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散時期猶太人的飲食習慣

2020-12-15 史中尋夢

公元70年,羅馬大軍攻陷耶路撒冷,猶太民族失去家園,為了使猶太人在失去地域聯繫的情況下生存,在流散狀態下保持自身統一文化傳統,猶太拉比編纂《塔木德》,涉及訓誡、歷史、詩歌、寓言、法律、宗教禮儀、生活習俗、農業、醫學等方面,其所確立的生活方式為所有猶太人所接受,使呈散居狀態的猶太人成為一個整體。而飲食方面,在《聖經》基礎上,《塔木德》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流散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在《聖經》規定的飲食禁忌的基礎上,借鑑了流散地的飲食風俗,猶太飲食進一步發展。2000多年的流散生活,使散居各地的猶太民族飲食習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聖經》中所規定的飲食禁忌逐漸放鬆,面對現代化的浪襲,不同背景的猶太人對飲食禁忌懷有不同的態度。直至建國後,國家試圖將飲食作為構建國家意識的一種手段,逐漸形成共同的飲食習俗。

趕出故土的猶太人

相比聖經時代,塔木德時代對飲食的規定更為詳細、細緻。

第一,詳細的規定了如何進行屠宰,讓動物儘量沒有痛苦的死亡。合格的宰殺動物必須遵循以下5點:其一,宰殺過程中,刀的前後運動要連續,不得中斷;其二,刀要直接划過喉嚨,不能深插在肉裡;其三,切割的時候要輕;其四,切割時必須在規定的地方切割;其五,下刀不得撕扯,不得在氣管或咽喉上移動位置。另外規定有三種人不得宰殺動物:聾啞人,因為不能誦說必要的祝福;低能的人、未成年人,沒有充分的能力從事如此繁雜的工作。宰殺所用的刀必須鋒利光潔,刀刃上不能有缺損,以確保能夠一刀斃命。

第二,拉比延伸了《託拉》中對飲食的誡命。規定不能將任何肉與奶相混合。肉的範圍包括一切牲一畜和禽類的肉,奶的範圍包括切乳製品,如牛奶、黃油、奶酪等。根據這一規定,猶太人不可在同一頓飯中既吃肉又吃乳製品,因而不可用黃油燒肉,不可在吃了肉類食品後用冰激凌等作為餐後甜點。儘管不同的猶太人對如何遵守這一規定有不同的解釋和做法,通常的做法是間隔6小時再食用另一種食品。此外,由於該規定的存在猶太飲食律法禁止用燒過肉的鍋煮奶或乳製品,禁止用煮過奶或乳製品的鍋燒肉。不僅如此,連容器、洗滌池、炊具和餐具都不能交叉使用。因此,可食餐館和遵守猶太飲食律法的猶太人家中的廚房通常備用有兩套容器、炊具和餐具,以及兩個分開的洗滌池,分別用於肉類食品和奶類食品。在猶太旅館,一般都有兩個廚房。另外,《聖經》列舉的4種可食的昆蟲類,由於不同的鑑定方法,在此時期禁止食用。根據一般的規定,凡禁止食用的動物,其卵、乳等都為禁食食品,唯一的例外就是蜂蜜,蜂蜜是猶太人最喜愛的食物之一。

猶太美食

第三,《聖經》中沒有對能吃的食物有所偏愛,只規定了飲食的禁忌,但《塔木德》有偏愛的食物,其中最為推崇魚、蛋、棗、蜂蜜四類食物,認為這是對人類有益的食品。常吃魚有利於促進消化、使身體強壯;所有的蛋類,雞蛋是最有營養的食物,同類大小的食物中,煮雞蛋是最好的;水果中,棗是最令人滿意的,棗可以增加身體熱量,有助消化,不傷心臟,中午最適合食用,這時的棗能夠助消化、去抑鬱、愈痔瘡;蜂蜜以及一切的甜食都有助於傷口的癒合。猶太人喜愛蔬菜,喜愛甜菜、馬蠶豆、大蒜、蘿蔔,但這些蔬菜都要適量。不能食用洋蔥和生蔬菜,洋蔥含有刺激性液體,生蔬菜使皮膚蒼白,降低體能。

第四,《塔木德》指出,飲食要有節制。健康體格的基礎是飲食的節制有度。基本原則是吃1/3,喝1/3,留下1/3的空,合理進食的時間是感覺有需要進食的時候,渴時飲、飢時食。在旅行時,儘量減少飯量,以避免腸胃不適。猶太人之所以事業成功、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節制飲食和講究飲食之法。

然而到了近代,受啟蒙運動影響,猶太人在隔都中興起了哈斯卡拉運動,希望改革猶太教,使猶太人與現代社會相融,這些人對於社會的訴求也反映在了飲食上。對於飲食的態度,可以分為四派:正統派、改革派、保守派和重建派。

