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2020-09-18 華暢旅遊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個部委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由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既有利於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有利於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一經提出就立刻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全國各地中小學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很快成為教育熱點話題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立足點。應該看到,研學旅行課程目前還在探素之中,科學有效地開展研修旅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01.研學旅行不是一項教育內部的改革 必須充分調動全社會廣泛參與

儘管研學旅行是針對基礎教育中的諸多問題,比如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嚴重割裂、學校課體系學科化傾向過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能力嚴重不足等提出的,但是要科學地設計和實施研學旅行,單獨依靠教育系統自身的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研學旅行活動需要在學校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下,充分調動旅遊、交通、餐飲、文化等多部門廣泛參與,甚至要吸引社會資金給予支持。不僅教育系統內部的研究機構、學校、教師、學生要參與進來,許多教育系統外部的單位、組織、個人也需要參與進來,各種文化場館、實踐基地、旅遊單位等必須給予支持。學校要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合理分工,共同做好研學旅行的組織實施活動。研學旅行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借用社會多方力量,強化校內外教育結合,豐富中小學教育的途徑和內涵,是實現課內外、校內外教育、學校家庭一社會教育相結合的良好載體。

02研學旅行要儘可能地 讓學生體驗感受真實的社會生活

研學旅行,有「研」的內容,有「學」的內容,當然還有旅行的內容,可它又不完全是一種旅行,學生需要在旅途中不斷地領悟、不斷地學習。過去我們認為,學習就是教師在臺上,學生在臺下;教師講課,學生聽課:學生做實驗、自主探究,但都還是在一個房間裡學習。研學旅行突破了原有的學習的空間與時間,把學生從課堂帶到真實的社會生活裡,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裡、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範圍內,解放他的耳朵、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手,甚至解放他的時間、解放他的空間,全感官地、廣泛地開展學習。在研學旅行中,應倡導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使之真正成為中小學生在校期間一次重要體驗和寶貴經歷,給學生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03研學旅行的路線設計 實際上應該是學校課程的廣泛延伸

從一定意義上講,研學旅行的路線設計也是一種學校課程建設,是一種更為多樣、更重視實踐的課程類型。研學旅行的路線可以是本地本城,比如,杭州天長小學,圍繞西湖進行研學旅行,探尋西湖一年四季不同的美;北大附小,開展在北大校園裡的研學旅行。在身邊旅行,讓孩子深刻了解生活學習的地方,這種方式是非常好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學校也可以帶領學生離開本地,去更遠的地方研學旅行,設計更有文化和教育價值的研學旅行線路。比如,孔子遊學路線、徐霞客路線、紅軍路線、茶香路線、地貌路線等。這些路線設計需要學校結合實際,便於組織實施。無論是哪一條路線,都要牢牢把握研學旅行的本質,那就是讓學生的學習由校園、由課堂向四周擴展,讓學生回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中國的社會生活,感受中國的美麗,感受社會的發展變化,感受自己身上的責任與義務。

04研學旅行不是單一學科的學習 應該是一種綜合類的實踐學習

許多人認為研學旅行就是個別老師的事情,比如地理老師、生物老師、歷史老師,實際上每個老師都可以組織研學旅行活動。研學旅行不是單純的某學科內容的學習,它是一個綜合實踐內容的學習,它的教育價值是多元的、綜合的。在研學旅行中,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可以與做人、做事學習和審美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體驗感悟能力、觀察力以及集體團隊意識等,都能夠得到培養和提高。在研學旅行過程中,通過觀察體驗、思考,學生對生活藝術、文化歷史、自然環境等方面的理解,也可以進一步加深,這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研學旅行的教育目的是多元化的、是綜合的,是學校單一的學科教育所無法達到的。在研學旅行的實施過程中,要嘗試以文化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多種教育目標整合起來,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課程跨學科、生活化、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實現各學科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融通。

當前,學校組織參加研學旅行的熱情、積極性非常高,各個學校都在紛紛研發研學旅行課程。特別是一些企業單位介入後,又把「研學旅行」推上了一個新的社會關注高峰。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研學旅行才剛剛起步,一些體制機制還不成熟,還在建設和形成中。研學旅行的全面推廣與實施,還需要一個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過程,制度和機制建設完善也還需要一段時間。

