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菜,口味清淡,菜品精緻,主料以海鮮為主,融會了閩菜、粵菜及客家菜的烹調手法,先後經過荷蘭、日本的文化影響,再結合臺灣的物產及當地食俗發展起來的一種菜餚。
菜脯蛋
菜脯蛋是一道家常菜,流行於臺灣、福建、廣東潮汕地區,在蛋上面加上菜脯炒成,有時也會加入一些蔥。菜脯蛋的「脯」常俗寫為「哺」,其實「脯」字才是正寫,「脯」的本意是肉乾,「菜脯」就是醃製過的蘿蔔乾,而閩南語習慣稱蘿蔔為「菜頭」,因此把醃蘿蔔乾稱為「菜脯」。
原料:菜脯(蘿蔔乾)60克,雞蛋4個
調料:網油油渣50克,胡椒粉少量,味精15克,蔥花8克。
製作方法
1將一層網油切小後燒至金黃色,成油渣時撈出來瀝淨油;
2再將菜脯剁成黃豆般大的粒備用;
3鍋下少量的油煸香,油渣出香味後,下菜脯翻炒,下調料翻炒均勻直到沒有水分時即可出鍋;
4雞蛋打入碗裡,加炒好的菜脯與蔥花攪拌好備用,平底鍋燒熱,下少量的油後倒入雞蛋,用鏟子不停地向四周把雞蛋攤成一個大圓形,煎至一面成金黃色時翻過來煎另一面成金黃色,最後折成扇形即可起鍋裝盤。
花生豬腳
滷,採用多種中藥材、醬油、米酒等調料長時間燉煮,是臺灣特有烹調技法。顧名思義,將花生、豬腳、醬油及特配中藥材以小火慢燉,長時間燉煮後皮肉香滑且富有彈性,花生吸取燉煮精華香而入味,具養顏美容功效。
製作方法
1將刷洗乾淨的整豬腳從中間縱向劈開,再橫向切成均勻的大塊,注意要從骨節縫隙間下刀。花生提前泡在加了鹽(1茶匙,5g)的水中3小時。
2. 接通電氣鍋的電源,將豬腳塊放入一鍋涼水中,加熱至水沸騰約煮10分鐘,豬腳中的血沫完全滲出,撈出瀝乾水分。
3. 將內鍋刷洗乾淨,放入冰糖,倒入少量水(1湯匙,15ml),當鍋中溫度逐漸升高後冰糖融化成金黃色糖漿,注意隨時攪動,避免燒焦。
4. 將汆燙瀝乾的豬腳塊倒入鍋中,攪拌均勻,使豬腳上裹滿糖色。
5. 加入泡好的花生,放入蔥段、蒜瓣、老薑片,調入醬油、蠔油和番茄醬,加2碗溫水,蓋上鍋蓋,旋緊。加熱至鍋內沸騰、放氣管噴出蒸汽,定時8分鐘後自動斷電,提起限壓放氣閥快速排氣。
6. 打開鍋蓋,將鍋底的豬腳塊翻上來,再蓋上鍋蓋,依同樣方法再加熱8分鐘後斷電。
7. 待鍋中壓力自然減緩,可以安全打開鍋蓋後,即可盛出食用。
三杯雞
三杯雞是江西傳統名菜,屬贛菜系袁州菜一支。因其烹製時不放湯水,僅用米酒一杯,豬油一杯,醬油一杯,故名三杯雞。此菜色澤醬紅、原汁原味,醇香誘人,酒飯皆宜。流傳到臺灣後將調料稍加變更就成為了臺式三杯雞,臺式三杯雞最大的特點就是加入了一味香草羅勒。
三杯雞是江西特色菜,後來,三杯雞傳到了臺灣。臺灣人對它進行了小改造,將油膩的豬油換成了清淡的食用油,而且加入了一種獨特的香料——九層塔。
主料:雞腿600克、紅辣椒1個、青辣椒1個、生薑1塊、大蒜10瓣、香菜2棵;
調料:食用油500克(實耗30克)、香油1大匙、蠔油1大匙、料酒1大匙、豆瓣醬1大匙、冰糖適量;
製作方法
1.將雞用清水洗淨並用刀在頸部開小口,取出氣管、食管,再從腹部開一小口取出內臟。
2.雞肫部剖開去雜物,撕去雞內金。
