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遊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陸遊的經典作品,被選入人教版中學教材,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就像這首詩裡說的「夜闌臥聽風吹雨」,熟悉唐詩宋詞的朋友會發現,詩人或者詞人在寫到「聽」這個動作的時候,總是愛用「臥聽」這個詞,當然這很容易理解,「臥聽」就是躺著聽。不過聰明的小腦袋總是充滿好奇的,為啥作者非要「臥聽」呢,坐著聽不行麼,或者趴著聽呢?
夜闌臥聽風吹雨
「臥聽」——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代
「臥」和「聽」是兩個常見的動作,在詩詞中很早就提到過,不過作為合成詞語「臥聽」一起出現,是唐代才開始流行的。我們可以用北京大學研發的「全唐/宋詩分析系統」進行檢索,共有19首唐詩,321首宋詩包含「臥聽」,這個數量是相當龐大的。同時也很明顯,「臥聽」雖然起源於唐代,但是興盛於宋代。當然這是符合文學發展規律的,「臥聽」是典型的寫實,這和唐詩所追求的寫意是稍有矛盾的。唐代國力強盛,相應的唐人明顯非常文化自信,所以唐詩裡充滿了上天入地的想像,比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都充滿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有天馬行空之勢。
而到了宋代,不論是宋詩還是宋詞,都廣泛受到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朱熹)的影響,開始說理,寫實的內容多了起來,「臥聽」的使用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宋代儒學集大成者,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朱熹
「臥聽」——聽風聽雨聽晨舂
大部分「臥聽」的主語,也就是「臥聽」者,都常常被省略掉,默認為是「我」,即詩詞的作者。「夜闌臥聽風吹雨」裡就非常明顯,是作者陸遊在「臥聽」,聽的是窗外的風雨之聲。也有一些詩是第三人稱視角講述別人的故事,是別人在「臥聽」。比如蘇轍的《連雨不出寄張恕》裡說「高閒只有張公子,臥聽蕭蕭打叶音」,這裡蘇轍非常可愛,他自己因為連天的大雨無法出門拜會朋友張恕,但是他不這樣說。他說「高閒只有張公子」,下雨了沒人打擾張公子了,張公子真悠閒啊。「臥聽蕭蕭打叶音」,蘇轍想像悠閒的張公子正在「臥聽」雨打樹葉的聲音呢!
正如前邊提到的兩首詩一樣,「臥聽」的主要對象是雨,雨是中國詩詞的經典意像,詩人常常「寓意於象」。雨是客觀的,但是詩人在雨上投射了主觀的情感,雨也產生了相應的情感共鳴。雨受到詩人的青睞可以理解,雨具有豐富的聲音和畫面狀態,非常符合人的情感變化。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這裡的雨就映襯著行人悲傷痛苦的心理;而到了溫庭筠的《更漏子》裡,「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雨又可以反映作者思念多年未歸丈夫的離愁別緒了。
「雨」是中國傳統詩詞的經典意像
詩詞中的雨除了能夠反映悲傷和失落之外,還可以反映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情緒。比如韋應物的《菩薩蠻》裡說「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儘管我們無法確定作者是否是在「臥聽」,但我們可以確定,此刻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愜意的,舒適的。
「臥聽」除了聽雨以外,還有更加豐富的內容,比如風雪、江河、讀書、更漏、昆蟲、絲竹等等各種聲音。比如宋代詩人的周紫芝《剪松毛小柵以詩落成》提到「臥聽松風滿山雨,去作水邊巖下僧」,這裡「臥聽」的就是風吹過山澗,刮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陸遊是非常愛「臥聽」的人,他還在《枕上作·謝事還家一老農》裡寫過「謝事還家一老農,悠然高臥聽晨舂」,「舂「讀作chong,是動詞,本意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裡搗,這裡引申為搗的聲音。
傳統生產方式「舂」傳承至今
清代的著名詩人鄭板橋還寫過一首《墨竹圖題詩》,「臥聽」風吹竹響,馬上想到老百姓的疾苦,表達了對底層百姓的深刻關懷,為後人所稱道:
墨竹圖題詩/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臥聽」——從時間到空間的美學畫卷
正如前文裡所提到的,唐宋詩人喜愛「臥聽」,並且「臥聽」的對象非常豐富,不過為何詩人一定要「臥聽」呢?詩人就不能坐著聽或者站著聽,要不趴著聽呢?
詩人對於「臥聽」的喜愛,還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方向說起。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西方文化追求表述的精準性、可重複性,而中國傳統文化更推崇一種直覺的、感官的、模糊的思維方式。傳統文化的這種思維方式投射到詩詞之上,就淡化了詩人的語言邏輯,使得詩詞擁有了更加跳躍的表達方式,同時這種跳躍也給詩中的多種意像留下了基礎,讓詩詞留下了更多的留白,給讀者更多的「弦外之音」。
中國畫是傳統文化寫意審美的集大成者
所以「臥聽」的目的並不是具體地表達「躺著聽」,而是要營造與詩人心境相符合的氛圍,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都儘量不違和。在時間上,「臥聽」常常發生在深夜,此時詩人在床上輾轉反側,肯定是「臥」著的,相信有過失眠經歷的朋友一定很容易理解,當你躺在床上難以入眠的時候,耳朵是最清醒的,白天裡壓根聽不到的聲音,此刻聲聲入耳,再小聲的蟲鳴,再輕微的腳步聲,都能穿越層層障礙,到達你的耳朵,把你吵的睡不著覺。宋代詩人張耒的《舟行五絕》就是典型的例子:
舟行五絕/張耒天寒野店斷人行,晚系孤舟浪未平。半夜西風驚客夢,臥聽寒雨到天明。
那如果「臥聽」發生在清晨呢?拿陸遊的《北窗》為例:「卻緣政拙文書少,臥聽簾櫳燕子聲」,這裡陸遊的心情是舒適的、放鬆的,沒有凡塵俗世的打擾,他可以悠閒的聽著窗前燕子的叫聲。這裡「臥聽」營造的就是自由輕鬆的氛圍,設想如果換成「坐聽」,馬上就有一種正襟危坐的緊迫感,和詩人此刻的心境相違和。在空間上,「臥聽」肯定發生在室內,而聽的聲音來自室外,「臥聽」將兩個空間相連接。室內是安靜的,為作者的萬千思緒提供了基礎,室外是動態的,呼應著作者內心的所思所想。
陸遊是最愛「臥聽」的詩人之一
結語
詩詞和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寫意」風格的集大成者,想要更好的「詩以言志」「文以載道」,能夠更好的表達作者內心的」臥聽」受到了青睞。而「臥聽」所傳達的豐富情感,契合的時間空間維度,也為我們洞見更加精彩的詩詞世界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