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後張黎剛所持股份被稀釋為14.5% 供圖/CFP
導讀:昨晚,北京時間晚9點30分,愛康國賓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以每股16.5美元的價格開盤,愛康國賓因此成為「中國健康體檢第一股」。愛康國賓IPO發行價為14美元,此次IPO融資1.53億美元左右,估值約為9億美元。如果愛康國賓上市股價表現良好,對於後續上市的中國公司是重大利好。
現場
中國健康體檢第一股美國上市
昨晚9點半,美國納斯達克為「中國健康體檢第一股」敲響開市鍾——愛康國賓作為中國的「中國健康體檢第一股」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備受關注。
今年3月4日愛康國賓首次提交招股書,股票代碼為KANG。愛康國賓的主要競爭對手慈銘體檢申請A股IPO已於今年1月份被否。因此尤其在中概股普跌的情況下,該公司上市會成為市場對成長型股票信心的一次檢驗。美國第三方研究報告指出,愛康國賓的機構認購情況較好,估值情況略好於預期,總估值達到9億美元。
招股書顯示,愛康國賓本次募集的資金70%用於自建和戰略收購自營醫療中心,15%用於收購牙科診所,5%用於投入自由信息管理平臺,10%用於公司的運營資本和一般企業用途。
追訪
愛康國賓八成淨收入來自企業客戶
財報顯示,愛康國賓2012財年收入為1.34億美元,較2011財年的9371萬美元增長43%。2012財年淨利潤為1211萬美元,較2011財年的970.2萬美元增長24.8%。2012財年共向190萬客戶提供健康服務。其中,中國最大的100家公司中,有71家是愛康國賓的客戶。企業用戶在愛康國賓的人均消費為63美元,個人客戶的人均消費為114美元。截至2013年愛康國賓在健康體檢領域的市場佔有率為12.3%。
據介紹,該公司在全國共有45個自營醫療中心,其中自建20個,戰略性收購25個。新成立的自營醫療中心一般都能在1-2年後開始盈利。在2012財年以及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9個月中,愛康國賓淨營收分別有83%和79.2%來自於企業客戶,其餘淨營收則來自於個人客戶。
目前國內民營體檢業主要公司有愛康國賓、慈銘體檢和美年大健康,慈銘體檢已經在2012年遞交A股IPO申請,但由於近年業績增長緩慢、盈利能力越來越差等飽受市場質疑,慈銘體檢IPO已經在今年1月擱淺。美年大健康則準備在2015年上市。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民營體檢市場總體空間有限,民營體檢機構客戶以企業團體為主,商業模式存有風險。
周折
上市計劃曾一度擱淺
愛康國賓的董事長兼CEO張黎剛表示,2007年愛康網和上海國賓合併,當時就有上市計劃。在其合併後發展的第四年,愛康國賓於2010年剛剛實現整體盈利,擬赴納斯達克上市,結果遭遇美國股災,撤回了申請。如果再次擇機上市,希望估值達到10億美元左右。
2013年愛康國賓獲得上市前最後一筆投資時,估值約為20億元人民幣,市盈率接近20倍。根據愛康國賓的上市文件,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9個月內,愛康國賓的淨營收達到了1.728億美元,毛利為9002.7萬美元,調整後的淨利為2726.3萬美元。按此計算,愛康國賓此次上市的市盈率達到了33倍。文/本報記者 吳琳琳
財經人物
張黎剛:曾是搜狐元老級人物
愛康國賓的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在業界也是「神人」。1998年他放棄哈佛醫學博士學位轉而追隨張朝陽,在張朝陽即將向董事會提出任命張黎剛為首個副總裁的時候,張黎剛卻選擇了離開。離開搜狐,張黎剛和3位合伙人一起創辦了旅遊網站藝龍。但當藝龍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前兩年,張黎剛又辭去CEO的職位。
2006年,張黎剛創辦了愛康網,這是一家通過網絡為消費者配置醫療資源的網站。公司在網際網路基因的影響下,目前已經成為一家年營收超過8億元的健康體檢集團。目前,張黎剛為愛康國賓第一大單一股東,其在上市前擁有17.3%的股份,上市後所持股份被稀釋為14.5%。
那麼,網際網路曾經的元老級人物是如何顛覆醫藥健康的?張黎剛認為,醫療大數據的核心,就是圍繞客戶的健康數據來提供一系列滿足他需求的醫療健康服務,愛康國賓在朝這個方向走。「比如一家APP公司,去跟公立醫院談,基本沒戲;但來跟我們談,很有可能提供這個接口。也只有像我們這樣的民營醫療機構,才會懂得如何在保護客戶隱私的情況下,做好大數據挖掘。」他說。文/本報記者 吳琳琳
相關新聞
馬雲投10億元「網上賣藥」
4月7日晚,阿里巴巴入主中信21世紀的股權收購方案最終以96.46%高票通過。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全國只有中信21世紀拿到了第一塊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的試點牌照,這意味著,阿里將率先由此介入網際網路醫藥銷售這塊廣闊市場,此外,阿里還通過控股中信21世紀間接掌握了中國僅有的藥品監管碼體系。4月7日股東大會上,中信21世紀獨立非執行董事許浩明表示,與阿里巴巴合作的細節日後會公布。他承認將與阿里合作拓展醫藥網站。
網際網路平臺作為藥品第三方銷售渠道一直是各路大鱷競爭追逐的領域。此前,阿里跟京東分別利用旗下「天貓醫藥館」和「京東醫藥城」兩大平臺分庭抗禮,但受制於藥監局管制,兩家均未拿到獨立銷售牌照,只能通過引入藥房模式間接實現收入。 文/本報記者 吳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