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發布,讓各地區、各學校非常態的研學旅行變得常態化,讓只有部分學生才能參與的活動開始普及化,讓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摸著石頭過河」的研學旅行走向制度化、規範化,要想達到《意見》中的要求,除了政府、家長、學生、研學旅行機構的共同努力,還需要更多的保障。
1.安全保障是前提
2014年國發31號文件明確提出研學旅行要按照「教育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組織,但由於學生外出安全責任太大、風險太大,在現實中,雖然有相應的保險、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但考慮到社會穩定、輿論影響等諸多因素,在一些校園意外事故的處理中,學校還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責任。
針對這些問題,一是必須建立相應的保險機制;二是要建立嚴密的組織體系,各環節責任到人;三是學校、研學組織機構、學生家長及所涉各部門職責分工、安全責任必須明確。同時,政府及相關部門也要積極協調,建立起完備的安全保障體系和法律援助體系,為學校組織研學旅行保駕護航,切實解除學校的後顧之憂。
2.制度保障是基礎
全面推行研學旅行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及制度保障。對各地區及執行部門而言,相關的政策及配套措施還需進一步完善,要出臺具體實施細則。旅遊部門要推送供給研學旅行產品,如風景名勝、歷史遺蹟、人文展覽等;交通部門要供給達到安全標準的交通設施;公安部門要做好研學基地安全保障等。
對學校而言,一些學校雖然有多年組織學生研學旅行的實際經驗,但仍然缺乏理論性和系統性的研究與規劃,沒能將研學旅行課程化、制度化,如分年級、有層次的研學旅行內容安排;研學旅行課程標準、運行機制及成果展示途徑;研學旅行學分制管理評價體系的建立;專業指導教師團隊的培養、培訓等。
3.資金保障是關鍵
研學旅行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目前大多數學生的研學旅行資金主要為學生家庭自籌。受到家庭收入的影響,一些學生無法參與到相關的研學旅行中來,尤其是一些遠行活動更是如此,研學旅行普及存在一定的難度。
要實現研學旅行普及化,需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文化、交通、旅遊部門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對學校而言,也應積極籌措,爭取一些公益資金支持,同時積極探索低成本或公益性研學渠道。
4.組織保障是重點
目前,一方面學校在選擇研學旅行機構、確定研學旅行路線及地點等方面存在較大隨機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開展研學旅行的組織機構雖然為數不少,但魚龍混雜。同時,旅遊組織機構、旅遊點也沒有將研學旅行與普通旅遊區分開來,一些遊學活動商業氛圍濃厚,研學旅行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
為此,政府要積極主導,為學校進一步通暢研學旅行所牽涉的信息、文化、資源等各領域渠道;旅遊部門要針對組織研學旅行的第三方機構建立起行業規範標準,建立專門針對組織研學旅行的準入機制;學校要在研學課程設置、學分認定、研學地點確定、研學機構招標選定、研學教師選撥培訓方面建立起相應的組織程序,同時不斷探索研學旅行的路線、種類等,使研學旅行更加豐富多樣。
5.知行合一是目標
目前的研學旅行,普遍存在「遊而不學」或「學遊分離」的現象,這也讓社會和家長對研學旅行有所詬病。旅遊重在休閒、娛樂,調節生活,而研學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體驗學習,是學生提升學識、砥礪品格的專業活動。我們不能將二者截然分開,但必須看到並重視二者的區別。
無論是在活動策劃組織,還是在過程實施乃至結果考查中,都要重視研學旅行的教育實效,要讓學生真正在旅行中研學,在研學中體驗,在體驗中內化,在內化中生成,在生成中發展。
儘管研學旅行在發展上依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們相信在國家大力推進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經過政府、學校、家庭、研學旅行機構、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會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安全、廣闊、壯美、豐厚的教育實踐大平臺,讓有夢者都有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