,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皰疹病毒、梅毒等引起的宮內感染,新生兒窒息,臨床上存在或懷疑與聽力有關的症候群或遺傳病,病毒性或細菌性腦膜炎,高膽紅素血症,機械通氣>48小時,重症監護病房住院>5天。
通過一系列篩查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根據2007年美國嬰幼兒聽力聯合委員會形勢聲明的標準,寶寶可分為四種類型:
隨訪方式:家長自行觀察寶寶聽覺和語言發育情況,醫務人員會定期電話或簡訊隨訪,召回需要隨訪的寶寶;或者讓寶寶按時接受聽力學檢測,以便儘早發現聽力障礙。
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查不過關不等於聽力一定有問題。此外,焦粵龍提醒,當寶寶遇到以下情況需要及時轉診到耳鼻喉科:耳外觀異常、小耳/無耳、耳周小孔、耳前贅生物、耳朵發炎;反覆鼻塞、流鼻涕,張口呼吸、睡眠打呼嚕,間歇性呼吸困難,飲奶時憋氣,經常吐奶、嗆奶;反覆咳嗽、聲音嘶啞、唇顎裂、面部腫脹等。
醫學指導/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焦粵龍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廖溫勃、江林藍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婉虹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