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觸《我想吃一個小孩》這本書時,我有些詫異這樣一個名字竟然會是一本兒童繪本的名字。顯然在我們的認知中,兒童繪本是充滿童趣和教育意義的,應該有一個溫馨、有趣的名字,而這本書看起來卻有些與眾不同,它的內容或許也讓許多人在看完之後一頭霧水,甚至懷疑是否應該給小孩子看,那麼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我想吃一個小孩》講述了小鱷魚奇奇最初遵循媽媽的意願,每天早餐只吃香蕉,到後來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吃一個小孩,在吃小孩的過程中,慢慢經歷的挫折和成長,以及父母對待孩子堅持己見的態度。
這本書從到到尾體現出了一種易懂的黑色幽默。
該繪本的版權已輸出到多個國家,並榮獲多項大獎,受到廣泛歡迎。它通過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故事來隱晦地表現出現實中的教育現象,雖然很短,卻有深遠的教育意義需要我們通過深層次的挖掘來把握。
繪本的作者西爾維娜·多尼奧從八歲的時候就開始寫童書,但是卻遭遇瓶頸。好在即使後來她從事過了許多行政工作,也成長為了孩子的母親,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寫童書的想法,於是《我想吃一個小孩》誕生了,並且成為了她的第一本著作,也更加堅定了她希望將來能夠一直寫下去的想法。
繪本的創作則是由插畫師多蘿蒂·德·蒙弗裡來完成的,她曾成功出版了十幾本圖畫書。這些書涉及的內容很豐富,有動物比如兔子、大象、貓等,也有食物比如蛋糕,甚至還有怪獸的故事。
故事的內容很簡單,在每天早上小鱷魚奇奇的父母都會給他帶來美味的香蕉作為早餐,並且讚美奇奇的牙齒。奇奇也在心中對這些讚美很得意。然而有一天早上奇奇突然不願意再吃香蕉了,他提出:「今天我想吃一個小孩。」這個念頭可把媽媽嚇了一跳,她驚訝地說:「香蕉樹上只能結出香蕉,結不出小孩啊!」她想辦法勸解奇奇,然而並不能改變奇奇的想法。
鱷魚爸爸去村子裡帶了個巨大的香腸來代替小孩,但是奇奇仍然堅持想要吃一個小孩。於是他們又想出來一個辦法,決定製作一個香噴噴的巧克力蛋糕來吸引奇奇的注意力,然而再次失敗了。他們傷心地抱在一起痛哭,好像天都要塌下來了一樣。而奇奇並不在乎這一切,他餓得有點沒力氣了,打算到河邊洗洗澡。
運氣真好!河岸上剛好有一個小女孩。奇奇高興壞了,快步走到小女孩面前,向她伸出爪子和露出鋒利的牙齒,想要用兇猛的表情嚇住女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小女孩並沒有害怕,反而高興的喊道:「一隻小鱷魚!真是太小了!好可愛啊!」然後一把抓起奇奇的尾巴,在奇奇的肚子上撓夠痒痒後把他扔進了河裡。奇奇渾身溼漉漉的狼狽地回到了家裡,餓了一天飢腸轆轆,大喊著要香蕉吃,父母欣慰的想著兒子終於放棄了。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奇奇吃了一堆香蕉,他心裡仍然想的是:「然後再去吃小孩!」。
由此可以看出,繪本中奇奇想要吃小孩的想法是主線,並且貫穿故事始終,那麼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內容呢?真的只是講了小鱷魚想要吃小孩的故事嗎?會把小孩子教壞嗎?答案顯然不是。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對繪本故事的深層含義進行解析,挖掘其背後的真相吧。
在兒童的世界中,萬物都是有生命和自己的意識的,一個玩偶、一塊橡皮、一條小魚等等都是如此,作者也正是像其他許多的兒童繪本一樣,通過賦予動物人的意識和行為,讓兒童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內容。那麼對於家長來說,在陪伴孩子閱讀的同時就要看到這種通俗易懂的表達背後的象徵。是的,小鱷魚、鱷魚爸爸媽媽、小女孩等等都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形象,而不只是被簡單構造出來的形象。
1.鱷魚奇奇、鱷魚爸爸媽媽的象徵意義
這是繪本中最明顯的象徵,調皮的小鱷魚奇奇就是現實中許許多多小孩子的象徵,而鱷魚爸爸媽媽則是現實中孩子父母的縮影。當父母和孩子的意見有了分歧之後會發生什麼呢?是的,就如同奇奇的父母一樣,很多孩子的家長首先想到的不是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像「我想吃一個小孩」這樣的奇怪的想法,而是覺得「這個想法太可怕了,要讓他改變這個想法」於是他們開始了一系列的努力。但是孩子的執著是他們想像不到的,他們更加感到絕望,「抱頭痛哭了起來」,好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天大的壞事。