猶太美食

正統派要求猶太人無條件地遵守猶太飲食律法。無論是口傳律法還是成文律法中有關飲食的規定,都是獨一無二的啟示的產物。與猶太人訂立的約,是猶太人對上帝承擔義務的律法準繩。對正統派而言遵守飲食律法是遵循誡命的需要,是保持神聖生活的需要,是作為上帝選民的需要,更是保持民族獨特性的需要。

改革派認為產生於《託拉》的猶太飲食律法是源於西奈山的啟示,上帝的精神貫穿其中。但是同《託拉》一樣,飲食律法並非如正統派所說是一次啟示就完成了的結果。他認為飲食律法是人類的作品,它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從其產生到最後版本的形成,歷經諸多改變。因此經過多次啟示才完成的猶太飲食律法,並不是神聖不可改變的。因此對待猶太飲食律法,需要作歷史的分析,進行批判的研究。

保守派承認猶太飲食律法,但只需領會其中的精神而不拘泥於形式;同時承認飲食律法來自神啟,但卻不認為它是永恆不變的,而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保守派對猶太飲食律法持雙重態度,不像正統派那樣完全支持,也不像改革派那樣一度完全地擯棄,他採用的是一種折中調和的方法。

重建派不承認猶太飲食律法是上帝的啟示,因而不具有神聖性。他們認為,古人對猶太飲食律法賴以形成並用以說明它所賦予《託拉》和拉比文獻的權威地位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使他們獲得了某些重要含義的知識。這些是造成古人拘泥於飲食律法並照本宣科的原因,因而認為飲食律法有著超自然的起源。但重建派認為,這種理論基礎還應該包括那些依然具有相關性的隱含含義,而這些完全可以作為現代猶太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在重建派看來,猶太飲食律法乃是猶太人的風俗習慣。這不僅因為「誡律」沒有「民間習俗」表達的內涵,還由於習俗的特點是由所屬的文明決定的。由此見得,在重建派那裡,猶太飲食律法更多的是一種風俗習慣,是一種民俗習俗,而非具有神聖約束力或者法律效力的行為準則。

這種飲食方面的分歧是散居猶太人從未意識到能夠產生糾紛的一個問題,為了維護民族統一,增強凝聚力,1866年猶太人有了專門供自己民族使用的標誌食品——Kosher(可食),這個食品認證直到現在依然存在,並且被世界人民認為是認證程度最嚴格、最高的食品認證。

漫長的散居生活使猶太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為「客居者」的辛苦與無奈,因此從1730年開始,猶太人不斷向巴勒斯坦地區移民,從1882年到1939年,經過5次有組織、有目的的阿里亞運動,最終實現了復國的願望。

儘管猶太復國主義者宣稱自己是聖經以色列人的最直接的後裔,但實際上新移民在氣候與飲食上與古以色列完全不同。如果以色列人希望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就必須吃這片土地所產的糧食。總的來說,猶太人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在這片土地生長的美味的棗、橘子、石榴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季節水果也準備好去接受這些曾經在這裡生活的民族了。

據《聖經》記載,迦南地有七個物種:杏仁、小麥、大麥、石榴、無花果、橄欖和葡萄,這七個物種是上帝的祝福。近現代以來,湧入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逐漸熟悉了這片土地。在巴勒斯坦地區,現代社會與聖經時代的食物種類,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對早期定居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來說,葡萄與橄欖在烹飪中佔據重要的地位。這兩種食物與聖經時代相聯繫,把古猶太國與現代猶太國家聯繫在一起,猶太復國主義者以此來試圖塑造一個全新的、自給自足的猶太國家。

但是隨著復國主義運動的深入,定居者意識到,種植葡萄成本雖小,但後期生產葡萄酒需要更大的投資和更長的時間,包括建築的投資、設備的生產和需要航運到歐洲去銷售,與此同時,在當地已有數百年種植歷史的柑橘進入了人們的視線,柑橘最終代替橄欖和葡萄成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新象徵,引領著以色列步入前所未有的繁榮。

猶太復國主義者從試圖將現代巴勒斯坦地區的物產與聖經時代的物產聯繫在一起,以此構建與古以色列相聯繫的現代國家,到因地制宜發展物產,本質上是淡化建國的宗教因素,將經濟利益放前,做一個真正融入中東地區的國家。

