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申請人自己寫推薦信被查說開去

2021-02-14 寄託天下

✈ 寄託君說

曾有外國教授說,中國留學生申請材料裡,最不看的就是推薦信。無牛推的情況下,有多少申請者的推薦信是自己寫的呢?

以下是寄託版友jagichik就哈佛神學院一同學自己提交推薦信被查出事件分享的看法,被大家讚譽"字字珠璣"。

去年的中國申請人裡就出現過這種情況,這不是第一次了,今年貌似還發生了兩次。

想就此事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自己就畢業於那家學校,通過和那位同學的私下聯繫,我了解到了這一情況,感到很同情也很無奈。

我想說的是:大家要知道,哈佛神學院一共才幾個中國人申請?這不是生物系、統計系。這種情況是十分明顯的,我也很擔心他們是否會對中國申請人、推薦人形成偏見。

首先,截至目前,我沒聽說另一家機構有調查推薦信提交情況的習慣。包括哈佛其他院系。

其次,哈佛神學院調查了,那可能是有前車之鑑,他們絕對重視此事。

最後,我的建議是:如果老師再提出這種要求,請大家記得去學校圖書館的電腦提交。

我了解的一些在國內、國外關於推薦信的故事,希望能夠更清晰地呈現一些關於此事的神話:

我2010年申請的時候,當時一位中東來的外教,在推薦信上讓我費了很大力氣。

她年紀大、能力差(執教能力請大家對比莫耶斯),我當時是湊不上人才找她幫忙。她自己寫了推薦信,這一點看得出她願意幫助他人。

但到了網申的時候,她一下子反悔了,理由是我申請十所學校太多,提交一次就要浪費她一個多小時云云。

最後我只得臨時換人,在參加交換項目的國外學校補上來一位老師。

我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放棄她,而直接找國外學校的老師?那樣不是更好嗎?因為我知道才認識一個月的人寫的推薦信不會有力度。

另一個故事。

當時我把外教的事情講給北大的另一位推薦人老師聽,他表示此事匪夷所思。他是個年富力強、極為聰明能幹的老師,長期在美國生活。

他告訴我,他在機場候機的當兒,就可以給我提交完畢。一般是我提交一個,他當時就弄完一個。

這說明什麼?

我們作為學生,可以體諒老師,這是人之常情——但沒必要誇大推薦信提交的難度,沒那麼難。費時間的是寫推薦信,不是填那幾個表。這基本取決於人的能力。

還是那次申請,有位國內老師因為家庭變故,只提交了四封推薦信,之後表示出於悲痛,實在無心管此事。於是我又在國外學校找了一個推薦人。

我想說的是,老師的責任感,並不是體現在答應幫忙的痛快上,而是體現在不能幫忙時的誠懇。我很感激這位老師,能夠在非常時刻,坦誠告訴我自己的難處。這比很多人答應之後其實什麼都不想做要強太多。

第二次申請,在哈佛神學院的時候。有位老師太老了,電腦不靈光。於是,他找了位助理,幫助我和其他幾個學生提交了推薦信——推薦信是他自己寫的。

這表明:老師自己實在不行,總還可以找別人幫忙嘛!國內的老師也有自己的研究生。風險嘛,無非就是讓別人看見自己的推薦信了而已,如何呢。

跟導師談起,跟他說,讓您提交六所,有些多了,實在抱歉,他忙表示——別這麼說,我拿工資,工作內容包括這項職責。

這恐怕是美國老師一般不在這件事上反反覆覆的原因,推薦信制度是他們自己文化和習慣的一部分,他們從讀書的時候到任教之後,經歷太多了。他們願意這麼做,因為覺得本該如此。就好像中國的老師,也從不會覺得去講課是什麼額外的事情一樣。所以,他們答應幫忙的時候,已經默認了需要花的所以時間——寫推薦信、提交推薦信、對方學校的反饋和進一步聯繫。

此外,關於推薦信的一些總體了解:

一、我覺得最好要找認識一年以上的老師寫,一學期也行,最後是寫過論文的課,讓人家能說出東西來;此外,如果申請的所有項目一共需要三封,建議大家最好問五個人,找出最合理的組合,同時也提防關鍵時刻掉鏈子的隊友們。

二、不一定是老師,可以是實習的上司;

