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需要一次獨立的研學旅行!

2020-08-28 昆明研學旅行分會

你這麼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庭,你媽和我都很難過。但我們為你想,離開家庭是最好的辦法。第一使你操練獨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練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覺用功的必要。

——胡適

世上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對於孩子來說未來的路還是需要孩子自己走,父母終究會在一天離去。為了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活得有滋有味兒,作為家長還是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起來,成為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獨立個體。因此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一次獨立的研學旅行。


獨立性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會的,孩子遇事有主見,有成就動機,不依賴他人就能獨立處理事情,積極主動地完成各項實際工作的健康心理品質,同時它還伴隨勇敢、自信、認真、專注、責任感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心、自信心、耐心韌性。獨立性的發展對於幼兒的個性、認知、情緒、情感等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我完善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隨著接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孩子們的「白紙」上逐漸變得色彩豐富,同時也是孩子們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狀態下逐漸自我完善。當孩子參與到研學旅行中,孩子可能會第一次意識到自我的概念,到進入學校學習,都在慢慢地適應獨立的生活,在參與的研學旅行活動中更加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孩子也會有意識地獨立去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達到身心共同發展的目的。


自我服務

在研學營裡,孩子從開始對老師的依賴,到自己獨立洗漱、獨立吃飯、獨立整理衣服、獨立就餐,以此來照料自己的生活。讓孩子在意識上明白,孩子自己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讓自己為自己服務成為一種生活技能和生活習慣,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尋求大人們的幫助。


自我管理

研學旅行是一次孩子的自我管理過程,當孩子面臨著旅行中的學習任務時,孩子們能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能清晰地規劃自己每一天的研學學習課程。保證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孩子們能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玩樂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不用家長和老師守在身邊完成學習任務。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一些小事和同伴產生衝突,在化解這些小矛盾後,孩子們也慢慢地學會理解他人、學會情緒管理。


解決問題能力

當下很多的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讓孩子做生活學習的「旁觀者」,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而父母們給到的理由永遠都是「他還只是一個孩子」,受這種教育觀念影響的孩子,永遠都是不可能長大的,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也不會獨立思考解決方法。因此,當孩子參與到研學旅行中,讓孩子在潛意識裡認識到「能幫自己的只有自己」,遇到問題能思考解決方法,無論結果如何,孩子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鍛鍊。讓孩子自己思考如何分析、解決當下的問題,這對於孩子來說才是真正的財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立、自理的嘗試。」由此可見,獨立性在幼兒身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孩子獨立性的建立,能幫助孩子在未來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不畏風雨!


