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辛辛苦苦在朋友圈求親朋好友給女兒投票,不料,投票頁面上卻出現了送「禮物」可買票數的選項,趙女士覺得網絡投票已變味,成了「燒錢」遊戲。
辛辛苦苦在朋友圈求親朋好友給女兒投票,不料,投票頁面上卻出現了送「禮物」可買票數的選項,趙女士覺得網絡投票已變味,成了「燒錢」遊戲。
相關部門曾要求,校園評先選優網絡投票應堅持「非必要不舉辦」的原則,同時堅持「不唯票、只唯實」。
投票頁面竟能送「禮物」買票數
「我覺得這就是『燒錢』遊戲。」昨日,市民趙女士氣憤地說,女兒參加了一個「小書童」比賽,這是孩子報的課外班發起的投票活動,一二三等獎可分別獲得獎金、電腦、玩具等,50多名小朋友持畫作報名參評。
「拜託各位親人投一票。」「親,別忘了,動動手投上一票!」趙女士在她的親戚群、同學群、老鄉群、同事群每天都轉發連結,找大家投票。在她看來,女兒喜歡畫畫,如果能拿到好名次,也是一個激勵。
老公、公公、婆婆,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投票。「我婆婆平時不怎麼玩微信,可如今,為了孩子,她每天晚上熬夜,不僅在她的微信群裡求投票求發投票截圖,還挨個給微信好友轉發連結。」趙女士說,公公也很認真,每天分析對比其他小朋友的票數,還保留票數排名截圖,對比差距。
該投票活動持續10天,趙女士的女兒前三天一直排第3,等到第4天時,突然排在10名之外,仔細研究發現,投票頁面有了送「禮物」功能,比如,投票者花5元送虛擬的「棒棒糖」,可以給自己投票的選手增加20票;花10元送虛擬的「鮮花」,可以給自己投票的選手增加40票;還有花100元、200元、300元、甚至500元能買到的虛擬禮物,最高的票數2000票。
記者看到,任何人只要花錢買「禮物」送給指定的人選,禮物根據價值不同可以兌換為相應的票數。
「早知道剛開始有送『禮物』的花樣,我們就不參加了。現在中途突然有了這一選項,我說不參加了,女兒哭著不願意,說別的小夥伴把她超過了。我老公也說,這幾天欠了那麼多人情,拿不到好名次顯得沒面子。」趙女士很鬱悶,但也沒辦法,只好硬撐著繼續,一些親戚也幫忙買「禮物」,差不多花了1000多元。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頁面上通過花錢買「禮物」進行投票的,主辦方就是為了賺選手錢。獎勵和投票頁面製作費遠遠低於舉辦活動的成本,投票者刷「禮物」的收入若在1萬元以下歸投票公司所有,1萬元以上由投票公司和主辦方平分。
有人刷票超過自己 不服氣也效仿
「我上次參加學校的『名花有主』大賽,總決賽時有一項是最佳網絡人氣獎。當時我把比賽連結群發給了所有好友,也在朋友圈分享過。之後家人、老師和朋友都轉發了,開始我排名第一。」郝同學說,半小時後,情況發生變化,原本排名在她後面的同學,突然一下子票數達到700以上,超過了她。「我之前不知道網絡上可以刷票,比賽結束後,才聽說可以付費刷票。」郝同學無奈地說,現在她身邊付費刷票的行為越來越多了。
「找網絡公司刷票,也是迫不得已。有些活動時間持續一周左右,你不可能每天都讓別人幫你投票。」李先生坦言,前段時間,他幫忙給上學的侄女投票,開始他只是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裡轉,也有人幫忙投票。過了三天,給侄女投票的人越來越少,別的選手的票越來越高,不到一小時暴漲1000票,他也不好意思一直求別人,只能刷票。
「這網絡排名把我都害苦了,上次孩子參加萌娃大賽輸了,結果和我鬧了一星期,說我不愛她,這麼重要的事都不幫忙。」林女士無奈地說,後來了解到是其他孩子的家長找網絡公司刷票了,這次孩子又參加比賽,第一天她就通過網絡刷票的方式,刷了2000票。
刷票APP泛濫 最高價2000票1000元
「你還在為拉票而感到煩惱嗎?還在為票老是漲得慢而糾結嗎?數十萬兼職投票人員讓你輕鬆奪冠。」記者點開手機上的應用商店,發現了「投票軟體」「微信真人投票」「投票軟體」「全民投票」等十幾個投票軟體。隨機下載了一款軟體,軟體首頁顯示這樣的字樣。
軟體刷票分為可以直接投票的方式,需要先關注公眾號再投票的方式,微信連結投票以及網頁投票等方式。而且,每種方式又明確地細分為普快、特快、衝刺三種方式,不同的速度,所需要支付的價格不同。其中,價格最高的是需要關注公眾號中的衝刺方式,起步為2000票1000元。其次是微信連結投票方式中的衝刺方式,單價0.4元,2000票800元。其他投票方式都依據速度的不同,價格各有不同。
在效果方面,該軟體運營人員表示,8時-24時他們一直上班,其他時間下的訂單會延遲處理。只要訂單的狀態顯示為已發貨,大概5-60分鐘內會開始陸續漲票,會儘快完成訂單。同時,運營人員直言:「少部分活動主辦方缺德,只是為了讓選手幫忙聚集活動人氣,名次早已內定,不管你用什麼方式拉高票數都算刷票,面臨刪票、取消選手資格的情況。」