總之,研學旅行不同於傳統的春秋遊活動,也不同於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活動」,學校要儘可能與社會機構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較好地利用社會資源,藉助媒體的力量,擴大研學旅行的社會影響,不斷深入挖掘研學旅行的社會教育價值。

- 本文部分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焦點

  • 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怎麼做?
    自此研學旅行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各類質量參差不齊的研學課程產品紛紛湧現。研學課程開發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使研學實踐回歸教育的初衷,真正發揮其育人功能,需要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互相銜接,實現全面深度的融合,以學校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前置經驗,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研學課程。
  • 未名研學:研學實踐教育課程研發中應當重視的幾個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研學旅行具有的兩個核心特徵分別就是「體驗性」和「研究性」,首先,研學旅行的定義中定義了研學旅行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就要體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這是研學旅行的首要特徵。第二,研學旅行也突出「體驗」,沒有旅行體驗,那研學旅行也不能稱之為研學旅行了。可以說,在研學旅行中「研學」和「旅行」是緊密關聯,密不可分的。
  • 「研學復盤」在研學旅行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020年3月29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23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的王春雷老師分享了「在研學旅行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話題。研學旅行的重心不是旅行本身,而是旅行過程中的「研」和「學」。
  • 「中歐研學」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關於研學旅行五大問題
    其中,考察探究是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在課時安排方面,《綱要》要求,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於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
  • 研學旅行行程安排的基本邏輯與注意事項
    研學旅行行程安排既要保證學生能有研學收穫還要體驗旅行的快樂,所以行程安排就需要張弛有度,其中的細節把控非常考驗研學旅行設計者的能力,鑑於氣候、路況等突發因素,還需對行程進行不斷的調整,那麼行程安排就需要有預案,研學旅行行程設計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拆分和模塊化設計,只有這樣的方案設計
  • 關於陝西目的地研學旅行接待中的諸多突出問題簡析
    研學旅行的組接方教育元素大多欠缺!什麼是研學旅行,至今沒有任何行政單位給出一個定義,但是大家都認可,研學旅行是教育為主,旅行為輔的出遊形式!臻知堂給出的定義是:通過旅行的方式,從一個或者幾個真實的問題出發,通過一個或者幾個真實的研討過程,得到一個或者幾個真實的,值得紀念的教學成果,這個才是研學旅行!
  • 智慧研學能給孩子的研學旅行帶來什麼?
    近年來研學旅行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研學旅行也同樣受到各種各樣的困擾,其中就是文化如何能更好地和研學旅行進行深度融合,怎樣才能做好研學旅行的監控管理等等。為了能更好地發展豐富研學旅行內容,因此就有研學旅行相關的專家們提出了「智慧研學旅行」的方法,那麼什麼是 「智慧研學旅行」,它對研學旅行有什麼深刻的影響呢?什麼是智慧研學?
  • 論研學旅行中可能會遇到的四大問題?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在今天以「研學旅行」的形式煥發了新的時代色彩,成為開展素質教育的新方式。但是,哲學上說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向上的,研學旅行也不例外,在其發展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問題的產生。當然,這些問題能否得到很好解決也是大家所關心的。
  • 研學旅行注意事項
    研學旅行注意事項尊敬的家長:為了更好的完善本次旅行,***社先擬定以下須知特請家長和同學們注意:1、 參團團員要保證身體健康,不得隱瞞重大疾病和病史(如:無心臟病、傳染病史)。4、 旅行社為團員投保旅行社責任險及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研學旅行中發生人身意外事故按保險條款處理。5、 貴重物品儘量少帶。6、 團員必須遵守團隊紀律,聽從輔導員的安排,隨時佩帶營員卡。
  • 研學旅行中的「遊」而不「學」原來是這樣造成的
    筆者以為應該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 學校方對於研學的認識問題。主要表現在:研學就是旅遊;教師出來就是玩好;根本就不想組織研學旅行;交給研學公司都是你們研學公司的事情;校方無端幹預整個接待環節出了很多「昏招」,讓組織方地接方敢怒不敢言!對於安全萬分注意對於課程方案能砍就砍!諸如此類的認識問題還有很多,認識都有問題了,研學成果能好嗎?
