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上個月新生兒篩查沒通過,被轉診到大醫院去了,我該怎麼辦?為什麼要做這麼多的檢查?有必要做嗎?」
新生兒聽力篩查,也是所有的寶寶出生後必經歷的一種檢查。寶寶沒通過篩查,父母就會特別著急,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接下來一系列的檢查診斷。
- 為什麼要做這些檢查?- 這些檢查的意義在哪?- 哪些是我寶寶該做的檢查?
這些都是很多家長非常關注的問題。
如圖為國家最新指南的聽力損失診斷與幹預流程圖,在新生兒篩查未通過時,便進入上圖中的一系列流程,下面我們將圍繞這前三個流程,為您逐一解答。
一、病史詢問
首先是病史採集,這部分醫生會詢問家長一系列的問題,初步掌握聽力損失的一些可能病因,提問內容包括:
母親妊娠期的感染情況、用藥史孩子出生時情況、新生兒聽力篩查情況監護人觀察嬰幼兒日常對聲音的反應情況、言語發育智力和肢體運動發育情況家族史和其他聽力損失的高危因素其他等等
二、體格檢查
包括常規體檢和耳鼻咽喉專科檢查。
常規體檢:一般情況、生長發育、伴隨畸形。專科體檢:耳、耳道、鼓膜和軟硬顎等。
這些是為了排除各種伴有聽力損失的症候群,了解寶寶的一些基本情況,為後期的聽力檢查打下基礎。
三、聽力學測試
不同年齡的寶寶,因為生長發育的程度不同,相應的聽力測試也有些差異。
1、出生~6月齡的嬰兒:
①ABR:包括短聲ABR和短純音ABR,ASSR為輔;
②OAE測試;
③聲導抗測試:1KHz、226Hz探測音;
④行為觀察測試BOA。
2、6~36月齡的嬰幼兒:
①行為測聽:
大於6月齡:視覺強化測聽VRA;2.5歲以上:遊戲測聽PA;②OAE測試:條件允許,最好進行DPOAE和TEOAE測試;
③聲導抗測試:鼓室圖測試,同時進行鐙骨肌聲反射測試;
④ABR測試,ASSR測試為輔。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寶爸寶媽就會困惑:
這些測試的作用分別是什麼呢?
ABR(聽覺腦幹反應測試):能客觀反映外耳到低級腦幹聽覺通路的完整功能,是目前最為成熟的聽覺電生理測試。但客觀結果跟實際的主觀聽閾仍有些差別,因此需要行為測聽BOA/視覺強化測聽VRA/遊戲測聽PA這些主觀測試,來進一步確認實際聽閾。ASSR(聽覺穩態誘發反應):跟ABR相似,當ABR的結果存在疑點時,會用到ASSR作為輔助測試。OAE(耳聲發射):客觀評估內耳耳蝸及外周聽功能。聲導抗測試:客觀評估中耳和聽覺通路功能。
因此,醫生通過這樣的一個聽力組合檢查,就能多方面的評估寶寶的耳朵生理結構及功能情況,來確定寶寶是否有聽力損失,定量、定性、定位地給出準確的診斷結果。
四、其他檢查
當然,還有其他測試是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家屬的意願來選擇。
1、影像學檢查
(1)顳骨CT:一般用高解析度CT薄層掃描,了解有無中耳、內耳及內聽道畸形
雙側聽力損失患兒建議常規行此檢查6月齡以下不常規推薦,減少放射線對嬰幼兒的輻射損傷
(2)MRI:了解內耳膜迷路、蝸神經及腦發育情況
對內耳高分辨CT掃描無異常發現的單側或雙側極重度聾兒,推薦行此檢查。如果家長有意向為寶寶行人工耳蝸手術,那麼該檢查在術前評估上具有重要價值。
2、實驗室檢查
檢查母親和嬰幼兒的血、尿,有助於發現先天性或早期的感染,如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梅毒和弓形體等感染。
如果寶寶的聽力損失涉及症候群型,就需要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查來幫助確診。
3、耳聾基因檢測
遺傳因素約佔先天性聽力損失的50%以上,有條件和意願時,可以進行耳聾基因檢測和相關病因學診斷,進一步確認。
碎碎念
以上是關於嬰幼兒聽力損失的檢查診斷的介紹,希望能對寶爸寶媽們有些幫助。
最後再千叮囑萬叮囑一句:
如果寶寶聽力篩查沒通過,
在出生後【3個月】內接受全面的聽力檢查診斷;
確診為永久性聽力損失的應在【6個月內】儘快接受幹預。
由於考慮到嬰幼兒的聽覺系統處於發育期,
3歲之前需要每3~6個月隨訪1次,之後每年隨訪1次,直至6歲。
發現聽力損失不可怕,
可怕的是,發現了卻錯過了康復的黃金時間!
如果有什麼疑問,歡迎留言諮詢!
匯聽有幸,伴您幸福一生!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診斷治療組.嬰幼兒聽力損失診斷與幹預指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2018,53(3):181-18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辦公廳.衛生部關於印發「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範(2010年版)」的通知.衛婦社發[2010]96號[S].2010.
[3]黃治物,吳皓.先天性聽力損失的早期診斷評估[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3,28(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