相關焦點

  • 洋沙湖研學|每個孩子都要有的一次遊學經歷
    洋沙湖研學旅行,也是一樣。讓孩子走進自然,開闊視野,增進學識,探索生命,感知生活。去培養他們的毅力、品質及世界觀,實現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這是每個孩子都要有的一次遊學經歷!動植物豐富的洋沙湖國家溼地公園,我們研學的第一站。
  • 研學旅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研學旅行中,應倡導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使之真正成為中小學生在校期間一次重要體驗和寶貴經歷,給學生下終生難忘的印象。研學旅行的路線可以是本地本城,比如,杭州天長小學,圍繞西湖進行研學旅行,探尋西湖一年四季不同的美;北大附小,開展在北大校園裡的研學旅行。在身邊旅行,讓孩子深刻了解生活學習的地方,這種方式是非常好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學校也可以帶領學生離開本地,去更遠的地方研學旅行,設計更有文化和教育價值的研學旅行線路。比如,孔子遊學路線、徐霞客路線、紅軍路線、茶香路線、地貌路線等。
  • 智慧研學能給孩子的研學旅行帶來什麼?
    近年來研學旅行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研學旅行也同樣受到各種各樣的困擾,其中就是文化如何能更好地和研學旅行進行深度融合,怎樣才能做好研學旅行的監控管理等等。為了能更好地發展豐富研學旅行內容,因此就有研學旅行相關的專家們提出了「智慧研學旅行」的方法,那麼什麼是 「智慧研學旅行」,它對研學旅行有什麼深刻的影響呢?什麼是智慧研學?
  • 研學旅行,讓孩子的小夢想走向大舞臺
    此外,漢代司馬遷、唐代的杜甫和陶行知等人都是遊學的典範。研學旅行與遊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在組織形式、活動體驗等方面又比遊學更勝一籌。研學旅行的目的比遊學也更為明確,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
  • 研學旅行:讓孩子成長於天地間
    暑假期間,各中小學校雖未組織開展校外研學活動,但是許多學生家長還是根據需要為孩子選擇了旅行社推出的較為適合的研學班。記者了解到,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我市研學旅行也按下了「快進鍵」,依託自然生態、歷史人文、民俗民風等主題特色的研學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 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選擇研學旅行機構和產品?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究竟研學旅行與親子旅遊有啥區別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研學旅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都要遵守作息規律,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吃飯,停留的時間等。而且團隊成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相應負責的部分,共同為完成一個學習話題分工合作。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樹立正確的集體觀和團隊榮譽感。
  • 韶關研學旅行為什麼受到家長的肯定?
    去年上半年以來,「研學旅行」這個詞漸漸熱起來。春節期間和一位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他的孩子在韶關市區讀小學,2018年暑假他小孩參加了至叻星的8天的至叻星北京研學旅行。在他記憶中,孩子已經讀了6年書,孩子集體去外省旅行、學習的活動。他感嘆:這樣的活動比起一般的旅行來更有意義!這位家長的感受沒有錯!去年年初開始,越來越多的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參加研學旅行。
  • 孩子參加研學旅行家長們應該做哪些準備?
    2014年8月,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了「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範疇,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將研學實踐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及中小學生綜合評價體系,研學實踐學習的地位逐漸被確立下來。一次好的研學旅行不僅能給孩子帶來一次好的研學旅行體驗,還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那麼怎麼判斷研學旅行的成功與失敗呢?
  • 為什麼孩子的研學旅行要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
    研究性學習需要更為靈活、開放同時也更為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研學旅行一般採用個人學習、班級集體學習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合理地穿插結合,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成為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那麼開展研學旅行為什麼選擇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呢?
  • 未名研學:重新審視研學旅行,實現實踐育人的根本任務
    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出臺,「研學旅行」儼然成為許多中小學師生和家長共同關注的熱詞。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研學旅行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和閱歷,因此格外受到歡迎。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底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7年,又出臺了《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指導綱要》。這兩個文件對於規範研學旅行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目前,研學旅行逐漸升溫,研學市場越來越大,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有必要對於如何辦好研學旅行這件事進行重新審視——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真正有所收穫?
  • 熱帶雨林研學心得:獨立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教育在中國,每個學校門口都有熟悉的場景:每當小學生放學的時候,學校附近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邊提著孩子的書包,一邊牽著小孩子。國內獨立教育日本的獨立教育,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確實不如日本。我們很多孩子都被過度保護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全家人的寶貝,小祖宗。
  • 家長們對研學旅行有哪些誤解?
    現在研學旅行走進了中小學,成為素質教育的新風尚,家長們也很支持孩子們參加這樣的活動。不過由於對這一形式的了解不深,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中出現一些誤解,在很多的家長眼中,研學旅行就是一個花錢費時的兒童遊玩,其實這是很多家長對研學旅行的誤解。家長們對研學旅行有哪些誤解呢?
  • ...草原研學基地成立「驕子研學」 讓孩子在旅行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
    而長大後才發現,夢想終究是夢想,大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奔波,就連小孩子也因為課程壓力巨大、考試競爭激烈而不得不每周都去上輔導班、興趣班,縱然孩子有一百個不情願,但看著其他同學都是如此,也不得不接受當前的現狀。
  • 研學旅行,讓教育走出圈養,讓孩子走近世界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使人明智,旅行讓人開闊還記得小時候春遊的情景嗎春遊的頭一天晚上是睡不著覺的然而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沒法體會到春遊秋遊的感受研學旅行作為撬動素質教育的槓桿,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影響深遠,這正是研學旅行的目的。那麼,研學旅遊究竟意義何在?
  • 研學遊學春遊有區別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組織研學旅行該收費嗎?
    關於青少年的研學旅行,小編一鹿依然還有些想法想和大家探討,這也是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的。雖然這些需要探討的問題與先前相關的文件觀點有些不同,但事實上社會中絕大多數機構都是這麼操作的,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
  • 研學旅行是什麼?孩子在研學中真的能學到東西麼?看後獲益匪淺!
    伴隨《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出臺,許多中小學已經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課程計劃。實踐和體驗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經典論述,都強調了「知」與「行」的關係。
  • 研學旅行,給你的孩子換一種學習方式!
    》,認證了研學旅行的重要性。2017年國家相關部門相繼發布了一系列關於研學的文件,1月國家旅遊局發布《研學旅行服務規範》,詳細提出研學旅行的安全性問題;8月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刻不容緩;9月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已經確立納入學校教育學分系統;11月教育部發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或營地」公示名單》,正式公示了研學旅行示範基地。
  • 親子研學算不算研學旅行?
    疫情下,由於安全考慮和政策限制,中小學校不便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而利用暑假提升素養的需求一直存在,許多由家長、機構組織的親子研學活動在今年暑假蔚然成風,在各地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親子研學」概念曾廣受詬病,親子研學活動到底算不算研學旅行一直飽受爭議,而2018年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旅遊局等10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 》中提出:「家庭親子研學旅行的推動。各級教育部門及中小學校充分利用家庭旅行多樣性、靈活性、簡易性等特點,大力鼓勵和引導各中小學生家庭,利用寒暑假期等有計劃、有目的地帶孩子外出研學旅行。」
  • 在研學旅行中堅持「八個融合」
    2.融合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必須要有課題研究作為載體。活動前,每個學生都需要確立研究課題,聯繫指導教師,撰寫開題報告,並進行開題答辯。學生可以獨立設立研究課題,也可以合作開展;旅行過程中,學生要按照課題研究的計劃與要求,真正投入到課題研究中,包括收集資料、訪談當地人、實地體驗當地風俗文化等,每天晚上都要進行研究內容的記載與撰寫,隨行指導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著重指導學生的課題研究;
  • 暑期研學旅行≠枯燥輔導班
    研學旅行就是一個兼顧玩與學的「新型課堂」。事實上,近年來研學旅行的熱度一直在不斷升高。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研學旅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調查,約3/4的受訪者表示了解研學旅行,80%左右的人表示對研學旅行很感興趣,六成左右受訪者參加過研學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