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姐姐結婚4年一直未孕,去年秋天終於有喜了,經歷十月懷胎的辛苦,今年喜得千金,全家人喜出望外。當大家還沉浸在喜悅中時,醫生告知「寶寶的聽力可能有問題」,頓時家人深感詫異。
新生兒聽力障礙的危害
新生兒聽力障礙屬於出生缺陷。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新生兒雙側聽力障礙的發生率為1.4‰-1.8‰。如果新生兒因早產、疾病,或經歷過ICU搶救,其聽力障礙發生率則會更高。
人們常說「十聾九啞」,因為正常的聽力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礎。嬰兒學說話是先聽再學,邊說邊聽。如果根本聽不到自己發出的聲音,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因此,患有聽力障礙的不僅聾還啞。
醫學研究發現,兒童聽力發育最關鍵的時期為0-3歲。研究證實,聽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發育水平並不取決於聽力障礙的嚴重程度,而是其被發現和幹預的早晚。不管聽力損害的程度如何,若能在新生兒出生後的6個月內被發現,通過適當的幹預,語言能力是可以恢復正常的。
聽力發育與兒童的智商以及社交能力有密切關係,早期發現兒童聽力障礙並及時幹預,會使語言發育不受或少受損害,並且使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礙的患兒可以達到聾而不啞,從而減輕家庭、社會的經濟負擔。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查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對於提高我國出生人口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先天聽力障礙須通過專業檢測篩查
一般來說,新生兒聽力較弱,需要較強的聲音刺激才能引起反應。當新生兒3-4個月時其頭部可以轉向聲源;6個月時嬰兒能夠辨別父母的聲音;8個月時則能夠辨別聲音的來源。
但是,臨床數據表明,單憑父母的觀察並不能辨別出年齡小於1歲患有輕度或中度聽力障礙的嬰幼兒。在20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就開始了對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的研究。我國《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範(2010版)》要求新生兒出生後48-72小時內,由專門機構、專業人員在專門的場所進行篩查。
常用方法是,新生兒處在靜息狀態且安靜的環境中,由專人用耳聲發射或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的方法對其進行聽力篩查。主要原理是,運用微音器檢測耳蝸對聲音刺激產生的聲波。研究表明,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礙的新生兒約有80%能通過此篩查被發現。
寶寶沒有通過測試怎麼辦
如果新生兒沒有通過聽力篩查,這隻表明他的聽力可能存在問題,但並非一定有問題。因為影響篩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外耳道留有胎脂、羊水、分泌物;中耳道有積液;寶寶沒有進入靜息狀態;檢測環境有噪聲幹擾等。
那麼,可以在寶寶出生後30天或42天左右再次接受聽力復篩。若新生兒聽力復篩仍未通過,就要在3個月內轉診至兒童聽力診斷中心進行診斷性檢查。確診為聽力損傷後,需要明確損傷的程度和性質,及時進行相應的醫學幹預和康復訓練。
早期治療可使用助聽器進行聽覺以及言語訓練;假如是傳導性耳聾,如先天性外耳道閉鎖、中耳畸形、耳硬化症、外淋巴瘻等,多數可以通過手術的方法進行矯正;感音性耳聾患者,可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但術後仍須加強語言訓練。另外,提升言語識別率和言語跟蹤率,可以通過相應訓練獲得明顯效果。
新生兒須警惕後天聽力損傷
有的孩子出生時聽力篩查沒發現問題,但在成長過程中,家長發現在孩子旁邊搖鈴或者呼喚他,都沒有任何反應;或者孩子逐漸出現反應遲鈍、不愛說話等情況,一定要到醫院給孩子做聽力篩查,很可能是孩子的聽力受到了後天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損傷。
疾病感染是引起兒童後天耳聾的因素之一。如,腮腺炎易侵犯聽覺神經,發病前、發病中或發病後會出現耳聾的現象,常表現為單側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甚至全聾,但大多數為一側耳聾;外傷、噪音等同樣會引起兒童後天耳聾。
為了寶寶的耳聰目明,家長不僅要重視新生兒時期的各項篩查,更要時刻留心觀察寶寶的耳朵「靈不靈」,規避可能損傷寶寶聽力的有害因素。
文/南昌大學醫學部 紀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