三、在美國,也並非所有信都是老師寫的,也有要求學生先寫一份的情況,不過不多。

四、申請人應該放棄閱讀權(waive那一項)。在這邊貌似是潛規則的感覺,雖然給你這麼個權,但實際上學校擔心你不放棄代表你背地裡會給推薦人施加壓力什麼的。我聽到一位dean說,他提到此事的時候,周圍的美國學生都表現出天經地義的樣子。所以我們不要因此吃虧。具體有什麼影響,我不清楚。

五、推薦信制度並不是什麼公平公正公開的制度,本質是一種「走關係」。如果你的推薦人,對方錄取委員會認識,那你成績、學術上差一點,也有可能頂掉其他人。這就是一種走後門。我甚至遇到過!我有一位老師之前是芝加哥的,跟那個系裡的某位老師關係不和睦,後來跳過來。他誠懇地表示,讓他寫芝加哥這封有風險,可能起到副作用——我不清楚是否是這個原因,但芝加哥的確沒錄我。

六、既然是走關係,那麼我們中國申請人還是應該按照對方的路子走。基本上要做到:看起來不是自己寫的;看起來不是自己交的;看起來你沒讀過。「看起來」就夠了。

本質上說,中國的某些老師的確缺乏這方面的職業素養,情有可原,但不是藉口。不懂可以問、可以學,可以找第三者幫忙等等。需要諸位多跟老師們滲透某些觀念。

我個人覺得中國、外國的兩分法很多時候是沒意義的。美國的制度,很多時候也是歷史沿襲乃至積習難改造成的一種妥協的平衡。

我覺得大家還是要客觀去評價、適應,沒必要覺得美國在這些方面跟中國一定不同或比中國強。

申請這件事整體,跟高考、考研比(不說保研),在公平公正上是差很多的,這是制度決定的(當然,在教育選拔的過程裡,公平、公正本身到底有多大意義、在多大程度上是主要目標,這是另一碼事,需要其他的討論)。

譬如本科申請,存在大量的潛規則,包括族裔配額、校友子弟優先權等等。

所謂的「holistic evaluation」,即「整體考慮申請人資質」的方式,本身一種主觀的評價的藉口——也就是說你的成績、技能都不能完全算數,那什麼算數?一篇短短的PS?推薦信?還是你的父母及他們能給你學校的捐贈?抑或學校的政治正確形象(黑人、西班牙後裔、LGBTQ等)。

在常春藤學校裡很可能就藉此存在著對亞裔乃至白人學生不正當壓制,這在美國社會有很多討論。

所謂的「我們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學生而不僅僅是聰明學生」(以此將亞裔學生配額控制在15-20%;在無此制度很多優秀的公立大學裡,亞洲人的比例遠高於此,如加州),這和二三十年代為了壓制優秀的猶太申請人而提出的「我們不僅僅需要聰明學生而且也需要具有社會責任感、男子氣概的學生」如出一轍。

後者,隨著猶太人勢力的增強以及二次大戰後關於猶太人的大量政治正確的支持,這已經成為歷史。

申請這件事本身就是學校經營自己、培養校友勢力乃至各族群、階層角力與妥協的一個體現。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申請則帶有小圈子運營模式的大多數特點——熟人效應等。

學校一般聲稱,我們沒有標準——換句話說,假如你申請古典學,學過十年希臘語或三年希臘語,都不是決定因素;3.5的績點和3.8,也不一定有區別;720的GRE和550也不一定造成什麼差異;發過文章、有過會議論文宣讀,跟沒有類似經驗比,也沒必然差別;參加過希臘考古和沒參加過,也不一定造成什麼影響——這是我自己的經歷,也是我老師、我申請過的學校給我的答覆(當然我是另一個專業)——那麼,如果我們去除「美國」這兩個字,而假定這是在國內——大家會如何評論?會一致覺得這樣是科學合理的嗎?當然,是不是說這些客觀標準都沒意義——肯定不是。客觀數據要過線,這是公認的。

不過,我要強調的是,在客觀水平相差並不懸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幾乎就是人際關係——我老師們說的好:申請材料交上來,我第一眼看推薦信是誰寫的,第二眼讀PS,成績一下,別的論文什麼的掃一眼就完。

除此之外——你若能自己帶錢來(基金委或其他),過了基本線就能錄取——這是公立大學的習氣。

所謂關係,難道在中國語境下是一碼事,在美國語境下就是另一碼事?

