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期盼。但想當然的教育往往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方面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忍不住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跟自己家孩子的缺點去比較。孩子在無窮無盡的抱怨和批評中會逐漸失去自信和尊嚴,長此以往會產生一種「我什麼都不行」「我什麼都不如別人」的想法,甚至形成自卑、膽小、不主動等性格缺陷。今天我們就和一位有著30餘年經驗的教育工作者,一起來探討一下育兒路上的幾大常見難題。
當孩子把哭當「武器」
很多家長習慣性地認為,哭不是好事。家長們也最怕孩子哭。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哭只是一個中性的詞彙,沒有好壞之分。在孩子小的時候,當他們感到疼痛、飢餓、害怕、委屈等強烈情緒的時候,他們只有這一種表達方式和情緒的宣洩口,那就是哭。當父母害怕孩子哭,就會想方設法地讓孩子停止哭。從而導致孩子把哭泣當作一種要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漸漸地成為他們對付家長的一種手段。當孩子想要得到某樣東西而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大哭起來,而家長看到這種情景也往往會滿足小孩的需求。然而,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慣性思維,才寵壞了孩子。
舉個例子,默默剛滿4歲,一直是個很乖巧的小女孩。最近一段時間,默默突然變得特別容易哭,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比如想買一條漂亮裙子、爸爸不讓她把動畫片看完,或者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她都會大哭大鬧,並且越演越烈。為什麼孩子會突然變得愛哭了呢?事情還得從一個星期天說起。默默跟媽媽一起逛街時,看到了一個玩具,媽媽首先是不同意買的,可默默當街大哭起來,引來許多過路人駐足觀望。媽媽因為不好意思,匆匆買了玩具就帶孩子離開了。從這以後,默默嘗到了哭泣的甜頭。她發現,只要自己一哭,大人們就招架不住,進而就會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掌握了「眼淚」這個對付父母的好「武器」。
那麼,這種情況該怎麼解決呢?記者就當下幾個育兒的熱點問題,諮詢了從教30餘年的劉傑園長。劉傑退休於長春市小博士雙語幼兒園,退休後,一直熱衷於研究教育心理學。她說:「在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不含敵意的堅決』。當我們用不含敵意的方式去拒絕孩子,承認孩子永遠都有哭的權力,給他們哭鬧的空間,不因哭鬧去攻擊孩子,讓他們的情緒充分表達出來,而我們的決定又是堅決的。讓孩子知道,眼淚並不能解決問題,眼淚改變不了什麼。或者跟孩子明確指出,哭泣是沒有作用的,讓孩子主動放棄『哭泣』這一『武器』。幾次之後,當孩子發現哭泣的確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不再用眼淚解決問題。孩子在沒受到不良影響的同時,家長也堅持了自己的原則。這就是最健康的溝通方式。」
「任性的邏輯」怎麼破
任性這個詞,我們耳熟能詳,那麼什麼是任性呢?它的定義是:執著於滿足自己的願望和不合理要求。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任性是正常的,我們不要把這種特質當成洪水猛獸。不過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成長任務之一,就是跳脫出自我,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說心裡既有自己也有別人。
我們怎麼避免孩子任性呢?第一,對孩子的要求做全面準確的思考。第二,讓孩子形成清晰的邊界。第三,認真對待孩子的訴求。當孩子提出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應注意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怎樣做才是對的,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採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方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劉傑提醒家長們:「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舉個例子,比如當孩子任性不吃早飯、挑食。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嘗到餓的滋味以後就會按時吃飯了。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錯誤直接導致的後果是什麼。而不是一定用不許看動畫片,不許玩玩具等跟錯誤本身無關的事情作懲罰。」
總的來說,孩子的任性行為一旦出現,也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疏導。切不可時而抓緊教育,時而放鬆教導,憑大人的情緒決定教育態度。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切勿姑息,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鬆。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視分寸、有彈性的事情。答應和拒絕之間,更多的是協商和談判。在這個區域,引導孩子表達自己和談判。
父母「功課」過多的誤區
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才兩歲就已經認識很多字,熟背幾首詩,自己家孩子還只會玩玩具。很多家長心中就開始焦慮,腦補出無數條起跑線,自己家孩子條條被落下的悽慘場景。於是家裡的牆上貼上了許多看圖識字掛圖,開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識字、算數、背詩詞。在教育的過程中,好父母的定義在焦慮的作用下不斷地被帶節奏。
劉傑根據自己的從教經歷,對過早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她認為:「孩子識字並不是越早越好。首先,過早識字不符合孩子的思維水平,因為學齡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偏好直觀、形象、可感知的事物,尤其是3歲之前,識字太枯燥、太抽象,容易造成較大的負擔。其次,過早識字後,孩子反而被文字」束縛「,在閱讀圖文並茂的信息時更多地是讀字,而不是積極觀察圖畫細節、發揮想像,這種讓孩子過早進入符號階段,開始時收效甚快,但到後期就會出現想像等方面的問題。再次,當孩子上學後,過早識字的孩子會覺得課堂的內容很無趣,學習興趣不濃,且容易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在走訪中不難發現,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類似「早識字」的「超前學習」誤區很多。其實,起跑線應該指不同能力和品質培養的最佳期,即關鍵期。比如:0-3歲是孩子口頭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應重點關注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幼兒階段要鼓勵孩子參與各項活動。小學階段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初中階段要幫助孩子調整情緒順利度過青春期,高中階段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並在選擇中實現自我教育。在關鍵期內,人的某種行為、技能和能力等發展最快,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實施相應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這個年齡段,再進行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過早培養,不僅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其他重要能力的發展,其中最讓一些家長後悔的是導致孩子走向厭學。
研究發現,當目標由自己設定而非他人強加時,孩子會更願意付出努力,動力更強。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從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變成他人期望的樣子,他們往往畏懼改變,遇到挫折時容易逃避問題、喪失目標和信心。
做父母易,做好父母難。請發現孩子的優點,然後給孩子正向的反饋,點亮孩子內心美好的感覺。這樣的話,就能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動力,而不是阻力。孩子的成長需要自我探索,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多給孩子創造嘗試的機會,讓孩子自由、健康成長,走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文章來源:吉林日報)
(責任編輯:DF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