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局長~用娘心調查育兒知識問題,為寶媽們撥開育兒道路上的迷霧,真相只有一個!一定要持續關注局長哦~
每每到換季,就會有很多寶寶被鼻塞困擾,吃不好睡不香,還會突然間無理由哭鬧,怎麼哄都哄不好。家長看著心急如焚,卻總是束手無策。
媽媽群裡也不時會有寶媽發問:
「孩子不知道是不是感冒了,最近總是鼻塞?」
「孩子鼻塞很多天了,有沒有什麼法子?」
「我家寶寶沒有感冒症狀啊,怎麼突然就鼻塞哭鬧了呢?」
......
寶寶鼻塞就是感冒了嗎?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鼻塞?這一期我們就和陳會琴醫生來聊聊寶寶「鼻塞」這個話題。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感冒會引起寶寶鼻塞,但寶寶鼻塞不一定是感冒了。
引起寶寶鼻塞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來一一說明。
天氣變化是引起寶寶出現鼻塞症狀的常見原因之一。
由於寶寶鼻腔黏膜非常嬌嫩,而且寶寶的鼻腔相對比較狹小,當外界環境中的溫度發生變化,就會因冷熱空氣交替刺激而導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腫,引起鼻塞。
當環境中出現一些新的物質,寶寶的鼻腔黏膜不能適應時會出現過敏反應,如花粉、塵蟎。
這個時候寶寶的鼻黏膜也會迅速作出反應,發生充血和水腫現象,出現鼻塞、流涕症狀。
(1)感冒
這是引起寶寶鼻塞最常見的一種疾病。
寶寶因身體抗病能力較低,強烈的或者持久的寒冷空氣刺激會導致寶寶感冒,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症狀,同時可能伴有發熱、咳嗽、咯痰等其他感冒症狀。
(2)其他鼻腔疾病
● 鼻腔息肉:
寶寶反覆發生鼻腔炎症性疾病,長期不能治癒,慢性炎症刺激會導致寶寶鼻腔黏膜發生代償性增生,形成鼻息肉。
鼻息肉會導致寶寶出現慢性反覆發作的鼻塞症狀,並且經常有血性鼻涕流出。
● 鼻中隔偏曲:
有可能因先天發育異常、鼻部外傷或者是患有鼻部腫瘤性疾病,導致寶寶鼻中隔偏曲。
鼻塞症狀是鼻中隔偏曲最典型的臨床症狀之一,寶寶還容易出現頭疼、鼻腔出血等症狀。
● 鼻甲肥厚:
寶寶反覆發生鼻腔過敏性炎症或感染性炎症,炎症長期刺激鼻腔引起鼻甲肥厚。
鼻甲肥厚時堵塞鼻腔,寶寶會出現嚴重的鼻塞症狀,同時常伴有粘稠的鼻腔分泌物流出,寶寶的嗅覺減退、經常張口呼吸。
● 其他因素:
引起寶寶鼻塞症狀的原因,還有鼻腔腫瘤性疾病、腺樣體肥大、慢性肥厚性鼻炎等各種原因。
正常情況下,寶寶鼻腔內黏膜會有少量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可以起到潤滑鼻腔的作用。
● 但是,如果鼻腔中的分泌物在鼻腔內結痂,就會造成鼻腔不同程度的堵塞,引起寶寶出現鼻塞症狀。
● 因冷、熱空氣一過性刺激引起的鼻塞也屬於生理性鼻塞。
● 當寶寶因各種原因哭鬧時,會使鼻腔內分泌物增多,出現流鼻涕和鼻塞症狀,屬於一種生理性的鼻塞症狀。
1、影響寶寶呼吸道的暢通
這是比較顯而易見的,鼻塞會影響寶寶休息時的正常通氣,也就是呼吸道的暢通,這樣一一來寶寶的睡眠質量也得不到保障,時間久了會影響寶寶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異常
2、張口呼吸
長期鼻塞,鼻腔不能正常通氣,寶寶會被動的張口呼吸。時間久了會影響寶寶顏面部發育,導致寶寶出現特殊面容;
3、出現慢性缺氧
長期鼻塞症狀容易導致寶寶出現慢性缺氧,影響寶寶腦細胞的發育,可能會對寶寶的智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4、長期鼻塞的寶寶容易患氣管炎、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
對於因環境溫度變化而引起的寶寶鼻塞症狀,一方面要注意根據環境溫度變化給寶寶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寶寶受涼。
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溫水和毛巾熱敷寶寶鼻根部位,可以迅速緩解鼻塞症狀。
家長還需要注意觀察,如果寶寶對空氣中的某種成分有過敏反應,經常出現打噴嚏、流鼻涕和鼻塞症狀,則應當做好防護,儘量避免接觸可疑物質。
因寶寶鼻腔裡面有較多鼻涕而引起鼻塞症狀時,可以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吸出。
市面上有手動、電動和口吸各種吸鼻器,豐儉由人。
寶寶鼻腔裡面有幹鼻痂堵塞鼻腔引起鼻塞症狀時,可以用生理鹽水噴鼻或滴鼻,溼潤寶寶的鼻腔,軟化鼻屎,再配合擤鼻涕或吸鼻器把鼻屎排出。
千萬不要強硬把鼻屎摳出,更不要直接用較硬的棉籤來通鼻屎,不然很容易造成寶寶鼻腔刺痛或者鼻黏膜出血!
其實現在最流行和合理的舒緩寶寶鼻塞的方式就是——洗鼻。
通過鼻腔和鼻竇清洗,可以把鼻涕、過敏原、病毒細菌等刺激物衝走,幫助寶寶改善鼻塞困擾。
1 歲以內的寶寶可以用生理鹽水滴鼻劑進行洗鼻;
1歲至3 歲的寶寶可以使用生理鹽水噴霧或者注射器洗鼻;
3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將生理鹽水裝進擠壓瓶進行洗鼻。
如果寶寶鼻塞症狀很嚴重,上述各種處理方法都不能有效緩解時,需要帶寶寶到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如果確定寶寶患有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等鼻腔疾病,則需要遵醫囑進行專科治療。
總之,引起寶寶鼻塞的原因很多,找準病因,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哦!
這期的分享就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用,
歡迎點底部「在看」或者分享轉發,
才能讓更多人看到哦~
陳會琴,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新市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門診 副主任醫師。
本文由媽媽網獨家專欄「媽媽調查局」特約供稿,版權歸媽媽網所有,如果想轉載,請聯繫我們取得授權。
▍本期編輯:石頭小姐&奤奤。
不管微信怎麼「升級」,
我們都在這裡,不離不棄!
想第一時間獲取每日最新推送,
就將「媽媽網育兒」置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