我的看法是:走關係,無論在國內國外都是人之常情,都不是壞事。關鍵要看這麼做的原因和意義。我很能理解美國博士申請背後人際關係的分量。

小圈子裡講究的是信任感,特別是博士生和導師之間相處的融洽。假如對方的推薦人,是我幾十年的老友,那我肯定信任一些。

類似情況:我在上次申請走訪各個項目時,絕大多數老師表示:你來看我們,這對我們而言意義很大,感謝你花時間和精力這麼做。

這也表明,感情上的溝通很多時候有決定性意義,這帶給老師的是認識你這個人的機會,以及暗示他們你對他們項目的重視。

走後門,不等於「送禮」。只要沒涉及賄賂或其他違法行為,在很多人類關係裡,後門都是重要的且有益的。減少了摩擦和適應的成本。只不過,在申請這件事上,後門在美國被裝扮為「前門」了而已。

招聘也一樣。

哈佛就業辦公室的講座我去過幾次,清清楚楚記得主講人提到的數據:

美國每年70%左右的工作崗位,都沒有出現在任何招聘廣告上;出現了的,也以內部推薦為主——這說明什麼?七八成的美國工作,是靠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而非公開競爭消化的(不是國考這種事)。

當然,人家認為這就是制度(關係優先),與在國考這項制度上開一個縫,存在區別。


同樣,去年我們系招講師,三名候選人入圍最後試講,最後拿到教職的是——我導師的朋友,沒試講過,招的是公元前1000時期的專家,他是搞公元前2000的。

這是一件完全呵呵的事,放在國內,大家罵,放在這,美國同學們談起來也是眼裡閃爍著「你懂的」的光芒。不過這位老師水平很高,為人很好,學校和學生肯定沒上當,我自然也就心滿意足了。

我寫這篇文章的意思,絕不是在聲討推薦信制度缺乏公平,更不是在揭露其實美國和國內一樣「黑暗」,我恰恰是想表明——熟人效應在招聘、申請入學中的主要意義是值得認可的。我們沒必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關係」,因為人畢竟是社會中的動物。

而我們作為中國的申請人,第一應該破除對國外的種種神話式的認識(特別是還沒出國的朋友們),第二就應該儘量按照對方的遊戲規則去規劃自己的申請以及更長遠職業發展(其實和國內有很多相似之處),首要的一步就是了解對方的遊戲規則到底實際上更接近什麼情況,而不是活在理想化的想像中。

那麼關於推薦信,只要應該明白它的意義是:你的推薦人,讀信的人最好認識,且關係越鐵越好。

©詳細內容及討論請閱讀原文瀏覽寄託論壇原帖,以上文字內容版權歸寄託版友jagichik所有。未經原作者允許,謝絕其它平臺使用整體或任何部分的內容!

點以下綠色文字可瀏覽

♢ 給理工科Ph.D.申請者|教授角度談高效套磁

♢ 申請季季前專題之Recommendation Letter

♢ 關於陶瓷郵件的小規範|不看不知道咋死的

♢ 文書寫作二三談:PS/SOP/RL實例剖析

♢ 分享本人套磁信及常見回復 附Q&A


獲取更豐富的海外生活和DIY留學訊息,可以試試GRE、託福、HK、USA、楓葉國、獅城、offer、低GPA、轉CS、通宵、論文、文書、行李、租房、信用卡、專欄等關鍵詞。

寄託天下

專注十五載,最有情懷的留學生活交流平臺
考試 | 留學申請 | 海外生活 | 就業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驀然回首,你我同為寄託人