  • 如何破解研學旅行中的安全問題?看這一篇就夠啦!
    怎樣將課程和旅行結合起來,如何設計活動和保障學生安全?這將是我們在研學旅行道路上長期探索的永久話題。近日在濟源研學論壇上王備戰就研學旅行中的安全防範問題做了重要又精彩的分享,獲得與會同行一致認可和讚揚。
  • 研學旅行活動需要哪些「保障」來保駕護航?
    ,讓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摸著石頭過河」的研學旅行走向制度化、規範化,要想達到《意見》中的要求,除了政府、家長、學生、研學旅行機構的共同努力,還需要更多的保障。針對這些問題,一是必須建立相應的保險機制;二是要建立嚴密的組織體系,各環節責任到人;三是學校、研學組織機構、學生家長及所涉各部門職責分工、安全責任必須明確。同時,政府及相關部門也要積極協調,建立起完備的安全保障體系和法律援助體系,為學校組織研學旅行保駕護航,切實解除學校的後顧之憂。
  • 高校增補「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淺談研學旅行對人才的需求
    研學人才缺乏短板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 北京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之萬裡長城研學感受
    北京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學生赴北京參加研學旅行,能親身體驗北京豐富的人文景觀,而且將運用有關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在研學旅行中得到延伸、綜合、提升;研學旅行中發現的問題,也會在相關學科教學和學習中得到深入的分析和整合。
  • 研學旅行+鄉土鄉情課程設計時應注意哪些?
    鄉土文化是初中研學旅行的重要內容之一,2019年頒布的《研學旅行課程標準》就曾指出:研學旅行課程幫助中小學生了解鄉情、市情、省情、國情,使中小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家國情懷。鄉土文化資源不僅為研學旅行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研學旅行的實施提供了適合的活動場所。今天簡單和大家分享下基於鄉土文化的研學課程設計時應遵循哪些原則?
  • 孩子參加研學旅行家長們應該做哪些準備?
    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判斷。因此在研學旅行開始之前,家長們在判斷該研學旅行是否值得孩子們去,那麼就一定要注意觀察一下研學旅行的路線問題。,因此研學旅行的課程安排很重要,研學旅行的課程安排不僅要讓學生們學習到課堂之外的知識,還要讓學生們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習到技能,讓他們親自去感受生活,學習去關注這個社會,鍛鍊自己的生存技能,讓他們們能主動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 旅行社提供研學旅行服務需要加強「內功修煉」
    研學旅行的核心是教育,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獲得與應用知識,旅行體驗只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與載體。因此旅行社要將研學旅行課程與普通旅遊產品區分開來,在設計研學課程時,始終將教育性放在首位,切忌本末倒置。
  • 學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實踐研究
    研學旅行課程融實踐性、靈活性和創新性於一身,將課堂搬到了校外,並憑藉著團隊合作學習的特性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模式。通過對研學旅行課程的理念、課程設計的研究,以及對參加過研學旅行的學生進行相關的調查問卷,研究發現在現在的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安全問題逐漸突出,學生對於研學旅行課程內容的要求也逐漸變高。針對研學旅行課程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次獨立的研學旅行!
    ——胡適世上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對於孩子來說未來的路還是需要孩子自己走,父母終究會在一天離去因此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一次獨立的研學旅行。當孩子參與到研學旅行中,孩子可能會第一次意識到自我的概念,到進入學校學習,都在慢慢地適應獨立的生活,在參與的研學旅行活動中更加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孩子也會有意識地獨立去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達到身心共同發展的目的。
  • 研學旅行的組織與實施
    研學旅行對於學校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如何設計和有效組織實施研學旅行。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一些有悖研學旅行初衷的現象。比如有的學校打出了「帶著課本去旅行」的旗號,以「第二課堂」的名義把研學旅行做成了「課堂搬家」或補習夏令營、冬令營;有的學校擔心出事,便直接把學校「平移」到了實踐活動基地,把研學旅行做成了另一種封閉式活動;有的學校把研學旅行做成了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活動」……總之,研學旅行在具體實施階段仍存在著諸多「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