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行為習慣教育是教育的永恆的主題, 好習慣終身受益,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於教育任務的完成,對於小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如何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行為規範養成,我結合德育骨幹培訓學到的理念,結合我校《德育課程序列》要求,從一年級入手,對學生進行一日常規的訓練。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規範、訓練方法
世界大哲學家亞歷士多德有過一段精彩論述,他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穫一種命運。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無數的行為所構成的,行為優秀不是優秀,習慣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也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一、問題背景
作為一名綠盛實驗學校的教師,數年來深感學生的行為習慣訓練是一個較大的問題:一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尚可駕馭,到了高年級,學生的各種壞習慣就表現得更加突出了。
二、問題分析
每天都有學生忘記帶書、忘記帶作業本、忘記帶練習題、帶最基本的學習用具;沒有養成整理自己學習用品、愛惜學習資料的習慣;本子一頁沒寫完就翻頁,請假後作業不補,書本資料完全折角,無論是平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都不寫名字,左手寫字、做連線題的時候都不用尺子,寫字做作業的時候沒有想好就下筆,錯了又擦、擦了又錯、連A4紙都能夠擦穿的;回到家裡不是拿出課本讀讀今天老師講的內容,再認真完成作業,最後自己再讀讀明天要教的類容,而是到了星期天下午甚至晚上再來趕作業……
以上種種,都是孩子在一年級的時候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及行為習慣的表現。為此,我通過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啟發而突發奇想:我們其實也可以做一套視頻出來,教室裡播放,家庭中播放,這樣一定能夠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實施安排
徵得了學校的同意後,我利用一年級組召開期中檢測分析會之機,做了以下安排,各班在15周之前各交一份高清完整的視頻到年級組。
四、實施內容
視頻包括一1班:《課桌上的物品擺放》一2班:《下課口令五部曲》1.起立;2. 靠桌椅;3.撿垃圾;4.向老師致謝;5.有序離開。一3班:《抽屜裡的物品整理》一4班:《課堂上我要這樣做》一5班:《不舒服的觸摸》一6班:《當我生氣時我可以這樣做》一7班:《離開教室檢查6項》一8班:《怎樣選擇閱讀資料》一9班:《排隊準備快靜齊》一10班:《早上到校三件事》
視頻製作好了後,在年級組首先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一)思想上重視,常抓不懈
班級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圍繞《綠盛實驗學校文明禮儀兒歌》,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守則》,利用晨會、班隊活動等時間,班級黑板報、手抄報等陣地,帶領學生紮實學習細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且每天早上進校後、每節課鈴響後,都有值日小幹部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背誦《文明禮儀兒歌》,要求學生每周都能熟記一項細則,讓他們明白養成良好習慣的好處及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行為目標。
(二)行為上引導,反覆訓練
教育家蔡元培說過:「道德不是記熟幾句格言就可以的事,要重在實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並不是靠幾次教育、幾個活動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嚴格的、持之以恆的規範訓練才能形成。
潛移默化,以身作則。馬卡連柯認為:「教師的行為對兒童品德形成有決定性的意義,教師做的常常要比他們對兒童說的起著更大的影響作用。」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兒童領會他們看到的變化要比領會他們聽到的更快更好。小學生愛模仿,而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老師,老師是學生模仿最多的對象,所以要求學生遵守的規範,教師首先要做好。如:升旗儀式要求學生肅立的時候,我也會和學生一起肅立、唱國歌,絕不會隨意走動或和其他老師說話。在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自然也會遵守規範。
(三)家庭上配合,形成合力
張國宏說:「學校是孩子成長的左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右手」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這樣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要教育好一個孩子,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配合是多麼重要。於此,我利用家長會,播放視頻對家長進行教育,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的時間,把視頻發到班級群讓家長領著孩子學習,並讓家長錄製孩子在家裡晨讀、早讀和做作業、收拾家務等視頻發到群裡大家學習等,使養成教育做到學校和家庭同步進行。
五、效果預設及反思
我們有理由相信,視頻教育的效果一定大於空洞說教,而且老師們的錄製視頻的過程之中也對孩子們進行了有效的教育,以後來的班級還會在我們的基礎上對視頻進行修改補充完善。這樣一來,孩子的行為習慣一定能夠得以改進。
六、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貴在堅持。小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又極具可塑性的年齡階段,是施教的最佳時期。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提高認識、注重方法、常抓不懈,在我們的校園,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文明之花一定會常開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