3.雞肝除膽,切忌弄破苦膽,雞心擠淨淤血。
4.生薑去皮洗淨,切成1釐米見方的指甲片,蔥白切成1.5釐米長的段。
5.將雞去爪、嘴尖,沿脊骨剖開,再將雞斬成1.5釐米見方的大丁,將雞肝、雞肫、雞心分別切成與雞丁同樣大小的丁。
6.將切好的主料全部裝入砂鍋,放入蔥姜,下三杯調味品,加蓋待用。
7.最好用南豐產泥爐,放入木炭點燃,將盛雞的砂鍋置其上,以文火燜制,待滷汁收濃,揀去蔥、姜,再加入麻油,用盤託砂鍋上桌。注意如沒有泥爐一定用文火燜制。
棺材板
棺材板,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據說在三四十年前,臺灣有一位姓許的師傅,他品嘗了一種名叫「雞肝板」的點心後,覺得口味很特別,於是回家研究改良,終於製成了一種令他更加滿意的點心。但如何給這種點心取個新的名字呢?他想來想去沒想出來。有一天,他忽然發現新的點心怎麼看怎麼像棺材,於是就決定命名為「棺材板」。或許由於製作特別、口味特殊,加上名稱的「怪」與「邪」,最後這種點心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雞肝板」,成為臺南至今盛行的獨特小吃。
製作方法
1將麵包切成薄薄的麵包塊,下鍋油炸,炸到金黃色後撈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間挖空。
2再裝入由雞肝、雞腎、雞肉、豌豆、馬鈴薯、胡蘿蔔、地瓜粉、墨魚和蝦仁等精心調製的作料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
3再於麵包面上蘸上醬料,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餡,香味濃鬱,營養豐富。
注意事項
「棺材板」一定要趁熱吃,這是因為放在麵包裡的餡料,成分含有很高的麵粉質,放久了易變酸,自然就不好吃了。
蚵仔煎
蚵仔煎是福建閩南、臺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食材以海蠣、地瓜粉為主,製作簡單,味道鹹、鮮。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
主料:新鮮海蠣200g、雞蛋4個
配料:香菜2棵、紅薯澱粉50g、胡蘿蔔1/2根、香蔥1根
調料:蒜蓉辣醬1大勺、蠔油1大勺、鹽1茶匙、糖30g、
製作方法
1將新鮮海蠣洗淨,加入蠔油;抓勻後醃製15分鐘;
2.在紅薯澱粉中加入適量水;攪拌成均勻麵糊;
3.平底鍋放入適量油,將醃製好的海蠣放入煎至七分熟;倒入步驟4中的麵糊,攤成圓餅;
4.待麵糊開始凝固時放入胡蘿蔔絲;待紅薯澱粉完全呈透明狀,順著邊緣倒入打好的蛋液;待蛋液將要完全凝固時,撒入蔥花和香菜碎,煎至完全凝固;
5.將蒜蓉辣醬倒入碗中,蘸食即可。
紅糟肉團
肉圓是臺灣的大餃子。它是由麵團、玉米澱粉和番薯粉所烹製而成,烹熟後呈現出透明的光澤。餡料可以選擇豬肉、蔬菜和雞蛋,如果再澆上肉汁就更加美味了。
