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2020-12-11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期盼。但想當然的教育往往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方面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忍不住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跟自己家孩子的缺點去比較。孩子在無窮無盡的抱怨和批評中會逐漸失去自信和尊嚴,長此以往會產生一種「我什麼都不行」「我什麼都不如別人」的想法,甚至形成自卑、膽小、不主動等性格缺陷。今天我們就和一位有著30餘年經驗的教育工作者,一起來探討一下育兒路上的幾大常見難題。

  當孩子把哭當「武器」

  很多家長習慣性地認為,哭不是好事。家長們也最怕孩子哭。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哭只是一個中性的詞彙,沒有好壞之分。在孩子小的時候,當他們感到疼痛、飢餓、害怕、委屈等強烈情緒的時候,他們只有這一種表達方式和情緒的宣洩口,那就是哭。當父母害怕孩子哭,就會想方設法地讓孩子停止哭。從而導致孩子把哭泣當作一種要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漸漸地成為他們對付家長的一種手段。當孩子想要得到某樣東西而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大哭起來,而家長看到這種情景也往往會滿足小孩的需求。然而,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慣性思維,才寵壞了孩子。

  舉個例子,默默剛滿4歲,一直是個很乖巧的小女孩。最近一段時間,默默突然變得特別容易哭,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比如想買一條漂亮裙子、爸爸不讓她把動畫片看完,或者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她都會大哭大鬧,並且越演越烈。為什麼孩子會突然變得愛哭了呢?事情還得從一個星期天說起。默默跟媽媽一起逛街時,看到了一個玩具,媽媽首先是不同意買的,可默默當街大哭起來,引來許多過路人駐足觀望。媽媽因為不好意思,匆匆買了玩具就帶孩子離開了。從這以後,默默嘗到了哭泣的甜頭。她發現,只要自己一哭,大人們就招架不住,進而就會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

  那麼,這種情況該怎麼解決呢?記者就當下幾個育兒的熱點問題,諮詢了從教30餘年的劉傑園長。劉傑退休於長春市小博士雙語幼兒園,退休後,一直熱衷於研究教育心理學。她說:「在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不含敵意的堅決』。當我們用不含敵意的方式去拒絕孩子,承認孩子永遠都有哭的權力,給他們哭鬧的空間,不因哭鬧去攻擊孩子,讓他們的情緒充分表達出來,而我們的決定又是堅決的。讓孩子知道,眼淚並不能解決問題,眼淚改變不了什麼。或者跟孩子明確指出,哭泣是沒有作用的,讓孩子主動放棄『哭泣』這一『武器』。幾次之後,當孩子發現哭泣的確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不再用眼淚解決問題。孩子在沒受到不良影響的同時,家長也堅持了自己的原則。這就是最健康的溝通方式。」

  「任性的邏輯」怎麼破

  任性這個詞,我們耳熟能詳,那麼什麼是任性呢?它的定義是:執著於滿足自己的願望和不合理要求。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任性是正常的,我們不要把這種特質當成洪水猛獸。不過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成長任務之一,就是跳脫出自我,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說心裡既有自己也有別人。

  我們怎麼避免孩子任性呢?第一,對孩子的要求做全面準確的思考。第二,讓孩子形成清晰的邊界。第三,認真對待孩子的訴求。當孩子提出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應注意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怎樣做才是對的,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採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方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劉傑提醒家長們:「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舉個例子,比如當孩子任性不吃早飯、挑食。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嘗到餓的滋味以後就會按時吃飯了。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錯誤直接導致的後果是什麼。而不是一定用不許看動畫片,不許玩玩具等跟錯誤本身無關的事情作懲罰。」

  總的來說,孩子的任性行為一旦出現,也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疏導。切不可時而抓緊教育,時而放鬆教導,憑大人的情緒決定教育態度。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切勿姑息,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鬆。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視分寸、有彈性的事情。答應和拒絕之間,更多的是協商和談判。在這個區域,引導孩子表達自己和談判。

  父母「功課」過多的誤區

  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才兩歲就已經認識很多字,熟背幾首詩,自己家孩子還只會玩玩具。很多家長心中就開始焦慮,腦補出無數條起跑線,自己家孩子條條被落下的悽慘場景。於是家裡的牆上貼上了許多看圖識字掛圖,開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識字、算數、背詩詞。在教育的過程中,好父母的定義在焦慮的作用下不斷地被帶節奏。

