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五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5分鐘!
關於福報,《大乘義章》中有言:「依智起福,依福起報。」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中就覺得不公平,認為其他人都有福報,唯獨自己,似乎只有厄運。譬如埋怨自己出身不如他人,世間多有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人,自己卻要辛苦打拼。殊不知,真正的福氣,並不是靠埋怨能得到的。
那麼福報從何而來呢?有當代維摩詰之稱的南懷瑾先生曾說,真正有福報的人,不用你去追求富貴,它們會自己「找上門」。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福報的人,深明因果之理,勤耕福田,時機成熟,福報自然隨緣而來。有下面四種特徵的人最有福報,即便身陷困苦,也能把周遭變成福地。
其一,知足常樂。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貪為「三毒」之一,貪心一旦起現行,煩惱隨之而來。《佛遺教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尤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如意。」真正能夠做到知足常樂,是在深刻領悟了「諸行無常」之後,世間的名利富貴,本來無常,因而與人無爭,行住坐臥皆安然。心清淨了,才有享清福的閒情雅致。
譬如,雖然自己家境不算發達,但妻賢子孝,雙親身體健壯,這等天倫之樂,是多少人想求都求不來的。再比如,儘管一日三餐,多是粗茶淡飯,但卻因此遠離了「富貴病」,這是多少身體有恙的人求不來的。相反,為人不知滿足,不斷在世間攀緣,家中有座金山,也是無福消受。人若知足,就是有福。
其二,節哀制怒。
祖師雲,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佛陀一代時教,所有的教誨都是圍繞這顆「心」展開,學佛也是修一顆不被外境所轉的清淨心。但是,正如《地藏經》中所言,「南閻浮提眾生,性志未定」,我們凡夫的「心」總是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起落。
遇到挫折、坎坷時憂慮,遇到不平時氣氛,遇到不順時又哀傷。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當你把心中填滿了七情六慾,哪還有福氣的位置呢?所以,真正有福氣的人,知道歷事煉心,節哀制怒。
其三,以退為進。
傳統文化中講,「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在佛家看來,非但不應去爭,還應退讓,因為有些時候,「退」不意味著軟弱,反而是「以退為進」的大智慧。
被譽為彌勒佛再來的契此和尚,有《插秧歌》傳世,其中說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耕田時,看似步步後退,實則在前進,退無可退之時,也是「福田」種滿之時。
其四,懂得取捨。
人生總是在「取捨」中前進,若不懂取捨,必然諸苦交煎。曾在佛典中讀到一則典故,有一條毒蛇,蛇頭和蛇尾某日因為誰在前而爭吵。兩者各執一辭,相持不下,寸步難行。最後蛇頭因飢餓而退讓,請蛇尾在前領路,結果蛇尾不辨方向,爬進了捕蛇人的口袋。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十全十美,可世間哪能盡如意,懂得取捨,就是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你總歸要在眾多選擇中平衡,全部都要的結局,可能是什麼也得不到。學佛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你不能都學起來,否則也不會有「一門深入」之說。《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修行種種法門,最後仍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淨土。不懂得取捨,實際是「執著心」作怪,即便是黃金,放在旅途的背囊中,它也會成為負擔。
所謂「命由己造,福由己求」。有福報的人不會去羨慕他人,因為眾生各有宿世因緣,也不會探究別人的福報從哪裡來,因為命裡有時終須有。真正有福報的人,但看自己的身口意,於每個當下培福積德,福報就從那裡來。看看這四種最有福報的人,包括你在內嗎?即便只佔一項,也要隨喜你了!南無阿彌陀佛。
觀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