食材:在來米粉250公克,地瓜粉1000公克,水800㏄,梅花瘦肉300公克,香菜適量,海山醬適量,蒜末10公克,醬油1小匙,紅糟醬3大匙,糖1小匙,胡椒粉少許,米酒1大匙,太白粉少許
製作方法
1.取300㏄的水與在來米粉拌勻,備用。
2.熱鍋,加入500㏄的水煮滾,再倒入作法1的在來米粉水,煮成濃稠狀後待涼,待涼後續加入地瓜粉攪拌均勻成粉漿,備用。
3.梅花瘦肉切小塊,與所有醃料混合拌勻,醃漬約30分鐘,即為內餡,備用。
4.取一模型,抹上少許沙拉油以防沾黏,放入適量作法2的粉漿,再包入適量作法3的內餡,最後蓋上適量作法2的粉漿包緊,即為紅糟肉圓(重複此步驟至材料用畢)。
5.將作法4的紅糟肉圓放入蒸籠中,以中火蒸約30分鐘至熟,再將紅糟肉圓倒出模型外,放入溫油鍋中,以小火炸至肉圓外皮略酥,接著撈出瀝乾油份。
6.食用時,將作法5的紅糟肉圓置於碗內,淋上適量海山醬,再撒上香菜增味即可。
花蓮柴魚
柴魚是鰹魚乾製品的俗稱,臺灣沿海四季都生產鰹魚。先把鉤回的鰹魚洗淨,取出四塊肥胖圓鼓的主肉,加工修正後,置於蒸籠內蒸熟。接著再將其放入竹片編成的方形籠子裡,一籠籠地高壘在灶上,加以煙燻烤成魚乾。出籠後還得再暴曬一番,清除殘餘的水分。全部製作工程需要一個星期,看來柴魚還真來之不易。 柴魚最大的特點是易於長久儲藏,可保存三年不壞。用其做湯,味道甚佳,它也是日式「味曾湯」的主角。花蓮燻烤柴魚 燃料都是相思木,因而獨具風味,也是其盛名不衰的原因之一。
鹽酥蝦
食材:鮮蝦600克、 蔥10克、 蘿蔔25克 、味精2克、胡瓜25克、 胡椒3克、櫻桃5克 、植物油1000克、香菜25克 、紅辣椒15克、蒜10克 、酒30克、鹽5克
製作方法
1將 鮮蝦用鹽水洗淨,瀝乾水分。紅辣椒、蔥、蒜切成末。
2.油倒入炒鍋年燒熱,放入 鮮蝦炸至變色後撈出。
3.把紅辣椒、蔥、蒜末用30克油炒香,淋入30克酒,倒入炸好的蝦稍炒,盛入盤中,用蘿蔔、 櫻桃、 胡瓜、香菜在盤邊裝飾即成。
油酥餅,內餡則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豆沙、芋頭、棗泥等,鹹的則有花生、咖哩等,吃起來外Q內酥,風味相當獨特。
大餅包小餅
大餅包小餅為一種臺灣臺北市北區士林夜市五大招牌小吃之一(還有燴炒花枝 羹、檸檬愛玉、士林大香腸、 藥燉排骨),自1980年代流傳至今;據說最早是相鄰兩家店,一賣大餅一賣小餅,生意普通,有天,兩家店老闆靈機一動,把大餅拿來包小餅,竟大受歡迎,從此誕生了大餅包小餅。大餅包小餅可說是士林夜市最知名的小吃,做法是在大張麵皮中包小油酥餅,內餡則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豆沙、芋頭、棗泥等,鹹的則有花生、咖哩等,吃起來外Q內酥,風味相當獨特。
萬巒豬蹄
萬戀豬蹄是臺灣的著名 小吃,源自於屏東縣,據傳1981年春節前後,當時的總統蔣經國至萬巒鄉舊市場內視察,曾前來海鴻飯店品嘗豬腳,也為萬戀豬蹄打響知名度。屏東縣並非以風景名勝出名,而是以風味絕佳的豬腳名聞全臺灣,路過此地的遊客莫不順道下車品嘗,更不乏專程前來採購者。 萬戀豬腳集中在派出所旁的民和路,其中以林海鴻的海鴻飯店最有名,是萬戀豬腳的創始者。萬戀豬腳其獨特秘方還在於烹煮時的中藥配料和沾豬腳的蒜蓉 醬油 佐料,待送入嘴巴,油膩全消的豬腳嘗來開胃爽口,吸引眾多饕客不遠千裡而來。
