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早在七千四百餘年前,古埃及就在法尤姆地區形成了早期文明,創建了一套完整的文明體系,可謂是古國中的古國,由此延伸出尼羅河文明化身的形象,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成了大眾認知的第一印象。
然而,古埃及終究不屬於我們所熟悉的文明,不同的發展導致了不同的演變,甚至於文明間充滿了諸多的衝突,其皇室血親通婚的習俗或者說制度顯然頗為我們所詬病。
事實上,早在西周時期我們就有同姓禁止通婚的習俗,明清時期則是「各杖六十、離異」,直到清末才改為了同宗禁止通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著「親上加親」的說法,而這顯然是非「同姓」的表親關係,不過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其實這也是一種禁忌。
古埃及是古國中的古國,其禁忌有時候看來也是禁忌中的禁忌,「兄妹父女」皆可嫁娶顯然駭人聽聞。
拉美斯二世,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帶領著埃及新王國綻放最後的光彩,而其八位王后也令人矚目。
其中,賓塔娜特、梅麗塔蒙、尼貝塔威是拉美斯二世的女兒,而赫努特美拉則是妹妹,從諸多史料看來顯然在古埃及這是見怪不怪的,而最為驚嘆的應當是拉美斯二世竟活了九十歲高齡。
古埃及人認為自己乃太陽神的子民,太陽神「拉」被認為是眾神之父,而法老則是「拉之子」,因此古埃及人秉持著同族結合保證血統的神聖性。
另一方面,古埃及很大程度上保有著母系社會的遺風,女性地位極高,是掌管一家財物的真正主人,所以這種奇葩的「不外嫁」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前面提及,拉美斯二世的高壽,加之這一「婚姻」制度,因此古埃及法老也面臨了棘手的傳承問題,也導致了古埃及王室親情觀的缺失,一切只為了古埃及王室血統,所維護的只有共同的丈夫——法老。
血統的純正問題使得古埃及王室之間形成了混亂的輩分關係,甚至於母女間為了各自的繼承人問題而大打出手,而搶奪的對象卻是自己的父親、兄弟甚至於更為混亂的祖孫輩。
事實上,並非個個都有著拉美斯二世那般健康,比其大三十來歲的圖坦卡蒙就英年早逝,死因則為家族遺傳病。
另一方面,圖坦卡蒙與自己的姐姐也沒能誕下孩子,胎死腹中且嚴重畸形,此後姐姐安克赫森帕頓王后嫁給了王位繼承者阿伊——王后的外祖父。事實上,安克赫森帕頓王后的第一位丈夫乃自己的父親,阿赫那吞法老。
簡直是亂如麻!
雖說,遊牧部族間也曾經有過收繼婚制度,但大多也是兄弟亡故收其寡妻為己妻或者極少數的子收庶母為妻,如《史記.匈奴列傳》寫道:「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顯然,與古埃及王室的血親通婚相比,這類行徑似乎規矩了些,當然也都為後世人所詬病。
事實上,這些制度都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無非是擔憂自家的血統或財富外流,是特定時期下的不良產物。隨著文明的不斷開化,婚俗也逐漸發展,最終形成了現如今我們所能接受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