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門診曾遇到這樣一個孩子,他在新生兒期曾患有高膽紅素血症,當時入住了重症監護室,膽紅素高達25mg/dL,但是出生時聽力篩查是通過的;到了2歲時,家長開始感覺孩子詞彙量很少,於是求助於兒保醫生。
醫生首先建議孩子進行聽力檢查,家長很不解,認為孩子能夠聽得到也能夠交流,怎麼可能是聽力有問題呢?但聽力檢查的結果卻讓家長大吃一驚,孩子真的是聽力下降了。
通過這個真實的案例,今天我們來談談家長對於聽力檢查感到困惑的幾個常見問題。
Q1:孩子出生聽力篩查通過了,不就代表孩子耳朵就沒問題了嗎?
A: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
新生兒篩查僅可檢出大部分出生時即出現的先天性聽力障礙,也有少數聽力障礙的孩子會被漏掉;然而還有相當一部分聽力障礙是出生時不明顯,出生後逐漸加重的;除此之外,後天的因素也會引起聽力下降,例如感染(如中耳炎,細菌性腦炎、腮腺炎等),或者是耳毒性藥物、創傷、噪音等都可能會造成聽力下降。
Q2:聽力下降有哪些常見的原因呢?
A: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當聲音傳入到外耳道內,通過振動鼓膜以及中耳內的聽小骨,聲波將傳入內耳我們專門處理聲音的器官,稱之耳蝸。在耳蝸內會將聲波轉化為電信號,收集起來通過聽神經傳入到大腦。
所以,這條通路上任意一個地方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聽力下降。
我們又可以根據聽力下降的原因分為傳導性的、感音神經性的和中樞性的。傳導性的聽力障礙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聲波無法傳入到耳蝸內。比如常見的耵聹栓塞(耳屎堵塞了外耳道)、鼓膜穿孔、中耳炎、先天性的外耳、中耳畸形(包括耳廓缺失、聽小骨的缺失、固定等)。
而感音神經性的聽力障礙指的是各種原因造成的耳蝸功能異常或者聽神經異常,大多數遺傳性的聽力障礙多數屬於這種情況,還有藥物、創傷、感染、噪聲等也會引起感音神經的聽力下降。
中樞性的聽力障礙指的是高級中樞病變,較為少見。
Q3:孩子可以聽到聲音,就是說話慢一點,口齒不太清,聽力真的有問題嗎,還會影響說話嗎?
A:會的。語言的發展是伴隨聽覺共同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在語言發育初期,孩子最開始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複和模仿。
所以,聽到詞的聲音會決定了孩子採取何種發聲的方式,所以良好的聽力是我們學習語言的基礎。如果我們聽不清楚,就會學習錯誤的發音方式,如果沒有及時糾正,日後去改變是非常困難的。良好的聽力也保證了孩子可以順暢的交流,而不會因為聽不清,或者說話不清而失去了溝通的能力。
因此,聽力下降一定會影響語言的發育;而哪怕是輕度的聽力下降對孩子來說,影響都是巨大的。
Q4:可以自己在家觀察聽力有沒有下降嗎?
A:有困難,尤其輕中度的聽力障礙不易察覺,很難通過自己去判斷;而等到孩子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語言發育障礙才去關注聽力則往往延誤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