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新生兒的聽力是否正常,最保險的渠道,我覺得還是專業的聽力篩查比較靠譜。
很多文章介紹過,判斷嬰兒的聽力是否正常,從嬰兒的開口說話時間,對外界聲音的反饋,與同齡嬰兒對比。
這些日常觀察,雖然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弊端;
1、嬰兒開口說話時間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聽力障礙並不是唯一可能原因。比如語言環境的刺激不足,比如其他發音器官異常等。
2、很多嬰兒開口說話的時間缺失比較晚,這可能是孩子本身發育的特殊性,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趨於正常水平。
3、嬰兒對外界聲音的刺激反應,或對突然出現聲音的應激反應,也需要謹慎判斷,需要長期觀察,有環境對嬰兒的幹擾因素,也有嬰兒本身情緒特徵,更有嬰兒本身興趣和喜好的特徵。 這些都可能會干擾父母對嬰兒的聽力觀察。
4、最大的弊端是後知後覺,當你通過日常積累的觀察,終於發現孩子聽力不正常,這個時候,估計孩子可能已經1歲或1歲半了,是不是有些晚了呢?正常孩子4-5個月就需要一個聆聽期的發育,可能這個關鍵期就被錯過了。接下來是補償聽力和幹預訓練,還會不斷耽誤時間和精力。
所以,還是剛出生時,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早做聽力篩查,相信科學和專業才是對孩子負責。
聽力篩查:
第一階段:一般在出生後七十二小時內,如果通過就沒問題。如果沒通過一般在出院前,再做一次複查。仍然沒通過,第42天時可以再次複查,不要嫌麻煩,復篩查一定要去,篩查日齡越大,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假陽性率越低,結果也更準確。
第二階段:主要是特殊檢查,針對初篩、復篩都沒過,這時需要做聽性腦幹反應,一般是三個月後的情況,這個時候,可能會對家長有些建設性的撫養建議,父母一定要用心。
第三階段:一般在六個月以內,六個月內做進一步檢查,如果聽力仍是受損,要考慮到耳鼻喉科進行幹預,這個時候,估計孩子的聽障可能性就比較大,父母不要焦慮,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早為孩子打算,總之不要耽擱了語言發育,因為大齡聾兒的語言康復並非易事。
最後補充,為啥聽力篩查更準確?
其實回答到這裡有些畫蛇添足了,專業人士加上專業器械,總歸比靠目測來得靠譜吧?
實際上,聽力篩查是對聽覺的生理檢測,檢查耳部器官各個小零件是否健全,功能是否完備,例如耳蝸是不是有先天性的損傷,鼓膜是不是有畸變,聽覺神經的傳輸和反饋是不是暢通。這些測試是不受聽覺神經中樞成熟度的影響的,比成熟後孩子才反饋出來的結果,要早得多。當然還有其他對聽力的檢測,過於繁冗不做介紹。
最後重申聽力篩查的重要性
對於新生兒來說,可篩查的異常中,聽力障礙的發病率最高(全國聽力障礙總體發生率也居高不下),達0.1%-0.3%,在特殊情況下(如其他異常引起的並發)的發生率高達2%~3%。
新生兒時期的聽力障礙可直接影響聽覺神經系統的發育,語前聾兒童由於缺乏語言刺激,不能在8-11個月前進入學語期,在語言發育最重要和關鍵的2~3歲內不能建立正常的語言學習,可能導致語言和言語能力障礙,甚至聾啞,出現社會適應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最終對患兒自身、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
對於新生兒的聽力問題,篩查很重要,但後期撫養中,注意幼兒的聽力訓練、聽力保護,養成健康用耳的習慣,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