  劉傑根據自己的從教經歷,對過早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她認為:「孩子識字並不是越早越好。首先,過早識字不符合孩子的思維水平,因為學齡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偏好直觀、形象、可感知的事物,尤其是3歲之前,識字太枯燥、太抽象,容易造成較大的負擔。其次,過早識字後,孩子反而被文字」束縛「,在閱讀圖文並茂的信息時更多地是讀字,而不是積極觀察圖畫細節、發揮想像,這種讓孩子過早進入符號階段,開始時收效甚快,但到後期就會出現想像等方面的問題。再次,當孩子上學後,過早識字的孩子會覺得課堂的內容很無趣,學習興趣不濃,且容易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在走訪中不難發現,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類似「早識字」的「超前學習」誤區很多。其實,起跑線應該指不同能力和品質培養的最佳期,即關鍵期。比如:0-3歲是孩子口頭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應重點關注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幼兒階段要鼓勵孩子參與各項活動。小學階段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初中階段要幫助孩子調整情緒順利度過青春期,高中階段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並在選擇中實現自我教育。在關鍵期內,人的某種行為、技能和能力等發展最快,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實施相應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這個年齡段,再進行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過早培養,不僅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其他重要能力的發展,其中最讓一些家長後悔的是導致孩子走向厭學。

  研究發現,當目標由自己設定而非他人強加時,孩子會更願意付出努力,動力更強。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從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變成他人期望的樣子,他們往往畏懼改變,遇到挫折時容易逃避問題、喪失目標和信心。

  做父母易,做好父母難。請發現孩子的優點,然後給孩子正向的反饋,點亮孩子內心美好的感覺。這樣的話,就能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動力,而不是阻力。孩子的成長需要自我探索,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多給孩子創造嘗試的機會,讓孩子自由、健康成長,走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文章來源:吉林日報)

(責任編輯:DF118)

