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蒲欣、傅鑫萍3月4日報導:我國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3.7萬人,每年新生聽障兒童2-3萬人。國內、外研究表明,新生兒中,雙側聽力障礙的發生率在0.1%-0.3%,其中,極重度聽力障礙的發生率約為0.1%。兒童聽力健康問題若未得到及時幹預,影響孩子的一生,「十聾九啞」的慘痛教訓一次又一次地給敲響警鐘。
那麼,新生兒一出生就要做聽力篩查嗎?有這個必要嗎?據悉,聽力障礙是常見的出生缺陷。對剛出生的寶寶,聽力如果出現問題,不像肢體殘疾、先天性心臟病等此類疾病這麼容易被發現。等到了稍大時,家長發現:為什麼叫寶寶沒反應?鄰居家同齡的寶寶都會說話了,自家寶寶怎麼還不會叫爸爸媽媽?
其實,如果寶寶聽力不正常,就會缺乏足夠的語言刺激和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接下來,在語言發育最重要和關鍵的2-3歲內,寶寶就不能建立正常的語言學習途徑,嚴重者導致既聾又啞,輕者導致語言言語障礙、社會適應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一生。
據浦南醫院聽力門診部主任段吉茸介紹,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聽力障礙,及時進行診斷和幹預的有效措施,是減少聽障對語言和認知發育的影響,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降低聽力殘疾的有力保障。
聽力篩查的正確流程是怎樣的?什麼時候該查聽力?篩查第一次沒過怎麼辦?複查的日子是哪天?由於寶寶外耳道的胎脂沒有完全排除,中耳羊水積液沒有完全被吸收,或者寶寶配合不當,都會使初篩「未通過」。所以,目前新生兒聽力篩查均採用二階段篩查,分為初篩和復篩。
出院前-初篩
寶寶出生後,在出院前進行第一次篩查,一般採用耳聲發射(OAE),簡便、快速、無創、結果敏感,成本也比較低。
42天復篩
初篩「未通過」,別急著再做一次。如果胎脂、羊水等幹擾因素未除去,相隔時間太近,結果可能不會變。但家長務必記得等寶寶出生到42天時進行復篩。
3個月內診斷
復篩「未通過」,應在3個月內進行詳細的醫學和聽力學診斷。
6個月內幹預
凡符合聽力損失診斷的嬰兒,應在6月齡內積極接受幹預(如助聽器、人工耳蝸等),不錯過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擺脫「十聾九啞」的魔咒。
跟蹤和隨訪
凡是已經通過篩查的寶寶,家長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對具有聽損和語言發育遲緩高危因素的嬰幼兒,跟蹤和隨訪很重要,每年至少1次直到3周歲。對於重症監護病房的新生兒,因其聽力損失的患病率要較正常新生兒高得多,更重要的是諸如聽神經病等神經傳導障礙疾病大多集中在此,對未通過初篩AABR(自動聽性腦幹反應)測試的新生兒,不再進行復篩,直接轉入診斷程序。
除了聽力篩查,耳聾基因篩查有必要嗎?
並不是所有的聽力損失都會在寶寶出生後立即就表現出來,很多寶寶的聽力損失是遲發性的,可能要等到好幾歲了才表現出來。把聽力篩查和基因篩查聯合起來,可以解決當前新生兒聽力篩查無法檢出的潛在的藥物性耳聾和遲發性耳聾的兒童,使新生兒聽力缺陷高危因素的發現比例可提高20倍;且可以把耳聾的確診時間提早到出生後7-14天之內,提高診斷效率。
一個聾啞兒一生給社會帶來的經濟負擔不低於30萬-50萬人民幣,主要用於特殊教育和各項生活救濟。而早發現、早確診和早幹預一個聽障患兒的費用明顯低於發病後帶來的經濟負擔。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於聽障兒童的關注度一定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