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歲了,還只能說幾個簡單的詞,從小就給孩子念繪本,陪孩子說話。但孩子還是說話慢,經常有家長困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說話慢?通常是家長只考慮給孩子語言環境,忽略了去觀察孩子的關注點。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坐在沙發看電視,突然想到某事分心了,等回過神發現漏看了很多劇情。雖然電視的畫面和聲音都在播放,你也坐在電視機前,但你並沒有「聽到」聲音,「看到」畫面,因為你的注意力不在電視上。
跟隨孩子注意力
類似的情景,同樣發生在你教孩子學習說話時。比如,你想通過繪本,豐富孩子的語言環境。通常是你把孩子放在跟前,打開繪本,開始給孩子讀。但孩子更喜歡撕扯繪本,胡亂地往下翻。你抓住孩子的小手,阻止孩子的行為,開始逐字逐頁給孩子念繪本。
這種沒有跟隨孩子注意力念繪本,和我們看電視愣神一樣,只有我們的不斷輸出,而孩子沒有任何詞彙輸入,是無效的語言環境。
2歲的孩子,我們無法要求他,按我們想法去專注做某事。我們給孩子讀繪本時,不要阻止孩子翻繪本,我們需要去觀察,孩子翻繪本的過程中,停留在哪頁對哪幅畫有興趣。我們就去描述孩子感興趣的那幅畫,讀那頁的文字。
哪怕孩子的興趣只有1分鐘,就轉移注意力,這也是有意義的。科學依據表明,大腦在發生注意力轉移的時候,需要消耗能量,從而產生記憶。
父母跟隨孩子的注意力讀繪本,才能有效地給孩子創造語言環境。如果孩子,很不情願地參與某項活動,那麼他就很難學會活動中使用的詞彙。
跟隨孩子的注意力,能夠給孩子創造豐富的語音環境,確保孩子能夠「聽到」詞彙,保證孩子有足夠的語言輸入,為孩子開口說話做準備。
父母拓展句子,給孩子搭腳手架
孩子已經會說短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注意在平時的生活中,幫孩子擴展句子長度,幫孩子搭好腳手架。
比如孩子在玩小汽車,我們指著車對孩子說:「車,這是小汽車」
孩子自己會說「車車」時,我們就說「玩車車」。孩子也掌握了,我就可以說:孩子玩車車。「」孩子玩藍色車車。
原則就是在孩子掌握的語言基礎上,增加一個詞彙,幫孩子拓展語言長度。我們父母扮演的j角色,是在孩子的語言基礎上,搭建腳手架,讓孩子有支點不斷往上爬。
和孩子語言互動,有2點需要注意
1、先學習名詞、動詞,再學習形容詞
比如「孩子在玩藍色的汽車」,汽車和玩分別是名詞和動詞,它是具體的,孩子能看得到,我們指著孩子手上的玩具車,對孩子說「這是車車」,孩子視覺和聽覺接收到的信息,能和手上的車,建立對應關係,便於孩子理解記憶。
「藍色」屬於形容詞,是抽象的概念,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和認知水平才能理解。
2、儘量避免使用代詞
2歲孩子的認識水平,理解代詞是很有難度的。理解代詞需要孩子的邏輯和推理能力,發展的一定程度。比如「那誰,幫我把這個,拿到哪裡去。」對這句話的理解,成人在具體情景裡,溝通沒有問題。但前提是,我們參與在情景中,清楚人物關係,了解各個物品和方位, 但對2歲的孩子來說就很難了。
我們幫孩子擴展句子的時候,就要避免使用代詞。
比如孩子說「抱抱」,我們要擴展成「孩子想要,媽媽抱抱孩子,對嗎?」而不是「你要我抱你,對嗎?」我在女兒小時候,就犯過使用代詞的錯誤,以至於女兒小時候,想讓我們抱時,都是伸長手臂,踮著腳尖說:」抱抱你「。
同樣是「孩子」這個詞,我們是說「你」,但孩子卻要說「我」。這個轉換,對以模仿為主,學習說話的2歲孩子,真是太難了。
2歲孩子學習說話,需要父母跟隨孩子的注意力,在遊戲中與孩子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對話中幫助孩子拓展句子難度,先教孩子學習名詞、代詞,之後在學習形容,並且少用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