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新生兒寶寶會做各項篩查,一般在產後第三天,出院之前,需要對寶寶進行聽力篩查,有一部分寶寶聽力篩查不過關。
很多新媽媽新爸爸聽到這個結果時,心裡都「咯噔」一下,我的孩子不會聽力有問題吧?不會聾吧?
爸爸媽媽先別慌,因為一兩次篩查不能說明問題。畢竟會有一些因素幹擾,誤診率也是比較高的。
比如寶寶外耳道裡面殘留有胎脂、羊水或分泌物;中耳裡面有積液;寶寶哭鬧不配合等等因素,都會對篩查結果造成幹擾。
所以還會有復篩,在產後的第42天。
產後42天,不僅僅是新媽媽的一個檢查,同時還要給寶寶進行檢查。而聽力篩查的復篩還是要進行的。有的寶寶在出院後,對聲音會有反應,但有時候篩查結果還是不通過。
爸爸媽媽不免會有些擔心。其實這個心情可以理解,我家大寶也是如此,初篩和復篩都沒有通過,當時我知道結果後很難過,想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後來醫生安慰我:寶寶要到三個月才能做確診,先在的篩查只是作為參考,而且孩子的聽力到三個月才能定型,現在可能還沒有發育全。
還跟我解釋說很多孩子也跟我家大寶情況一樣,到三個月都能通過。
可能很多家長心生疑問:那我為什麼還要帶寶寶做這麼多篩查?直接等到三個月不就好了?
這就像孕期的各項檢查一樣,關於染色體疾病的篩查就分很多次,NT、唐篩、無創DNA,確診卻要靠無創DNA和羊水穿刺。
其實不是醫院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把握寶寶每個階段的發育情況,及早發現及早幹預。有些是明顯聽力有問題的,醫生會提醒讓爸爸媽媽多留意觀察,三個月後再做復篩,多數是可以通過的,如果還沒有通過,那就需要進行科學的檢查來得到最終結果。
畢竟聽,是人學習的重要途徑,而且新生兒的視力都不好,聽更是寶寶感知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
如果爸爸媽媽有疑慮,其實在家也可以自己測試一下寶寶的聽來,看寶寶會不會「追聽」
方法:突然製造一些聲響,看寶寶會不會有反應。
因為寶寶的視力不好,所以突然的聲音,會讓寶寶受到驚嚇,進而會出現驚跳或者嚇哭的情況。也可以在寶寶哭鬧的時候放一下音樂,看寶寶會不會停止哭泣,或者有沒有什麼變化。只要寶寶有反應,都說明孩子是有聽力的。
注意:
引導追聽反應時,要消除視覺的幹擾。
寶寶雖然視力不好,但是能感受到光,和影子閃過。所以,製造聲響的時候,儘量不要有人在寶寶身邊,更不要在寶寶視線範圍內作出任何動作,不然光線的變化,寶寶很可能盯著光亮處,這就很難分辨出寶寶是聽到聲音作出的反應,還是看到人影作出的反應。
蹲下不要讓寶寶看到,然後在寶寶耳邊晃動有聲音的玩具,看寶寶會不會扭頭。也可以晚上關燈之後在寶爸耳邊晃玩具,寶寶轉頭時對著另一邊耳朵製造聲響,看寶寶會不會轉頭。總之不要讓寶寶看到光影的變化。
變化聲音,別總用一種聲音
因為寶寶一直在發育,所以可以過段時間,爸爸媽媽就自測一下。但要注意聲音的變換,不要總是一種,這樣寶寶習慣了就不敏感了。
人說話的聲音、揉塑膠袋的聲音、撥浪鼓的聲音、搖鈴玩具的聲音……都可以經常換一換。
在孩子狀態好的時候進行
如果寶寶在哭鬧、打瞌睡或者在專心地吃東西,可能對聲音的反應不及時或者不注意,所以要在孩子平靜的時候再進行追聽測試。如果孩子三個月了,用這些方法檢查,還是沒有反應,那就應該重視了。
所以說,孩子出生後,初篩和復篩不能說明孩子聽力真的有問題,但也不能說明孩子沒問題,不能忽略而不去做篩查,為了孩子的健康,按時檢查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