相關焦點

  • 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當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已成為每個家長迫切關注的問題,但大多數家長往往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他們僅憑個人的直覺和某些傳統經驗來施教,這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誤區,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換一個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一、走出寵愛過度的家庭教育誤區。
  • 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正確陪伴孩子成長
    導語:《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如何,關係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如果在孩子年少時,父母不能給予其適當的教育,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孩子在長大後極容易誤入歧途,危害社會。
  • 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這幾點,就要注意了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說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想必沒有父母不認同。但每個父母的生活方式、成長經歷不盡相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方法。然而,不管客觀條件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些誤區,一旦踏入,將對孩子成長造成的長遠影響。下面福寶就梳理了一些家庭教育中的誤區,快來看看你們中招沒?
  • 家庭教育怎樣走出焦慮?
    家庭教育怎樣走出焦慮?參與互動   家庭教育怎樣走出焦慮  今天
  • 讀懂孩子: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您知道嗎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教授教您避開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科學養育孩子。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類似「早識字」的「超前學習」誤區很多,那麼這真的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這也是家庭教育的誤區之一:重智商輕情商。情商是我們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延遲滿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學家提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源於智商的高低,80%則取決於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種個人潛在能力的話,那麼情商則是開啟這些潛能的鑰匙。
  • 家庭教育尤為重要 陷入誤區危害大
    所謂的家庭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者長輩對子女進行的教育,也包括父母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對孩子的人生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它又有哪些的誤區呢?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來說是悄然無聲的,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緣於家庭教育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終身的。
  • 淺談如何引導初中生走出焦慮的心理誤區
    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個別家長缺乏教育常識,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對子女或要求過高,或放任自流,或簡單粗暴。三是居住條件或生活條件較差,經濟情況拮据,都會使學生產生焦慮心理。   學生焦慮的外部原因與學校的管理與教育方法也有著直接的關係。其中較為突出的有:粗暴的教育方式,陳舊的教學方法及難以達到的高難度要求都會讓學生產生焦慮心理。
  • 家庭教育論壇丨第003期:幼小銜接中的家庭教育誤區
    容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在楊柳春校長的指導下,開展了系列家庭教育論壇,不斷挖掘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原生性作用。工作室的成員們以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家庭教育案例為切入點,結合工作實際,探討問題產生的根源,並試圖尋求科學可行的解決辦法,以便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不斷優化教育內容和方法,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為孩子們提供健康、快樂、科學的發展空間。
  • 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家長們每天要花很多時間陪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包括檢查作業和默寫等。80%以上的家長都為孩子選擇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即便如此,家長還是有操不完的心,因為孩子的成績還是像溫度計的水銀柱一樣,上上下下起伏不定,這讓家長煩惱不已。在和大量的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之中,目前家庭教育所普遍存在的五大誤區,這些誤區導致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產生了一些問題。
  • 家庭教育的誤區與人性的折射
    關於家庭教育,此前幾篇文章略作闡述,本文續之。旨在澄清傳統家教模式下家長胡亂打孩子問題的性質和本質,對問題背後更深層的人性問題分解剖析,意在提請家長們警醒關注。頭條作者「杲杲湖山」:發表企業管理及涉及哲學、心理學類的文章。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家庭教育,於今確是問題多多,但如今生存環境不盡人意,指望大多數家長與時俱進學會教育孩子,殊為不易。
  • 【社會熱點】單親家庭教育誤區及其影響
    本文從六個方面分析了當前單親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以及在此教育誤區之下產生的心態,較為全面地分析了當前單親家庭教育的幾種主要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不斷的進步,我國的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單親家庭在社會上已經是異軍突起。單親學生教育已成了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單親家庭已達到 1500萬個以上。
  • 走出胰島素治療的三大誤區
    糖尿病患者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先了解清楚胰島素的治療,走出誤區,不抵抗,也不盲目使用。誤區一:胰島素會上癮嗎?不會。這個問題的產生源於大家對胰島素認識的誤區,胰島素是人體胰腺自身分泌的一種蛋白質,用以維持人體正常的血糖水平,也是體內唯一一種可以直接降低血糖而沒有副作用的物質。實際上,每個人都離不開胰島素,沒有胰島素機體就不能完成新陳代謝,生命就無法繼續。
  • 家庭教育陷入學校化、知識化誤區 如何走出焦慮怪圈?
    「有的家長積極加入各種群,希望找到『一招鮮』,找到『金科玉律』,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有關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話題被頻頻提及,這種焦慮背後暴露的是什麼,以及如何消除這種焦慮,成為與會專家學者探討的主要議題。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提起家庭教育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焦慮」。
  • 「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是家庭教育中一大誤區
    作為一名初一孩子的家長,我們發現孩子長大了,負面情緒也跟著多起來,做家長的都希望孩子能夠好起來,但經常也因為這個問題,我和孩子爸爸觀點不一致,我覺得可能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那麼,哪些教育誤區會引發孩子負面情緒?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負面情緒」、處理「負面情緒」?
  • 父母缺乏科學系統家教知識 兒童家庭教育有誤區
    父母缺乏科學系統家教知識 兒童家庭教育有誤區
  • 說說家庭教育中的那些誤區
    現在來說說常見的家庭教育中的誤區吧。不良的家庭關係。父母的對抗,家庭暴力,婚姻危機,婆媳不和……會造成孩子性格不良,易產生憤怒情緒退縮行為缺乏安全感產生自卑心。不良的家庭文化。父母天天追電視劇,玩電腦遊戲,酗酒賭博,虛榮攀比等都是對孩子的精神汙染。不良的語言。「大笨蛋」,「我說你不行就不行」,「你真是蠢死了」。
  • 趕緊走出這些「誤區」,別再遭罪了
    趕緊走出這些「誤區」,別再遭罪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式「坐月子」害了多少人?趕緊走出這些「誤區」,別再遭罪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俗話說:「十月懷孕,一次生育。」
  •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成功家庭教育案例 分頁標題#e#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
  • 走出英語學習的誤區
    走出英語學習的誤區1.我發現很多學生對於高中英語學習存在嚴重的誤區!
  • 中國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一、以分數論「英雄」  重考試分數輕學習能力許多家教最明顯誤區之一,是把分數當成智力發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當成孩子學習能力強弱的尺度。分數與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數隻反映智力水平一部分。分數與學習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數不發展能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