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家孩子講話含糊不清,是不是發音有問題啊?」前不久,一對年輕夫婦帶著4歲的兒子肖肖(化名),走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賈月芝主任醫師的診室。檢查結果令媽媽大吃一驚,兒子的發音器官是正常的,問題出在聽力上。
今天(3月3日)是第20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愛聽力健康,落實國家救助制度」。據統計,我國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1-3個存在聽力障礙。如果夫妻雙方患有聽力障礙,生下的寶寶存在聽力障礙的機率高達80%。
孩子出生後沒做過聽力篩查
4歲了說話還含糊不清
口齒不清,通常指說話語言表達不清,口齒含糊等。口齒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聽力損害,二是發音器官異常,三是口腔運動功能問題,四是語言環境的影響。孩子的口齒結構、軟顎發育是否正常、舌系帶有否粘連等,都會對孩子的言語發展造成影響。
點擊播放 GIF 0.2M
賈月芝主任醫師為肖肖檢查了口腔、唇舌、軟顎、鼻腔、外耳道和鼓膜後,耐心地詢問了他幾個簡單的問題,可肖肖好像聽不太明白醫生的話,一臉茫然。憑著近30年的臨床工作經驗,賈月芝主任醫師意識到,肖肖之所以講話含糊不清,是因為聽力障礙導致的語言障礙。
果不其然,詢問家長後才知道,肖肖平時和他人溝通就有問題,他不光自己講話不清楚,也很難聽懂別人的話。隨後做了聽力測試,結果顯示肖肖雙側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
得知結果,肖肖的媽媽很自責。夫妻倆平時都在外地打工,孩子從小在鄉下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出生後沒有做過聽力篩查,至今4歲多了,家人從來沒發現孩子的耳朵有問題。
「因為孩子的言語發育黃金期是3周歲以前,錯過這個時間,將會因聾致啞,還會導致智力發育遲緩,造成心理和行為交往的缺陷。」 賈月芝主任醫師惋惜地說。
肖肖是由於聽力障礙導致語言障礙,而且已經錯過3周歲前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但是,如果現在及時進行幹預,植入人工耳蝸,還是有望獲得部分語言能力的。
先天性耳聾黃金幹預期在3周歲前
聽力障礙患者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語前聾,即患者在還沒學會說話之前就聽不見聲音了,這類患者發生耳聾的時間通常在3周歲以前。
先天性耳聾與多方面因素相關,包括遺傳因素、媽媽在孕期發生病毒感染、寶寶早產或出生體重過低、膽紅素過高等,都可引起先天性耳聾。此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藥物引起的耳聾。
點擊播放 GIF 1.5M
從遺傳的角度講,如果夫妻一方攜帶顯性耳聾基因,寶寶出現耳聾的機率為50%;如果夫妻二人攜帶隱性耳聾基因,那寶寶出現耳聾的機率是25%;耳聾基因檢測則明確遺傳病因,從而預防和減少遲發性耳聾的發生,或保護殘留聽力,避免聽力損傷加重。如果母親是因為藥物導致的耳聾,那寶寶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今後更要注意用藥安全。
「由於遲發性耳聾具有隱蔽性,傳統的聽力篩查方法難免會有遺漏。如果新生兒42天聽力篩查沒通過的,建議3個月時,做一個耳聾基因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患兒可選擇人工耳蝸手術、佩戴助聽器、用藥等手段治療。」
賈月芝主任醫師說,由於人類學習語言的重要時期在6歲前,尤其是3周歲前是語言發育的黃金期。一旦錯過這個黃金時間,日後即使經過治療後(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等)能聽到聲音,他們學習語言的難度也會增加。
老年性耳聾程度較輕可通過中醫調理
聽力受損嚴重的需要植入人工耳蝸
還有一類是語後聾,即患者在聽不見聲音之前已經會說話了,老年性耳聾就是其中的一種。像這樣的情況,也建議儘早做聽力評估,根據聽力受損的情況做幹預治療。否則時間一長,也會影響正常的社交生活。
點擊播放 GIF 1.1M
幾天前,浙江省中醫院耳鼻喉科唐旭霞主任專家門診,來了一位80多歲老人,姓張(化名),是從蕭山趕過來的。
張大伯說自己年紀大了,耳朵不靈光已經好幾年,電視機音量開得很響,也還是聽不見說什麼,別人講話更是聽不清楚,最近還經常伴有耳鳴、頭暈。
經過初步檢查,唐旭霞主任發現張大伯是因為老年功能性衰退導致的聽力異常。在門診中,像這樣的老年患者並不少見。
唐旭霞主任說,隨著年齡增長,因衰老而導致的聽覺系統退行性變,稱為老年性耳聾。老年性耳聾是不可逆的,但通過生活方式調節可減緩衰老的速度。早期可以通過藥物幹預,包括中醫調理。如果症狀相對較嚴重,則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辨證施治。
