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張華榮教授理論文章《科技賦能強化我國...

2020-12-12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

10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張華榮教授理論文章《科技賦能強化我國數字金融監管》。

原文轉載如下:

編者按:數字貨幣是人類貨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嘗試,各國都在積極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發展。2020年4月,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在蘇州試點。8月,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數字人民幣試點範圍擴大到28個省市。在數字貨幣這一場全新的浪潮下,現代金融監管框架結構、貨幣發行方式、基礎金融知識體系面臨風險和監管挑戰,科技的發展需要我國進一步優化金融監管體系,提高現代金融知識素養,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實現路徑,對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深度滲透到政務、民生、實體經濟等各個領域,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在為行業帶來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同時,也給金融行業帶來了一場全新的變革,其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正在並已經改變了傳統金融行業的業務流程、客戶服務方式以及金融監管模式,給人民群眾參與現代金融活動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也給現代金融監管帶來了諸多挑戰。傳統金融監管往往疏於引入尖端技術,而金融科技所涉及的金融業務一般具有高風險和涉眾面廣的特徵,金融監管的主體和對象、金融監管的方式和方法、金融監管成效和評估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亟須建立新的監管理念、監管模式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國數字金融的監管水平。

數字金融監管領域有待完善。金融立法與金融智能科技監管越完備,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就會越全面。金融社會環境越穩定,金融政策效果就越明顯。自2017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2018年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併以後,目前我國形成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組成的「一委一行兩會」的監管格局。在區塊鏈、行動支付和網絡金融等現代化的數字金融服務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國對數字金融的監管主要體現在支付、投資、加密貨幣和外匯按金交易等業務的監管上,目前已經採取了支付許可牌照申請制、基金產品的集中大規模贖回金額上限和資金來源控制、通過新成立的國有清算機構——網聯清算有限公司限制數字金融企業的資金款項、嚴控代幣融資和外匯按金交易等一系列措施來實現對這一新興金融領域的合理化監管。

具體而言,我國數字金融監管面臨以下三個挑戰:第一,數字金融業務信息監管手段科技化挑戰。由於我國的金融業務信息的查詢主要依賴於金融機構各自在其營業場所或網站上分別提供,還有些金融機構未經審查備案私下提供一些違規的業務。金融消費者沒有方便、快捷、可靠的官方查詢途徑,並不了解自己收到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而僅僅只是依賴對金融業務介紹人員的片面的信賴,或者對業務本身產生的高利息回報的盲目期望而草率地接受了該項金融業務。第二,金融機構傳統的合規性監管技術手段亟須轉型。傳統的人工查帳方式下,單一監管機構僅能獲取金融服務鏈上某一截的信息,無法獲取完整的全鏈條信息,對金融科技業務監管能力不足,監管方式效率低、滯後性強、數據易被篡改偽造,金融風險的隱患只能在事件發生後,才能被監管部門發現。第三,對建立精準的信貸資產質量監測預警機制提出挑戰。目前,我國存在信貸資金或抵押品的貸後實時監控不夠到位的問題。如何解決對信貸資產的貸後實時監控,防止借款人逃避監管、金融機構貸款人協助逃避監管,這些都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完善我國數字金融監管的對策建議。推動金融監管適應社會發展大趨勢,應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智能科技監管手段,識別風險隱患並及時採取措施,實現高效精準監管,精準監控金融風險,打擊金融違法犯罪行為,實施精準金融供給,保障中國金融經濟的穩步發展。以現代智能科技手段,加快數字金融立法,增強對金融機構的事中與事後監管。

建立全國合規金融經營者主體信用信息公示及查詢系統。要求全國獲得法定金融經營資質的金融服務主體,將自己的企業基本信息在該系統中予以公示。公示的主要內容包括業務種類、產品種類、業務人員及其相關資質、相關行政處罰信息等。利用大數據平臺對該類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信息實現統一公示及透明監管,並提供在線查詢監督功能,實現金融經營者的業務信息透明公開化,以杜絕違規無資質業務行為產生的金融詐騙。例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非法外匯買賣以及非法經營等金融違法行為

建立所有金融經營主體數據信息存儲與監控系統。首先,開展重要業務的當日備案登記與在線定期核查監管,將民營金融機構的重要業務監管納入系統監控平臺,設置重要業務備案清單,要求所有金融經營主體對清單內的業務進行及時在線備案登記。根據行政區域劃分在系統平臺增設管理核查人員,分類對系統每日新增業務實現在線定期核實和業務開展的合規性核查。通過在線數據輔助銀保監實現表內表外業務監控,並根據行政區域一一對應相應的核查人員職責範圍,責任明確到位,實現高效精準監管。其次,對金融經營主體的重要業務指標數據進行定期上傳及在線實時監管。將民營金融機構納入大數據系統監控平臺,對金融經營主體帳戶各類重要業務指標數據信息進行智能監控,根據各項業務開展分類監控。

