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重要生態屏障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謝爾塔拉農牧場通過開展人工草地種植和天然草場改良等工作,利用人工節水灌溉、牧草種植、切根補肥等措施對40萬畝草地進行了示範改良,使試驗區內草牧業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畜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得以強化,企業效益顯著增加,退化草原生態系統得以明顯恢復和改良,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草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以顯著提升。
由於去冬今春少雪寡雨持續乾旱,目前當地大部分草地長勢不好,但來到謝爾塔拉農牧場草牧業示範區、天然草場恢復示範地以及燕麥和苜蓿人工種植示範地時,卻是另一番景象。天然草場恢復示範地牧草生長情況明顯好於其它草地,產出的優質牧草比例大幅上升。人工種植的苜蓿、燕麥也生長得鬱鬱蔥蔥,科技示範凸顯支撐,驅動發展作用明顯。
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種植結構
這些年,謝爾塔拉農牧場按照做精做優農業,做強做大畜牧業的發展目標,通過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建設集約化人工草地等舉措,依靠耕地、機械、科技等方面的優勢,把水肥條件比較好的土地拿來做高效草地,種植的紫花苜蓿、燕麥草、青貯玉米在產量和獲得的效益方面與傳統農作物相比均有較大提升。「通過人工種植紫花苜蓿、燕麥草,補充了牛隻所需要的營養,緩解了牧場的飼草壓力,對提升牛奶品質,降低飼養成本提供了保障,這是自草場改良計劃實施以來我感受最深的一點,也是農牧場在跳出固有發展思路,調節種植結構做出的巨大努力。」謝爾塔拉第一牧場場長趙健興致勃勃地說。
在滿足自身牧草料消耗的同時,謝爾塔拉農牧場還積極補齊在牧草加工貯藏、市場流通的短板,通過加大投資改善基礎設施設備,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加大市場開發等舉措進一步延伸了「草牧業」的價值鏈和產業鏈,為正在打造的草牧業示範園區、天然草原改良示範園區,三河牛奶業產業示範園區提供基礎保障,為進一步形成「種草、制草、用草、售草」的草牧業建設體系奠基鋪路。
精細調養給草場補播施肥
「這以前是農牧場分流職工的打草場,由於過去連年打草,且受乾旱氣候的影響,土壤養分得不到回補,生產力連年下降,草場退化、沙化問題特別明顯。但自從開展草地恢復工作以來,優質牧草產量明顯得到提升,草原生態得到恢復。」從事草地恢復工作的宋文彬指著一片試驗草地介紹說。根據草場受損情況,農牧場在中科院的指導下設計出了精細的施肥方案,進行草地養分回補,並在初春通過免耕補播優質牧草,提高優質牧草比例。通過切根疏鬆技術劃破草根,提高土壤的透氣性,使草場得到再生復壯。
同時,謝爾塔拉農牧場還積極推行中科院「分區輪刈」示範內容,把草地分成3個區,每年只割走2個區的牧草,留下1個區休養生息,來年再行輪換。這樣,每年只打三分之二面積的草,根據他們的研究,3年後,牧草產量將顯著增加。此外,在使用中科院植物所研製的天然草地改良劑和天然草地羊草促進劑的實驗草場,通過養分調控、植物生長調控和土壤微生物調控,將促進草原上的優質牧草得以恢復,產草量和經濟收益有望進一步提升。
↑燕麥草割曬作業。
做好服務 引領畜牧業示範建設
人工草地種植和天然草場改良工作的開展,提高了優質牧草質量、產量以及載畜量,牧民飼養熱情進一步高漲,牲畜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謝爾塔拉農牧場作為三河牛的故鄉,肩負著發展繁育壯大三河牛核心群的使命任務,通過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大力培育專業技術團隊,建設三河牛繁育科技中心等舉措,有效提升了廣大牧民、養殖戶的牛隻養殖成活率以及經濟效益。
「三河牛具有耐粗飼、耐高寒、抗病力強、宜放牧、乳脂率高等特點,是乳肉兼用的品種,非常適合飼養,遠比其他一些品種好養、好掙錢。」牧民格日圖高興地說起飼養三河牛的好處。截至2019年底,謝爾塔拉三河牛繁育科技中心累計銷售特培小公牛200頭,銷售凍精細管41275支,為發展壯大周邊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戶經濟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謝爾塔拉農牧場還在畜產品加工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包括巴氏鮮奶、酸奶、奶酪和烘焙產品的製作、銷售;以三河牛文化為核心,打造三河牛全牛宴,進一步帶動觀光、採摘、垂釣、農家遊等綜合旅遊項目等,推動農牧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牧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當前,謝爾塔拉農牧場在充分重視先進科技設備、技術引用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農牧互補共贏的循環發展思路,草牧業產業得到興盛發達,產業成果不斷得到鞏固,產業輻射範圍逐步擴大,現代畜牧業示範區建設成果日益凸顯。(經濟日報記者餘健 通訊員 鄭永明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