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惻隱之心,故憐愛,故積德,才謂仁民愛物

2020-12-20 傳播傳統文化自利利他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

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所以忠孝傳家遠,現在父子是朋友關係,倫理毀掉了。

倫理是性德--中國儒家、道家所講的。展開佛法仔細觀察,全是性德的流露;捨棄私心(私心是迷惑),性德才會往外流露。

這些大聖大賢一絲毫的私心都沒有,全是性德的流露。孔夫子的學說是自性的流露,我們如果自性心現前時,流露出來的就跟他是一樣的。

就像燈光一樣,他的燈光亮了,我的燈光也開了;光光交融,成為一體,是自性的流露。這才是真正的偉大,真正不可思議,是圓滿的性德。

開發性德必須要用「孝敬」來作工具,才能明心見性。佛法裡講開發性德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發菩提心」,儒家亦復如是。「誠意、正心」,就是佛所講的大菩提心。

凡事能夠存心真誠,不自欺、不欺人,以孝順心、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自己只是默默去做,真正積善累德,『此等處,最關陰德』。果報可以從歷史上來看,也可以從現前社會上觀察。

可見得這是事實,絕對不是虛妄。所以我們動一個念頭,做一樁事情,決定不要認為別人不知道。人或許不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曉得的。

了凡居士前面給我們講,改過要三種心--恥心、畏心、勇猛精進心。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你只要真正圓發此三心,的確一生足以成辦。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惻隱之心』就是仁民愛物之心。見到一切動物有苦難,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這就是『惻隱之心』。大家有沒有?相信每個人都有。

如果你們看一齣悲劇會流眼淚,這就是惻隱之心。電視、電影的悲劇,那還不是真正的人物在面前遭受苦難,你都有這個心;何況真正見到一切人、物遭遇到苦難,一定會伸援手去幫助他。

不但人有惻隱之心,動物也有,這確實是天性,就是本性的性德。動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不過它比人迷得更深,才變成了畜生。

十法界一切眾生同一個真如本性,所以佛在大乘法裡才說:「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惻隱之心就是憐愛之心、憐憫之心,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求仁』,就是求的這個;『積德』,也是積的這個。希望把仁民愛物之心培養擴大,能夠真正的愛一切人、愛一切物,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

相關焦點

  • 孟子的生態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儒家成語解釋:仁民愛物
    儒家成語解釋:仁民愛物孟子:《孟子.盡心上》仁民愛物:珍惜親人,愛惜民力,珍惜物力。熱愛民力,珍惜民力,才不會做出濫用濫權之事。而只有珍惜人民的人,才會真正愛物。愛惜物力,並不僅僅指的是節儉,而且還包括珍惜熱愛動物之命。朱子講,「蓋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無元無所不統。其運行焉,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意思是說,仁既飲食義禮智,還是四德之首、四德之端。
  • 故自造句和解釋_故自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故自(gù zì)。 故自有關的成語: 1、懸鼓待椎(xuán gǔ dài zhuī):《淵鑑類函·樂·鼓二》引明陳耀文《天中記》:「宋範仲淹一日攜子純仁訪民家。民舍有鼓為妖。坐未幾,鼓自風滾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慄。仲淹徐謂純仁曰:『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令純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 「愛人利物之謂仁」提供的文化鏡鑑
    【文化評析·中國文化與全球抗疫】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人利物之謂仁。』疫情無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會再來。如果說孔子的「仁」還過多強調於人與人之間關係層面的話,那孟子則把人與人之間的「仁」推加於萬物,並在「仁」思想中融合了「愛」的概念,提出「仁者愛人」「仁者無敵」等觀點,形成了愛親、愛民、愛萬物三個層次,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與之同時代的莊子則進一步凝練為「愛人利物之謂仁」,將「仁」作為社會發展的精神之柱、應世之跡和治世之具。
  • 劉夢溪論知恥:仁的要義在力行 無此四心即非人
    故孟子有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親、愛、寬、博固然存乎一心,但主要表現為踐行和行動。仁與不仁,只能從言論和行為上品察出來。故孔子一次論仁,說道:「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如果仁是心性所立之體,豈是想立就能立得起來者?孔子關於仁的大論述是「克己復禮為仁」。
  • 仁民愛物與天人合一
    學生說:我這孩子一直有個毛病,只要看見家裡摔壞了什麼東西,她就哭。老師問:摔了普通的碗她也那樣嗎?學生:都一樣。老師:那是不是她平時用的碗哪?學生:不是,就是普通的碗。只要聽到家裡摔了盤子碗啊什麼的,就哭。還有,舊的東西都不願意扔。老師:哦,她是跟那個物有了感情了,有了心靈上的聯繫。
  • 易經卦中乾卦為天,故稱呼父,坤卦為地,故稱呼母
    《說卦傳》:「乾天也,故稱呼父,坤地也,故稱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以乾卦代表父親、坤卦代表母親,乾坤父母交合而生其餘六卦。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徐復觀先生說:「《論語》一書,應該是一部『仁書』,即是應用仁的觀念去貫穿全部《論語》,才算是真正讀懂了《論語》。」[2]232本文通過對《論語》文本的解讀,試圖重建孔子的仁學體系。
  • 韓星丨董仲舒:天地人三才之道與仁學思想
    子產說:「夫禮,天之經,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強調禮的「天經地義」的本原意義,為民之遵循禮儀規範張目。《老子》第25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是以道含三才。《老子》第7章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王勃: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忠孝為九德之源,故造次必於是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忠孝為九德之源,故造次必於是;審名利為五常之賊,故顛沛而思遠。雖未之逮也,亦有其志焉。孔子曰:「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今者接君侯者三矣,承召延者再矣。抑亦可以言乎!夫文章之道,自古稱難。聖人以開物成務,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國家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
  • 《因明正理門論本》——由不共緣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故本頌言。現量除分別 餘所說因生此中現量除分別者。謂若有智於色等境遠離一切種類名言。假立無異諸門分別。由不共緣現現別轉。故名現量。故說頌言。有法非一相 根非一切行唯內證離言 是色根境界意地亦有離諸分別唯證行轉。又於貪等諸自證分。諸修定者離教分別皆是現量。又於此中無別量果。以即此體似義生故。似有用故假說為量。
  • 民本思想源流
    民本思想之重要性如此,「民本」一詞,卻非古人慣用的概念。梁啓超氏論先秦政治思想,專闢一章論「民本的思想」,並以「民本主義」為先秦(乃至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特質之一。 今人以 「民本 」一詞(或言民本思想、民本主義)概指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某種特徵或傳統,或由梁氏始。
  • 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德道經》之五十一
    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