相關焦點

  • 聖經時代的猶太人飲食習慣
    聖經時代指的是從亞伯拉罕出兩河流域到第二聖殿被毀這一時期,歷史上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70年。在擁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基礎上猶太人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而飲食正是體現猶太人自身民族性的一個方面。
  • 這就是以色列的歷史,你了解猶太人嗎?流散兩千年仍能復國
    波斯大帝居魯士滅掉巴比倫王國,才讓這些猶太人回到自己的故土,他們又開始重建這個所羅門聖殿。耶路撒冷這個地方一直有獨立王國存在,但是不斷的被外來的強大政權鎖徵服,到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的獨立國家就算是徹底滅亡了,猶太人就進入到了這個所謂的千年的大流散時期。
  • [大流散]歷史上的 the Dispersion
    它指的是歷史上猶太人很悲劇的大流散過程。   地球人都知道,猶太人,或者說希伯來人,古代是生活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希伯來語,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奉上帝耶和華,他們一度建立了強大的希伯來王國,其中掃羅、大衛、所羅門三代王時尤為出名,史稱「黃金時期」。
  • 講座︱張倩紅:猶太人何以在上千年的流散中保持民族認同?
    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以色列地形圖猶太人所創造的「希伯來文明」,被認為是哺育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之一。公元前13-11世紀,猶太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皈依了一種「一神教」——猶太教(Judaism)。第一次高潮出現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16-18世紀的歐洲政治思想界,古典學被時人所推崇,一些基督教學者援引《希伯來聖經》,認為古代希伯來社會就是上帝為以色列人設計的完美政體,掀起了綿延近三個世紀的「政治希伯來主義」。
  • 關於猶太人的5大誤解,我們在猶太人三千年歷史中找到了正解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們可能會對猶太人產生的5大誤解,並通過歷史考據,找到較為貼近現實的正解。作者丨[美]雷蒙德·P.謝德林一、猶太人天生就有生意頭腦?不,相反,他們是在漫長的流散中學會了經商。對於一個被各國驅逐、長期處於流散的民族來說,猶太人並沒有經濟上的先天條件。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學會在一次次的民族災難中尋找生機。而那些敵視猶太人的國家可能也沒想到,對猶太人所設的各種限制,反而為猶太人創造了商業機會。
  • 形散而神不散則可不亡:猶太人做到了|百家故事
    在兩千多年的流散過程中,猶太人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性,實現了千年散而不亡。(以色列)已經完全定型的猶太民族具備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公元前13世紀,摩西帶領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他們的地域觀念開始逐步形成。隨著外來勢力的不斷侵入,猶太人在反對外來統治和壓迫中不斷深化和增強民族意識,尤其在反抗羅馬統治的過程中,猶太人的民族意識進入了民族意識的最高層次。猶太人大流散前,猶太民族已經是一個完全定型的民族了,並且已經具備著強烈的民族意識。
  • 誰是猶太人?
    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擊敗以色列王國,亡國的猶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這便是猶太人大流散的肇始。公元前586年,南部的猶大王國也終於被強大的迦爾底亞攻佔,而猶太教聖殿也被異族燒毀,至此,猶太歷史上所謂的「第一聖殿時期」結束。大批猶太精英作為俘虜被帶到巴比倫(史稱「巴比倫囚虜」),猶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國土和家園。直至70年後,波斯帝國擊敗迦爾底亞,一定程度地解放了猶太人。
  • 深度:看猶太人如何走出「劣根性」,讓猶太教成為猶太人的象徵
    這使得猶太人在整個歐洲基督教大環境中顯得很是「格格不入」。(格格不入的猶太人)然而,正是這一重要的宗教,猶太人卻在以色列和猶大王國時期(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險些喪失對猶太教的信仰。千年流散時光裡,猶太人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從未放棄對猶太教的信仰。而猶太教受到信仰上的危機和考驗之時,卻是在猶太人擁有國家和民族自主權時。
  • 什麼才算是真正的「猶太人」?西方現代語文中的「猶太人」又是指什麼
    改革派等其他派別則(主要在美國):一個人的父親是猶太人而母親不是猶太人,但如果在奉行猶太教的環境中長大,也是猶太人,這就背棄了傳統猶太律法界定猶太人的母系原則。有些改革派還認為:猶太教僅僅是一種宗教,故皈依其他宗教的猶太人不再是猶太人。這又與傳統猶太律法將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而不僅僅作為一種宗教看待方枘圓鑿。
  • 猶太人從哪裡來?猶太教是怎麼創立的?猶太人的起源