而對於聽力嚴重受損患者,則需要據程度不同,通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手術等進行幹預。通常來說,如果聽力在40—70分貝以內,通過助聽器就可以改善聽力,提高生活質量。如果佩戴助聽器依然無法解決問題,則需要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目前,人工耳蝸主要用於雙耳重度或者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患者。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需要進行耳蝸手術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老年人對人工耳蝸手術的接受度也在逐年提高。
唐旭霞主任介紹,以往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人群大概90%以上都是兒童,而在美國,大概是30%。省中醫院最近兩年也出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對老年性耳聾需要人工耳蝸植入的患者來說,很重要的還是家庭的支持。人工耳蝸植入後,相當於重新開始接觸聲音,重新開始學說話,必須強化聽覺和言語訓練,建議在專業的康復機構學習或掌握科學的康複方法,強化和患者進行聽覺和言語交流,這樣更有利於康復。」
聽力下降、受損的人群越來越年輕
過度疲勞、焦慮緊張、熬夜是誘因
浙江省中醫院耳鼻喉科趙榮祥主任醫師說:「原先耳鳴耳聾都偏向於高齡老人,現在中青年齡段的人越來越多。門診中發現,聽力下降、受損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
「現在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頻繁加班熬夜、過度疲勞,很大程度提高了這種病的發病率。不少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就因為不同程度的聽力受損,出現聽力障礙了。」
點擊播放 GIF 1.6M
過度疲勞、焦慮緊張、熬夜,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而大腦供血不足會波及耳蝸,引起耳蝸缺血缺氧,耳蝸裡的毛細胞是主管聽力的,它非常敏感,一旦發生缺血缺氧就會引起耳蝸損傷,導致聽力受損。此外,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或經常處於噪聲環境,都會增加患病風險。比如有些人喜歡塞著耳機聽歌入睡,時間長了也會對聽力造成損傷。
趙榮祥主任醫師提醒,要早期識別聽力受損的症狀,比如出現耳朵發悶、發脹,莫名頭暈,一定要引起注意。尤其是年輕人,出現耳朵不舒服的症狀千萬別硬扛,從而耽誤了早期治療。
不同年齡段引起聽力下降的原因不同
聽力下降有9個危險信號
為了儘早發現聽力損失,並採取早診斷、早幹預措施和康復訓練、落實國家救助政策,檢查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在不同年齡段,及時發現聽力障礙併合理幹預。
嬰幼兒時期:通過聽力篩查,早期發現聽力障礙,做到早診斷、早幹預。
學齡期兒童:由於中耳炎引起的聽力下降明顯增多,只要及時恰當地治療中耳炎,大多能恢復聽力。
青少年時期:由於噪聲引起的聽力下降日漸增加。因為電子產品和娛樂設施越來越多,兒童和青少年接觸的機會就會增多。青少年噪聲性聾主要是由娛樂性噪聲暴露導致,所以,加強對噪聲危害性的認識,採取聽力保護措施,多能預防。
成年人:以特發性突聾多見。突發性耳聾患者,發病前多有生氣、焦慮、憂鬱、悲傷等負面情緒刺激,或者工作和生活壓力大、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等誘因。平時改變工作和生活習慣,可以減少突發性耳聾的發生。一旦發生突發性耳聾,儘早就醫,治癒的機率會增加。
老年性耳聾: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性耳聾的人數逐年增多。老年性耳聾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基礎疾病、環境噪聲和生活習慣有關。減輕或延緩老年性耳聾的發生,需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菸戒酒;保持情緒穩定;加強體育鍛鍊。
賈月芝主任醫師提醒,如果有以下情況,意味著很可能存在聽力下降,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1、聽到聲音,但聽不清楚;
2、在噪聲環境中聽聲音困難;
3、只有面對講話人時,才能理解清楚;
4、你經常要別人重複一些內容;
5、你需要將電視音量調大;
6、發現自己並不明白談話的主題,常常會答非所問;
7、參加會議、去公共場所或家庭聚會時覺得有些困難;
8、遠距離聽不到電話聲或門鈴聲;
9、兒童講話口齒不清。
首席記者 俞茜茜
通訊員 於偉 張穎穎
編輯 陳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