食材:豬腳 1 只、蔥 2支、薑片 5片、蒜頭 10瓣、萬巒豬腳滷包 10瓣、醬油 200cc、冰糖 2大匙、油 1大匙、鹽 1小匙、米酒 1大匙
製作方法
1將滷包、水2000㏄、 醬油、 冰糖放入鍋子中,浸泡20分鐘備用。
2.豬腳洗淨,放入鍋子中,加水、 老薑一起煮到80℃,去除血水及腥味,撈起後泡入冷水中約30分鐘,再把細毛刮除並衝洗乾淨,然後放入零下30℃的冷凍庫,急速冷凍後,再取出備用。
3.將蔥洗淨後切長段,蒜頭拍過備用。
4.燒熱鍋子,放入1大匙油,放入蔥段、薑片、蒜頭爆香,再倒入作法1的鍋子中。
5.燒熱滷汁,放入豬腳滷約60分鐘,取出後切小塊,盛入盤中,撒上少許香菜即完成。
豬血糕
豬血糕又稱為米血或米血糕,漢族特色糕點之一。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作為食品原料的豬血糕;另一種則是用前述食材作成的小吃,名稱依照種類的不同可以是豬血糕、花生米血或花生豬血糕。豬血糕是豬血加糯米凝固再蒸熟,吃的時候再蒸熱,沾醬油膏、辣椒醬、花生粉、香菜,或是煮湯、當火鍋料。豬血糕在臺灣是常見的食材之一,與糯米腸一樣,都可以當成米飯的替代品。可以切成小塊當成火鍋料,或是切成條狀後成為滷味、關東煮的材料。在小吃攤位的處理上,則是用蒸的,或是用炸的。
滷豬血糕的製作材料:
主料:豬血1000克
輔料:大蒜(白皮)40克,大蔥30克
調料:醬油40克,花生油5克,花生仁(炸)10克,八角5克,花椒5克
滷豬血糕的做法:
1.大蒜去皮切片,蔥洗淨切段;花生仁搗碎成花生粉。
2.滷料(八角、花椒粒)放入紗布袋中封緊做成滷包。
3.豬血蒸成豬血糕放入開水中氽燙,撈出瀝乾,切塊。
4.鍋中放入蔥、大蒜、滷包、豬血糕和醬油、水,先用大火煮開,再改用小火滷半小時。
5.盛出撒花生粉,並灑上花生油就可以了。
「煮過的豬血凝塊,俗稱血豆腐,經測定,含蛋白質18.9%,比豬肉、雞蛋都高得多」。確實如此豬血的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4倍,雞蛋5倍。更值得一提的是:豬血漿蛋白質含胺基酸達18種之多,包括人體不能含成的8種必需胺基酸,特別是富含植物所缺少的精氨酸。組氨酸、賴氨基和色氨酸等。其中,賴氨酸含量高達14%。不僅如此,豬血中還含有多種無機鹽和微量元素。如鈉、鉀、磷、鐵、鋅、錳、銅、鈷等。這些元素都是人體不可缺乏的。據分析:每100克豬血中含鐵45毫克,較肉類高100倍。平時適當吃些豬血,有利於防治貧血(缺鐵性貧血)。北京醫科大學少兒衛生研究所曾用豬血製成餅乾,對防治小學生缺鐵性貧血有很好的療效。再如,豬血中含量元素的鉻,可防止動脈硬化,所以,豬血是冠心病患者的理想食品之一。
在家也可以吃到臺灣美食,試著做做看吧,味道很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