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聽力篩查未通過,就是聾嗎?
在正常新生兒中,雙側先天性耳聾發生率約在1‰—3‰。
由於聽力篩查的儀器比較敏感,下列因素都會影響篩查結果:
篩查時,周圍環境噪聲的改變
寶寶的安靜程度(如體動)
寶寶外耳道(如殘存羊水)
中耳有分泌物
鼻堵呼吸不暢等。
國內外數據表明,初次(出生後第3天到出院前進行)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比例在10%左右。初次篩查未通過,至後被診斷有聽力問題的可能性僅為1%—3%。多數「聽力篩查未通過」的寶寶,經過診斷性聽力檢查後,並未發現明確的聽力損失問題,原因多在於外耳道或中耳有分泌物。分泌物被吸收或排出後,聽力就會恢復正常。
2、初篩沒過,怎麼辦?
聽力篩查初篩沒過者,42天一定要去做聽力復篩。
若復篩通過了,恭喜您,這時一般認為小孩聽力屬正常。暫時不需做進一步檢查。不過,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希望父母一直關注孩子對聲音的反應,或其說話年齡是否和周圍小孩差不多。如果孩子開口的年齡較同齡人,相差大,則要到醫院去排除聽力方面的問題。
若42天的聽力復篩未通過,不要過於驚慌。因為雖說復篩未通過,可至後被診斷有聽力問題的可能性大概僅為10%。
接下來,父母要做的是,在寶寶3個月齡以前,一定要到可靠的兒童聽力診斷中心,接受診斷性聽力學檢查和醫學檢查。即使是單耳「聽力篩查未通過」也不例外。如果單耳被確診有聽力問題,就更應該關注小孩的聽力,因為此類小孩發生遲發性聽力問題的比例會大大增加。
3、診斷性聽力學檢查包括哪些?
聽力診斷中,首要是聽力測試,包括聲導抗(1000Hz)、耳聲發射和聽性腦幹反應(聽性腦幹無反應時要加做多頻穩態誘發電位)等。
聲導抗測試(Acoustic immittance):對發現中耳病變的定位診斷有很大的價值,結合純音聽閾測試可以對聽力損失進行初步的定量、定性、定位診斷。也是聽力學診斷中至基本的必做檢查之一。
耳聲發射(Oto-acoustic Emissions):反應耳蝸外毛細胞功能的指標。主要用於評估耳蝸部分的聽覺功能損失情況。
聽性腦幹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有助於對從聽神經到腦幹聽覺通路的病變進行定位診斷。通過V波的反應閾值有助於聽力損失水平的客觀評估。
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可用高強度刺激(120 dB nHL)判斷重度聾兒有無殘餘聽力,克服了tbABR高強度引不出反應的局限性。
4、什麼算正常聽力或通過聽力診斷?
嬰幼兒聽力診斷至今仍然無「聽力正常」的標準定義。一般認為,ABR反應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