    現在的人認為猶太人的故鄉是在阿拉伯的沙漠中,他們是遊牧民族,但是他們最早出現的地方卻是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大約4000年前,當時猶太人的一個首領叫做亞伯拉罕,在他的帶領下跨河來到了迦南。有一個叫摩西的人就帶領猶太人逃離了埃及。這個故事在聖經的舊約裡有非常詳細的記載,傳說埃及法老下令,如果猶太人生的是兒子的話,就必須要扔進河裡淹死,只留女孩。 摩西出生的時候, 他的媽媽為了保住他的性命,無奈之下將它裝在一個大木箱裡,放在了尼羅河上,任其沿河而下。
  • 猶太人家族在亞洲的勢力,你想像不到-虎嗅網
    新加坡首任總理大衛·馬紹爾就是印度猶太人,屬巴格達猶太人分支,也是第一大反對黨新加坡工人黨創始人。馬紹爾與李光耀在一起。圖:National library board▾猶太人來到上海和香港後繼續創造輝煌,滬港作為近代中國的兩大都市,可以說有一部分是被猶太人製造的。
  • 猶太人在文藝復興時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他們將這一時期的大量資料進行翻譯,推動文藝復興在不同國家的發展;研究及復興希伯來文化,參與這一時期的文化創作,增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繁榮。 猶太人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貢獻是西方學者的關注點,19世紀末史學家亨利希·格萊茨最先提出這一問題,並在著作《猶太史》中著重探討了文藝復興對猶太民族的影響和猶太人的貢獻。
  • 反猶主義:歷史上的猶太人都經歷了何種苦難?
    公元前168年,安條克四世在耶路撒冷強制推行希臘化運動,公開發布政令,宣布猶太教的非法性,禁止猶太人崇拜上帝雅赫維,違者處死。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自上而下的反猶主義運動。在此期間,與猶太教有關的節日均被廢除,猶太人的聖書被大量燒毀,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豎立奧林匹亞宙斯的祭壇,並在祭祀用猶太教飲食法則中視為不潔的豬肉,強迫猶太人食用豬肉。
  • 為什麼猶太人那麼聰明?!
    劍橋大學出版社發行的《生物社會科學雜誌》上曾刊登過一篇引起爭議的論文,文章認為:猶太人的聰明起源於一種導致神經疾病的遺傳基因及生存競爭。作者闡述,公元1世紀時,猶太人起義反抗羅馬帝國統治,在全球開始漫長的流亡。
  • 猶太人家族在亞洲的勢力和影響有多大?
    新加坡首任總理大衛·馬紹爾就是印度猶太人,屬巴格達猶太人分支,也是第一大反對黨新加坡工人黨創始人。馬紹爾與李光耀在一起。圖:National library board▾猶太人來到上海和香港後繼續創造輝煌,滬港作為近代中國的兩大都市,可以說有一部分是被猶太人製造的。
  • 回到應許之地:猶太人的民族記憶與復國運動
    這一次,為了根除猶太人造反的可能性,巴比倫人不但採用驅逐的老辦法,還摧毀了猶太人在以色列地的精神中心:公元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一場大火夷為平地。和以色列王國一樣,猶大王國也不復存在,猶太人獨立的歷史告一段落,流散巴比倫的歷史開始。從那以後,猶太民族再也沒有作為一個統一整體生活在以色列地。
  • 作為猶太教的偉大先知,他們通過改革律法,重建了猶太人的生活
    這次改革的巨大意義在以後的歷史特別是第二聖殿被毀後的大流散時期顯得更為突出。首先,尼希米重建聖牆,確保了猶大人民的安全,從而穩定了當時猶大人的士氣,重新振作了猶太民族的精神,增強了人們的信心。這不僅避免了猶大族被周邊民族同化消滅的危險,同時也為以後民族精神的強化奠定了基礎。
  • 故宮建「流散文物追索」清單
    故宮將建「流散文物追索」清單《故宮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5》23日正式面向社會徵求意見,根據總規,未來10年將關注流散文物的回歸。建立流散文物清單,系統進行信息收集,制定回歸計劃。北京故宮博物院(又稱紫禁城)23日發布報告稱,故宮計劃追索流散文物。「流散文物追索」可以用retrieve lost cultural relics表示。Retrieve 表示找回,重新獲得,比如追討官員贓款(retrieve officials' illegal gains),找到遺體(retrieve bodies)。
  • 猶太人被譽為「聖書之民」,他們的教育理念有什麼不同之處?
    早在上古時代,猶太人就熱衷於教育,並已開始形成自為一體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散時期的猶太人,面對艱難的生存環境,始終把教育視作一種至高無上的神聖事業,高度重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正是猶太人這種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優秀人才,為人類的思想、文化寶庫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
  • 猶太人:判斷一個人未來是否富有,看這3個特徵,便能知曉
    世界上公認最有錢的人種,是流散了數千年,處處被排擠的猶太人。猶太人雖少,但卻佔據了很多財富。世界上大多數有名,有錢的人,很多都來自猶太人。猶太人有自己普遍適用的經商法則,在他們的思維裡,判斷一個人未來是否會富有,看這3個習慣便能知道。1、消費習慣猶太人認為,一個人的消費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決定他最終賺多少錢的。有些人會捨不得花錢,省吃儉用,慢慢將錢攢起來積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