在信譽方面,運營人員表示,公司是長期做這個的,每天運營費十幾萬。對自己投了多少票都有嚴格的統計,誠信第一。但為了避免糾紛,建議在他們投票期間,不要拉票。
在信息安全方面,對方表示,他們是專業團隊,一定會保證信息的安全,洩露信息這種事情不會發生。
參賽者投票者和主辦方都有苦衷
採訪中,記者發現,參賽者、投票者和一些活動主辦方,似乎都有自己的苦衷。
從「點讚之交」到「投票之交」,從最開始必須關注投票到現在的每天打卡投票,網絡投票十八般武藝齊上陣,「當年點過的贊、投過的票是時候還了!」「領紅包投票啦!」「大家順手投個票給30號,大恩不言謝!」不論是參與者,還是被要求投票者,都很無奈。
「媽媽,你今天給我發動投票了沒?」周女士指著手機說,孩子每次參加網絡投票,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問排名,當孩子看到自己的排名在前面時就會走過來抱抱她,一旦排名不靠前就會沮喪著臉。
「我之前看到微信投票,一般都會投。現在群裡發紅包我都不敢領,因為緊接肯定會說拿紅包的請自覺投票,每天一票,就跟打卡一樣。」馮女士拿出手機指著一個微信群說,記者看到其微信群裡有「最萌寵物評選大賽」「某某職業技術學院評選」等多種要求參與投票的連結,群內有人直接發了紅包,要求其他人領紅包後投票。「投了!」15個相同字樣後,跟了一句:「謝謝,明天繼續。」
「工作群裡都是同事,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不投不好意思,而且,領導也要求大家投票。」張先生說,網絡投票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分享正能量,讓大家閱讀分享先進人物的事跡,現在有的已經變味了。
活動主辦方各有各的想法。「你想想,我只要花一點錢給孩子買個獎品,就能通過組織微信投票活動達到給輔導班做宣傳的目的,何樂而不為?」某輔導班負責人劉先生說,每次評比活動結束後,周邊學生來報名的就比較多。
「刷票公司太可惡,把活動弄得烏煙瘴氣,他們通過活動頁面公示的參評者所在的單位座機電話,聯繫到參評者本人,承諾花5000元保證進前五,如果參評者不同意,第二天,這些公司繼續打電話遊說,你不刷票,現在和你們一起參評的很多人都找我們刷票了,這對你不公平。」某單位負責人表示,他們在全系統內舉辦這種網絡評比活動,把參評者的照片和事跡都放在網上,連結分享後,更多人會讀到參評者的事跡,這是傳遞正能量。與此同時,加強後臺監控,一旦出現刷票就取消參評資格。最終評比結果,按照網絡投票45%和評委投票55%來綜合評定。
非必要不舉辦 刷票不利於孩子成長
記者查閱發現,教育部辦公廳2016年12月30日發布了《關於規範校園評先選優網絡投票活動的通知》,稱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拉票投票活動在少數地方和學校呈現泛濫趨勢,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師生工作、學習精力,影響了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不利於良好校風學風的養成。要求應堅持「非必要不舉辦」的原則,同時要研判評估網絡投票對於校園評先選優的價值和影響,堅持「不唯票、只唯實」。
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民生組組長石英說,過去的投票有空間的限制,而如今,微信投票可以打破這種空間限制,能夠迅速的、大範圍的進行投票。這是信息社會的一種表現,微信投票的出現有其必然性。但現在有的投票已變了味。
陝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大康心理教育集團董事長寇覺中說,網絡投票流行是由於孩子和大人對其缺乏一個理性的認識,只想拿到名次,這樣的情況被想快速宣傳自己的主辦方看到後,不斷地開發各種投票活動。這樣的投票會使很多小孩盲目參與其中,去追求很多沒有實際意義的排名,對小孩來說可能會形成一種攀比的心理,不利於小孩從小養成一種健康的心態。此外,有一些人把網絡刷票當成了職業,在網絡上出現了專門的投票團隊,利用參與者的攀比心理、投機心理等來賺錢。
正規的評選可以怎麼做?專家建議,主辦方可以採取網絡評選和專家評委評選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並公示參評者的事跡接受網民監督。同時,通過技術加強對刷票者的監管。某派出所民警提醒,在網絡上參與投票活動,大多涉及到填寫個人信息,而這可能會導致個人信息被倒賣,繼而被不法分子利用,涉及到身份信息、住址、財產信息等更要謹慎,不要對外洩露。
首席記者姬娜
實習生霍宇飛馮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