寄託天下微信:gternet  寄託人氣論壇:gter.net

相關焦點

  • 留學微講堂:手把手教你寫推薦信!
    何謂推薦信?通俗來講,推薦人以書信的形式,站在第三方角度,闡述申請人的能力素質,作為招生官評估申請人資質的一種參考依據。更簡單地說,推薦信就是推薦人為申請人進行「背書」。推薦信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學術推薦信」和「實習推薦信」兩種。
  • 寫好推薦信讓你申請事半功倍
    申請美國學校除了學習成績、相關考試分數,簡歷和自述信外,還要求有幾篇推薦信。國外一些大學考察一個學生的情況是以綜合能力來衡量的,和其他材料不同的是,大學成績等資料是反應申請者自己的能力,除了「個人陳述」這一申請人站在本人的角度介紹自己文件外,通過推薦信從認識申請人的第三者角度去評判了解申請人的特點是錄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 優弗:留美申請推薦信怎麼寫?
    PS,essay,CV這些作為自己可以搞定的東西,大家千萬不要忘了很重要的推薦信哦~這個可是個拼人品的東西。為什麼申請還需要推薦信呢?因為美國不像我們有比較完善的人事或者戶口制度,所以,在找工作,換工作或者升學的時候,你如果想要證明你自己,必須要有老師或者老闆的推薦信。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真實性。
  • 寫給需要自己寫推薦信的孩子們——如何寫推薦信(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 Intent)
    申請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推薦信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為自己的申請增添籌碼。不過國內高校的一些教授即使同意給推薦信,也不一定親自動筆,而是要申請人自己寫,寫好了再給他/她改。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推薦信該如何寫?我在申請過程中也遇到了這一問題,需要自己寫一篇推薦信,但發現這方面的指導很少,於是只好自己摸索,也花費了一些精力。這裡就談一談我做的功課吧。
  • 如何撰寫推薦信以及請人寫推薦信?
    一一Garrison Keillor 在科學界,即使是研究助理人員,也經常有本科生請他們寫推薦信。研究生、博士後或其他科技人員,也經常會要求科技同行為自己寫推薦信。寫推薦信通常要花費不少時間,但如果寫作為法得當,推薦人費時不多就能寫出很好的推薦信。同樣,在自己帶要推薦信的時候,如果方法得當,也可以又快又好地獲得他人對自己的推薦信。
  • 出國留學推薦信如何寫
    出國留學推薦信如何寫 育路出國留學網  2012-11-23 13:18   隨著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申請出國留學的學生都需要兩至三封推薦,很多同學在申請之前可能還不知道申請出國留學是要推薦信的,那麼推薦信怎麼寫?
  • 英國留學申請,推薦信應該怎麼寫?
    推薦信Reference letter,就是一封信,這封信是由你的老師、領導寫的,主要介紹你這個人的情況,對你進行一個中肯的或者讚揚的評價和推薦,在英國留學或者找工作,都會遇到需要提交推薦信的情況。有的學校要求一封推薦信,而有一些學校會強制兩封推薦信,具體參照學校的申請要求。
  • 淺談商科申請文書之推薦信如何寫
    推薦信的含義  據留學專家提醒:在申請研究生課程時,絕大部分學校都要求申請人提交2-3份推薦信,通常稱為Recommendation Letter或Reference(多見於英國)。錄取委員會除了注重申請人呈現出的主觀上的自己,還想借著推薦者的文字描述了解申請人客觀的背景狀況。
  • 出國留學怎麼寫好推薦信
    在申請期間,一份由大牛級別人物寫的推薦信可以在學生的申請過程中發揮很大的作用。推薦信裡面要凸顯的幾大塊內容:首先要告知推薦人與申請人之間的關係(比如師生關係,領導和下屬關係等),以及推薦信自己的身份(比如某大學物理系教授,比如某公司市場營銷部經理)。此外推薦人與申請者是如何認識的(比如教授的某堂課上與申請者相識,比如在面試過程中與申請者相識等)。
  • 醫學訪問學者 | 申請國外醫學院教授推薦信應該怎麼寫?
    就目前的申請情況來看,美國是國內群體最願意去的國家,主要是跟國家的經濟、科技水平有關。而且美國綜合類的院校眾多,很多教授也非常願意跟國內的有專業背景的申請人進行交流,希望通過他們了解中國相關專業的發展水平和狀況。
  • 如何寫好推薦信、個人陳述
