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啦!出去玩!」
雖然今年「假期」的界限並不是特別明顯,但暑期仍是很多學生們最大的期盼,是可以逃開緊張學業的放鬆時段。但除了放鬆,這也是開拓視野、豐富課餘知識的最佳時機。研學旅行就是一個兼顧玩與學的「新型課堂」。
事實上,近年來研學旅行的熱度一直在不斷升高。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研學旅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調查,約3/4的受訪者表示了解研學旅行,80%左右的人表示對研學旅行很感興趣,六成左右受訪者參加過研學旅行。
而今年因受疫情影響,大人、小孩都在家悶得太久,大家的出遊意願都更為強烈。據在線創意旅遊服務公司(OTA)遊俠客旅行的數據,在疫情形勢趨緩的近3個月來,研學旅行發團量同比增長75%。
根據2017年起正式實施的《研學旅行服務規範》,研學旅行產品按照資源類型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
知識科普型
知識科普型: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博物館、科技館、主題瀚藍、動物園、植物園、歷史文化遺產、工業項目、科研場所等資源。
這種類型產品以專業性場所為主,時間最可控,適合短期有,多為學校組織研學旅行時的首選。
而經過多年發展,這些專業性場館都組織起了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學生們抵達後,不再是簡單參觀、聽講解,而是可以參加眾多趣味性、體驗型互動,在互動中可以實踐、運用期間所學。一方面,互動比枯燥地知識灌輸更能提升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們將研學內容融會貫通,不浮於表面。
南京最近發布的2020年度暑期研學旅遊產品就包含此類項目。
圖片來源:南京文旅
自然觀賞型
自然觀賞型:主要包括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資源。
這類研學旅行產品相對來說最為悠閒、舒懷,在或秀美或壯麗的自然環境中,滿足學生們對大自然最純粹的好奇,觀鳥、昆蟲都是其中熱門的活動內容。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開闊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是所有人的需求,自然觀賞型也就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類型。據遊俠客數據,自然觀賞型的出團量將近研學旅行總出團量的一半。
體驗考察型
體驗考察型:主要包括農莊、實踐基地、夏令營營地或團隊拓展基地等資源。
這個類型通常集中在一個固定空間內進行針對性或複合型地拓展學習、訓練、時間,對鍛鍊小朋友自理、自立能力方面的作用尤為明顯。
例如,被列入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杭州(國際)青少年洞橋營地就是一個複合型的教育基地。它包含「小鬼當家」「營地特種兵」「新勞動觀念養成」「農耕文化體驗等多種類型的夏令營項目。
勵志拓展型
勵志拓展型:主要包括紅色教育基地、大學校園、國防教育基地、軍營等資源。
這個類型顧名思義,以「勵志」為主,適合初、高中生參與。牢記歷史和把握未來,缺一不可。
目前,許多紅色旅遊景點都開展了紅色夏令營、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等研學旅行活動。上海市文旅局正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上海研學旅行服務規範》,鼓勵、引導、支持本市旅行社將相關紅色旅遊景區景點納入其研學旅行參觀名錄。
在助推學生思考未來的研學旅行中,具備專業深度、沉浸式體驗大學專業的方式,如專業體驗課程、在實驗室進行簡單試驗等,已開始取代走馬觀花式的校園參觀。
而作為國家倡導的職業體驗類項目,更是未來一大趨勢。近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要求「在普通高中階段,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理解勞動創造價值。」
據遊俠客研學旅行總監王聞業介紹,他們在「法官」職業體驗中,在採用場景還原模擬法庭的基礎上,使用由專業導師編纂的安監局本,如「校園霸凌案」,讓學生能夠擁有最真實的體驗,而在具有專業背景、行業經歷的導師們的幫助下,即使一年級的小朋友也可以充分體驗。
文化康樂型
文化康樂型:主要包括各類主題公園、演藝影視城等資源。
文化康樂型多於其他類型產品共同出現,作為整個旅行行程中的一環。如實現小朋友童年夢想的迪士尼樂園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
自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至今,研學旅行市場不斷擴張,擴張速度仍是大於研學旅行產品質量整體提升速度。因此,家長和學校在選擇研學旅行產品時仍需謹慎。對此,王聞業建議——
1.首先要關注研學活動中的導師是否具有專業背景或行業經歷;
2.仔細研究所有行程內容,了解該行程內容是否存在真實的研學活動;
3.可以參考活動反饋,如活動照片、用戶評價等。
相關提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發出通知,要求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以及少年宮、科技館等校外單位不得利用校舍組織和接待各類夏令營、研學旅行、暑期社會實踐等學生聚集性活動。
研學旅行不能只玩不學,一草一木都可學習,只需項目開發者用心思考、挖掘;研學旅行不能只學不玩,每個人都需要從緊張的狀態中抽離出來的放鬆時光,如何讓學生既能享受到樂趣,又能學到東西,需要更多從孩子視角出發的思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文化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