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首部《中國兒童肥胖報告》指出:我國主要大城市0~7歲肥胖兒童估算有476萬,7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肥胖達3496萬,加起來近4000萬。
執筆:歐陽比文
關於帶娃的方式,年輕的父母和老一輩人很不一樣,年輕人講究「精緻美」,老一輩講究「吃飽暖」,有點圈養和放養的意味。
在吃這件事上,奶奶、姥姥希望孩子吃得越多越好,最好是小胖墩,這樣才有成就感;而年輕爸媽則在這方面管束更多,分歧就此產生……
有一種餓,是「奶奶覺得你餓」,三餐吃得飽飽的,中間還得加餐。別管娃是在看動畫片還是玩耍,時不時地就能被奶奶突然塞過來的零食嚇一跳。
「這麼小的娃,減什麼肥啊?在奶奶家就不許減肥!」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許多小巧玲瓏的寶寶,幾個月就被餵胖了,寶媽都忍不住感嘆:最佳「飼養員」!
這位寶媽就經歷了這種「巨變」。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她將女兒送去了奶奶家。每次視頻的時候,寶媽都覺得孩子有點變胖了,可寶爸說有可能是視頻太近顯的。
「說明我媽帶的好啊!」寶爸還有些小傲嬌。想著女兒快快樂樂的,媽媽也就放心了。
隨著形勢好轉,各地幼兒園紛紛開學,寶媽趕回婆婆家接女兒。雖然之前也想過會看到「大胖丫頭」,可真正見到真人的那一刻,還是險些認不出。
女兒扎著兩個小辮子,身穿肚兜,大搖大擺地走了出來,全身上下胖了整整兩圈,尤其是手臂上的肉,非常「飽滿」,跑來找媽媽時渾身顫動。
有一種餓,是奶奶覺得你餓,短短三個月變身「米其林」,寶媽一邊感謝奶奶的精心哺育,一邊又隱隱地為女兒的健康感到擔憂。
美國婦產機構調研數據顯示,70%的媽媽不能準確評估寶寶的身體狀況。
一般情況下,寶寶體重過輕會迅速引起媽媽的重視,而相反的情況下,媽媽不但不會擔憂,還會感到很開心,孩子的成長,不應「以胖為健康」。
1)更易出現肥胖症
「小時候吃的多點沒關係,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長大了自然就會瘦」,很多家長仍然抱有這一觀念。
然而德國孕嬰科學會的研究卻表明:6個月的嬰兒若出現肥胖,成年後有14%的機率出現肥胖症,如果是7歲超重,成年後肥胖症的機率將上升至41%。
2)性早熟,影響長個
嬰幼兒肥胖,尤其是對於女寶來說,很可能造成性早熟,一旦骨骺線閉合,孩子就會停止生長發育,影響整體身高長成,變成「小矮個」。
3)免疫力低
孩子並不是越胖越壯,很多是「虛胖」。過分肥胖會增加寶寶心、肺負擔,血壓增高,影響相關功能。還很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等。
一是世衛組織發布的2歲內兒童生長發育標準,簡單明了,大家可以比對。
二是從2歲到20歲男孩、女孩的體重指數變化曲線。
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舉個例子,如果家有兩歲男寶,身高92cm,體重13公斤,他的BMI=13÷0.92²=15.35。
家長在橫向選取2歲年齡坐標後,縱向對數字,在15到16之間為綠色區域,證明孩子是健康的,並未過胖或過瘦。
① 孕期合理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整個孕期下來以長25到30斤為宜,爭取做到長胎不長肉。
② 母乳餵養的寶寶,更容易知饑飽,但也要在6個月後添加輔食,能餵到2歲最佳;吃配方奶的寶寶,家長應嚴格按照奶粉推薦比例來餵養,不過度餵養。
③ 合理膳食,不逼著孩子多吃,對於高熱量、高脂、高糖、高鹽類需控制,骨肉蛋奶配搭。
④ 增加體育鍛鍊和戶外活動,6個月以上每天可外出活動1小時左右,分兩次進行。幼兒每天應保證戶外活動至少2小時。
新鮮的空氣能夠促進新陳代謝,而適當的冷熱刺激,會使得寶寶皮膚和呼吸道得到鍛鍊,增強抵抗力力,還可以充分吸收維生素D。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