    外國教授在決定你是否正是他們想要的人時,首先希望聽一聽你對於你自己作何評價。當你通過申請文書來介紹你自己時,你會發現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樣之大。 要寫出成功的申請文書僅僅有那些適用於任何類型寫作的基本寫作技巧(清晰、簡潔)是遠遠不夠的。一篇好的申請文書要求申請人能夠用一種與其他申請人完全不同方式,巧妙地展現自己的獨特個性和經驗。這是一件要求比較高,而且非常勞累的工作。
  • 留學美國——由誰寫推薦信好?
    在一次會議上,一位長期從事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美國教授告訴我,有相當多的中國申請者對推薦人的選擇有一個極大的誤會。他們往往認為推薦人的職位、官位或是公眾認可度越高對申請人就越有利。因此,美國高校招生官的面前經常看到的是來自中國某高校的校長、院長、系主任、年級負責人、政府官員或是甚至某明星人物給申請人寫的推薦信。而這些人中有不少是學生家長通過關係找來幫忙的。
  • 文書寫作丨自己寫還是導師寫?推薦信到底怎麼把自己「推薦」好?
    甚至可以這麼說,推薦信制度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一種文化。在美國,當某個教授答應作為你推薦人的時候,他就會把寫推薦信當作自己的責任,基本上都是親力親為。一般來說推薦信的結構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就是總分總,大家也不要去想什麼新奇的結構了,可能ps你還能發揮一下,推薦信的功能性非常明確,內容講清楚即可。首段:主要介紹申請人和推薦人的關係,並表達推薦人很高興給申請人做推薦。
  • MBA提前面試為什麼要寫推薦信?如何寫好?
    很多情況下,考生難以全面公正客觀地評價自己。多個來自於不同領域的推薦人,對同一個考生的評價組合在一起,則能更加真實地將考生的信息呈現在商學院面前。因此我們在選擇推薦人時,如果有提交多封推薦信的可能,則這些推薦信最好來自能觀察到你不同側面特點的推薦人。要注意儘量避免請同一類型的人士給你寫推薦信,比如說三位都是大學教授,或者說都是公司的領導。
  • 吸引美本夢校招生官:推薦信怎麼寫?
    在淺層面上來看,歐美教育體系中如此重視重視推薦信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推薦信能夠直接提供申請人申請所需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能夠更好地幫助校方了解一位申請人,進而作出相應的判斷。申請者在之前的學習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其學習能力、理想規劃等究竟是怎樣的?
  • 亞裔申請人個人評分低 哈佛大學:推薦信不夠強有力
    亞裔申請人個人評分低 哈佛大學:推薦信不夠強有力 將哈佛告上法庭的「學生為公平錄取」(SFFA)指稱,哈佛的招生程序蓄意歧視亞裔申請人,雖然哈佛自己的數據顯示,亞裔申請人作為一個族群,在學習成績及課外活動方面的分數比白人申請人高,但在個人評分方面卻較低。訴訟迫使哈佛解釋個人評分的種族差距問題。但哈佛堅稱,他們在個人評分時並沒有考慮種族。  費茲西蒙斯自1986年以來一直擔任哈佛的招生辦主任。
  • 推薦信很重要,該如何選擇寫推薦人?
    如何選擇寫推薦信的老師?該找什麼時期的老師寫推薦信?這是一個經常困擾同學們的問題。小木筏(xiaomufa.org)一直建議同學,主幹專業課的老師或者是論文指導老師通常是個好選擇,因為他們能看到你在專業上課程的表現。
  • EMBA申請人推薦信怎麼寫?
    推薦信的目的是讓將申請的學校能夠從第三方角度了解被推薦人的能力、特質和未來發展的潛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申請材料。根據申請院校的不同,各個院校的推薦信都有著自己的規定格式,申請人先要看清報名表中要求,或者在所報考院校的網站進行下載。
  • 申請材料 不僅教你怎麼寫推薦信,還教你怎麼跟教授搞好關係
    要知道,學生在遞交申請材料的時候,會遞交在校成績單,所以在推薦信中大篇幅的寫到學生的在校成績是沒有價值的。 相反,第二封推薦信卻給考官提供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信中有解釋因為學生B花很多時間自己去做研究,而導致沒能在課堂上拿到高分。
  • 出國留學專業名詞解釋——推薦信
    編者按:推薦信是一個人為推薦另一個人去接受某個職位或參與某項工作而寫的信件,是一種應用寫作文體。特定含義下指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到其他(一般是國外)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時,請老師所寫的推薦信。一般說來美國的研究生院要求提供3封推薦信,信件作者應該熟悉學生,並且有一定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