2. 「想吃一個小孩」的象徵意義
這本書的一個爭議點在於,許多家長認為鱷魚吃小孩這是一件非常暴力血腥的事情,把這樣的元素融入到兒童繪本當中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
但是我們在讀的過程中並沒有看到任何血腥暴力等讓人感到不適的畫面,反而覺得從現實角度來看對於鱷魚來說吃小孩是正常的、吃香蕉是奇怪的,書中表現出來的卻恰好相反,有一種帶有諷刺感的黑色幽默。
所以在這樣一個與現實相反的故事中,「想吃一個小孩」也是有隱喻的,它就象徵了小孩子們不被大人理解的夢想。孩子們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夢想,想當麵包師、園丁、警察、老師、畫家等等,他們的想法天馬行空,出發點也很單純。
但是家長們很難理解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們想讓小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於是各種阻撓孩子的夢想,並且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向他們灌輸這樣做不好的想法。
就像鱷魚爸爸媽媽一樣,他們知道了奇奇的想法後想到了用香腸來代替小孩,想到了做巧克力蛋糕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唯獨沒想到要尊重奇奇的想法,更沒有詢問奇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是一種自我催眠式的欺騙和壓制,反而會適得其反。
3.小女孩的象徵意義
奇奇真的如願以償的遇到了一個小女孩,他覺得自己的夢想已經唾手可得了,可是卻沒想到小女孩輕鬆地將他拋到了水裡,他的夢想很快破滅了。
小女孩是他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與遇到的除了父母的阻礙以外的第一個障礙,她就象徵著孩子們在追逐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所面臨的失敗。
這些阻礙可能很快就會把他們打倒,給他們帶來強烈的羞恥感,也可能會讓他成長,並且堅定克服困難的信心。
故事中的奇奇非常聰明也很堅定,他選擇先回家用香蕉填飽肚子,但是心裡仍然沒有放棄「吃小孩」的夢想。那麼他的夢想最後實現了嗎?作者沒有畫出來,也是給了我們一個懸念和想像空間,讓我們去構想小鱷魚接下來會面對的一切。
故事很簡單,只有十幾頁,畫風也很簡約可愛,富有童趣。但是背後表達出的父母與孩子在教育方面的衝突值得人思考。
儘管許多家長已經意識到幹預一切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然而在許多方面他們仍免不了進行幹預以防止他們走錯路。家長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會壓抑他們的天性甚至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父母將自己的喜好、理想強加於孩子,甚至讓孩子替自己完成理想彌補遺憾的例子並不少見,更有甚者,現在許多青年人仍然在家長的安排下讀著並不感興趣的專業、做著厭惡的工作。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他們更是將「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高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悲劇。
因此在教育孩子時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在尊重孩子人格獨立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而不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複製體來進行完全的掌控,這是一種教育的悲哀。
這本繪本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對社會中的教育問題進行明顯的說教,而是以童話故事充滿童趣的形式,用象徵和黑色幽默高超的手法,把教育背後需要警醒的問題含蓄委婉地表達出來。
它不僅值得孩子閱讀,更值得每個家長細細品讀,在教育路上不斷反省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