通過對所有金融機構帳戶資金的大數據監控平臺,可以有效地監控銀信合作的情況,當銀行有大筆資金流出,同時信託機構有大筆資金流入時,流入流出時間吻合時,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分析,實時監控金融機構防止其將資金通過銀信合作的方式躲避國家監管、違規發放貸款,以高科技監控手段監督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向,避免「影子銀行」的產生和發展。以國有控股金融機構的業務報表數據為基礎藍本進行參照,重點監控民營金融控股集團旗下金融機構的業務報表數據,以期對民營金融控股集團的潛在金融風險進行預測和管控。

加強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監測,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智能技術手段建立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監測預警的數據監測及數據分析預警平臺,對全國範圍內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數額及其還貸期限、逾期情況、貸後資金使用情況、貸後資金專戶使用明細、購銷合同、支付憑證信息,以及借款人信用情況、資信情況進行實時數據跟蹤,對借款人進行分類數據監測管理。第一,要求所有抵押借款人將其抵押物相關信息(包括抵押品的使用情況、權屬變更情況、變現能力變化情況等)上傳到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監測預警平臺,實現抵押物信息透明可查,有抵押借款人財務信息透明可查,當抵押物信息出現重大變更或者抵押借款人財務信息有重大變更有可能影響信貸資產質量時,系統及時向金融機構貸款人發出預警提示。第二,要求信用借款人的信用信息數據上傳該平臺,同時根據央行的徵信系統中該信用借款人的信息進行實時調整,更新信用借款人的最新個人信用數據。當央行徵信系統中該信用借款人的信息數據產生重大變更有可能影響信貸資產質量時,系統及時向金融機構貸款人發出預警提示。第三,要求所有金融機構借款人將信貸資產的相關信息(包括貸後資金使用情況、貸後資金專戶使用明細、購銷合同、支付憑證等信息)上傳到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監測預警平臺,實現信貸資產貸後信息透明可查。當貸後資金信息出現重大變更有可能影響信貸資產質量或產生貸後資金的違規使用時,系統可及時向金融機構貸款人發出預警提示。

原文連結:http://www.cssn.cn/gd/gd_rwhn/gd_ktsb/txhjszjrxfxdcxzl/202009/t20200923_5186413.shtml

附件下載:

相關焦點

  • 國學院摩崖石刻研究團隊系列文章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整版刊出
    紅網時刻永州11月19日訊(通訊員 敖煉)《中國社會科學報》「人文嶺南」專版10月28日整版刊登了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摩崖石刻研究團隊的三篇文章,包括「摩崖碑拓」課程專任講師敖煉的《南嶺摩崖石刻群的時代特徵》,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李花蕾的《〈雲林石譜〉中的南嶺地貌
  • 王韶興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刊發學術文章
    文章認為:現代化催生政黨政治,政黨政治主導現代化。政黨政治與現代化的共生與互動,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演進的大邏輯。中國現代化的客觀性內蘊政黨政治的歷史必然性,其民族性與時代性則賦予中國政黨政治成長的社會主義規定性及其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 中青網理論版刊發我校輔導員理論文章
    8月27日,中國青年網理論版刊發我校輔導員高春靜、王曉旭理論文章《天津科技大學:藝術作品創作助力青少年上好「四史」必修課》。文章從突出主題、創作主流作品, 創新形式、講好中國故事, 注重效果、培育時代新人三個方面闡述了藝術設計學院「學習 藝述」工作室立足專業特色開展系列實踐活動,依託藝術作品創作創新「四史」學習方式,用紅色基因鑄魂育人,用偉大成就激勵時代新人。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理論物理所慶祝成立40周年
    6月2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關村校區S101大樓,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40周年所慶大會上詼諧地說。  「下次再來時,希望能看到你們蓋起了大樓。」1980年,楊振寧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訪問時曾在留言本上寫道。「經歷40年的發展,我們的辦公用房也從借用、到木板房、到簡易磚房、到樓房,可以說從無到有,傾注了全所職工的心血。」
  • 學校教師領銜完成專題文章在《寧波日報》理論版整版刊發
    學校教師領銜完成專題文章在《寧波日報》理論版整版刊發 時間:2020年03月12日    編輯:翁晨丹    來源:商學院     瀏覽次數:次 3月12日,《寧波日報》理論版整版刊發了學校「三江學者」、市金融研究院院長孫伍琴教授領銜完成的專題文章《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黨組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黨組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祝賀探月工程 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精神 2020-12-23 中國科學報 陳歡歡
  • 《光明日報》刊發學校楊雲霞教授和研究生莊季喬聯合署名的理論文章
    西工大新聞網8月21日電 在8月21日出版的《光明日報》第5版「紅船初心特刊」上,刊發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雲霞和人文與經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莊季喬聯合署名的理論文章《推動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係健康發展》。
  • 社會科學報:以漢語本位,重建句型理論
    原文 :《在文化認同中重建漢語功能句型理論》 作者 |復旦大學教授 從19世紀末《馬氏文通》第一次引進歐洲語法理論開始,我國現代語言學就把歐洲語法作為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來接受。歐洲語法的主謂結構,是從歐洲語言句子的形式框架概括出來的。
  • 中國科學報:研究生為何提不出問題
    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材,以及科研院所和高校未來的主力軍,當下的研究生們有多少人曾和自己的導師探討過類似觸及靈魂的問題?有多少人在探尋生命的意義?與此同時,研究生教育作為培養我國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是否在助推這些未來的領導者、各行各業的骨幹們思考有創意、有價值、深層次的問題?答案並不樂觀。事實上,我們的研究生並不愛提問題。
  • 張煒在《中國高教研究》刊發理論文章: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
    西工大新聞網1月2日電(記者 王凡華)日前出版的2018年第1期《中國高教研究》雜誌上,刊發了學校黨委書記張煒撰寫的理論文章《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演進與實踐探索》。該文認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關注規模擴張轉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適度規模發展,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理論成果與實踐探索。
  • 《福建日報》理論版刊登學院鄢奮教授理論文章
    11月5日,《福建日報》理論版以《精準把握關鍵問題 穩步推進鄉村振興》為題刊登學院鄢奮教授的理論文章。原文轉載如下: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全面的建設工程,只有精準把握關鍵問題,方能穩步推進。 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黨的總體指導,統籌規劃,科學引領,系統管理。
  • 【中國科學報】鍾萬勰:「獨復」「從道」以求「辛」
    鍾萬勰  不久前,當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鍾萬勰看到《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一篇題為《我國航天發動機技術多變量控制獲重大突破》的文章時,這位82歲老人的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對已盛行100多年的經典彈性力學理論產生質疑,可謂是在「太歲頭上動土」。  1959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派他去中國科技大學講授理論力學、分析力學,鍾萬勰理解錢學森的深刻用意,希望通過他的潛心鑽研,突破前人的困難。但隨之而來的「反右」「文革」卻讓鍾萬勰飽受衝擊。
  • 《光明日報》理論版刊發我院王進安副院長理論文章
    10月27日,《光明日報》理論版刊發我院王進安副院長理論文章《建設網絡強國需要和諧健康的網絡語言環境》。朱慧卿/圖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標誌著擁有6億網民的我國加速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範有序運行」。這是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網絡強國的有力措施。而構建和諧健康的網絡語言環境是實現以上舉措的重要前提。
  • 【中國科學報】發出中國光學學者好聲音
    自創刊至今,已有來自我國、美國、英國及瑞士等15個國家知名科教機構的論文53篇發表於Light。  十年孕育  「中國光學科技發展迅速,迫切需要一本與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科技期刊。」  儘管「年幼」,Light的目標卻很遠大。「我們希望辦成光學領域的《自然》、《科學》,影響因子在湯森路透JCR光學類期刊中位列前三。」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創刊於1952年的《植物學報》,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雖頗多磨礪,甚至曾一度停刊,但國際化是其不變的信念。
  • AI向善,科技賦能弱勢群體
    在「AI向善,科技賦能弱勢群體」研討會上,中科院殘聯聯合曠視AI治理研究院展開了一場關於科技進步與社會關懷的深度對話。 「AI向善,科技賦能弱勢群體」研討會現場 科技賦能的最佳路徑,從深入一線開始 在研討會產品展示環節,曠視團隊特別向與會嘉賓展示了四款「為老助殘」的概念性產品:針對居家環境和公共場所推出的「老人日常看護」和「老人防摔倒預警」產品樣本;針對視障人士推出的「盲人高空避障眼鏡」、「圖像輔助閱讀項目」兩項視覺輔助產品樣本。
  •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研究》: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
    在《動物學研究》實際刊發的論文中,海外作者比例並不高,2019年約佔23%。  就如何看待海外作者投稿和刊載問題,姚永剛認為不應該只看表面,還需要從更深層次思考我國作者的論文質量和期刊的辦刊水平。  「我國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在全球話語權體系中的影響和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這應該是新時期《動物學研究》辦刊的一個重要使命任務。」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
    蛋白質結構及功能的研究,是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幾個基本理論問題之一。蛋白質和核酸一起,構成生命現象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若能在生物體外以化學方法人工合成蛋白質,就有可能為揭露生命奧秘打開一條新的道路。  中國的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工作,始於1958年12月。當時中國在多肽合成方面尚沒有研究基礎,合成所需的原料也很缺乏。
  • 院長張華榮一行赴文心白宮幼兒園調研交流
    12月18日,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院長張華榮、副院長王進安、文化產業系負責人、文化產業系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一行赴文心白宮幼兒園調研交流。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終特刊:爭鳴
    「爭鳴」堅信每一次回望都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在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裡,在飛速變革的現代社會中,努力在理論與現實之間尋找人文精神的支點,與讀者共品精彩的文化盛宴。 馬克思主義 2018年既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又是《共產黨宣言》正式發表170周年,我國改革開放也走進第40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