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國英雄:興登堡與魯登道夫

2020-12-20 燁朵Y

1914年8月25日下午,第8集團軍軍部所在地馬林堡迎來了兩位重要都人物司令官興登堡與參謀長魯登道夫。最為德國一戰前就很有名氣都將領,興登堡將軍本在1911年退役,但是一戰的爆發使得這位頗有名聲都將軍重新得到德軍都啟用。隨著一戰的爆發,已經退伍三年都興登堡重新回到總參謀部要求任命他統率第五軍(他過去所屬的第三步兵近衛團就在這個軍裡),但當時第五軍軍長一職已由皇太子擔任,因此未能立即決定他的任命。

興登堡(左)與魯登道夫(右)

德國一戰時的戰略規劃就是我們熟知都鼎鼎大名的施裡芬計劃,即在東線俄軍未完成動員前,集中力量快速打敗西線的法國,然後在與俄軍進行東線決戰,然而在德軍正在與法軍決戰之時,東線俄軍卻率先發動進攻,俄國方面為了緩解西線法國的壓力,雅科夫·格裡戈裡耶維奇·日林斯基將軍統率的兩個集團軍率先向德軍發動進攻,但由於俄軍尚未完成動員裝備很差,士氣不高,彼此配合很差,行進的速度很慢,與此同時在東普魯士統率第8集團軍的普裡特維茨將軍的任務是保衛德國東部地區,等待西線戰勝法國後主力部隊前來增援。由於東線戰時吃緊,德軍因為俄軍都步步緊逼選擇撤退。於是總參謀長小毛奇決定從西線抽調兵力,並撤換了第八集團軍普裡特維茨和他的參謀長瓦德西。他們都接替者就是重回德軍的興登堡將軍與列日一戰中具有突出表現都魯登道夫。

在這之前,第8集團軍的參謀馬克斯·霍夫曼中校就已擬訂好圍殲俄軍薩姆索諾夫集團軍的計劃細節,只等新的司令官批准,興登堡沒有做絲毫改動就同意了這一作戰計劃,這就是後來被記錄為經典戰例的「坦能堡戰役」(在這裡也心疼一下原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普裡特維茨和他的參謀長瓦德西)。

坦能堡之戰兩周後,德軍又在東線取得了馬祖裡湖戰役的勝利,俄軍被逐出東普魯士並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然而德軍在西線並不順利,由於德軍在馬恩河之戰中敗北,小毛奇被免職。為了抵消它的影響,報紙在小毛奇被免職的1914年9月14日晚上都以整版的篇幅宣傳「坦能堡的勝利者」。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一夜之間成為赫赫有名的「英明統帥」。全國掀起了「興登堡熱」,柏林率先修建了興登堡紀念埤,許多街道廣場以興登堡命名,許多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的稱號,市場上出現了種種以興登堡命名的商品。

1914年12月6日,德軍在興登堡都指揮下,佔領了羅茲城,但沒有足夠的力量殲滅俄軍,俄軍撤到布族蠟河和勞卡河以東。此時都興登堡已經被提升為陸軍元帥,指揮整個東線都德軍,但由於整個戰事都焦灼,德國施裡芬計劃已經徹底破產,在小毛奇被免職後,接替其出任總參謀長法金漢將軍更專注於西線戰事,東線德軍並不能得到增員,特別是在俄軍憑藉勃魯西洛夫攻勢徹底打敗奧匈軍隊後,東線德軍只能自己對抗俄軍,好在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俄軍最終退出戰爭,東線德軍得以調往西線與英法美軍隊決戰,同時興登堡被任命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擔任軍需總監。由於興登堡的聲譽過人,他的任命暫時恢復了德軍的士氣。

興登堡視察西線後,第一次感到從軍事觀點看來這一戰線的危險,所以,向凡爾登的進攻停止了,1917年3月,德軍的戰線稍稍向東撤退,從阿蠟斯通過聖康斯坦到安納河畔的谷地重建防線,這一戰線的正式名稱叫「西格弗裡特防線」,但在歷史上統稱興登堡防線。協約國由尼維爾組織的進攻未能奏效,在1917年的剩餘時間內,德軍一直沒有受到嚴重挫折。1918年,在興登堡的支持下,魯登道夫先後發動了索姆河攻勢(3月)、利斯河攻勢(4月)、埃納河攻勢(5月)、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勢(6月)、香檳-馬恩河攻勢(7月)。這些攻勢往往都獲得了初期的成功,但是由於後勁不足最後都遭到遏制。當年7月,協約國軍開始反攻,在馬恩河和亞眠之戰中大敗德軍,9月28日,協約國突破「興登堡防線」,德國最高統帥部終於不得不要求進行停戰談判。魯登道夫哀嘆,「部隊精神萎靡,被俘人數之高,說明我方戰線已極單薄,後備減少了,部隊都過度疲乏。這場戰爭已不能勝利了。並要求立即進行停戰,興登堡轉而主張採取防禦戰爭。此時,德國國內的革命運動已經洶湧澎湃地發展起來。1918年11月3日,基爾海軍爆發起義。1918年11月9日,柏林爆發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裡德裡希·艾伯特被推舉為總理。同年一戰結束,興登堡都軍事生涯畫上了句號,同時也開始了新的政治生涯。

相關焦點

  • 波蘭攝政王國:一戰時德國在波蘭扶持的傀儡政權
    畢蘇斯基一戰前畢蘇斯基就認為同盟國與協約國的戰爭必然爆發,波蘭要想獨立,就要先聯合德奧擊敗俄軍,然後聯絡英法,擊敗德奧。1916年德國在西線受到英法的沉重壓力,再加上畢蘇斯基等波蘭將領以辭職為威脅,要求同盟國保證波蘭獨立。德國決定在波蘭扶持一個親德的傀儡政權,加強波蘭與德國的聯繫,扶持奧地利大公卡爾·史蒂芬或其子卡爾·阿爾布雷希特為波蘭國王,徵召波蘭人入伍,緩解德軍在西線的壓力。
  • 興登堡讓希特勒懼怕?興登堡對德國說是偉人,對世界來說是名人!
    毫不誇張的講,興登堡可是德國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人,曾參與過幾十次大大小小的戰鬥;其中,興登堡曾參與過兩場對德國統一最重要,也是最必不可少的戰爭,那就是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並且,興登堡在這兩場戰役中表現的十分出色,在1866年(那會兒興登堡好像才19歲),他曾率領著一個排參加了普奧戰爭;在德國取得勝利後,興登堡還曾率領著他的那隻隊伍從柏林凱旋門通過。
  • 1918年的魯登道夫攻勢,德國在發動進攻前都有哪些優勢和準備?
    在1918年初,德國人就已經醞釀起了新的一場攻勢,這場攻勢由德國陸軍副總參謀長,埃裡希·馮·魯登道夫上將策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一口氣把協約國打敗,至少也要把英國人趕出戰場。為此,德軍在1917年儲備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為的就是1918年這一仗。和俄國的停戰讓他們在東線的部隊可以回調至西線,在實際兵力上已經佔據了優勢地位。
  • 凡爾登戰役——一戰絞肉機
    1914年一戰爆發後,在東普魯士,德國把俄國摁在地上狠狠的摩擦,而在加利西亞俄國一套組合拳打的奧匈找不到了北,德國這邊剛完事就趕緊跑過來給兄弟找場子,兩家聯手你一拳我一腿,這一架打下來,俄國被揍的幾乎生活不能自理,波蘭也給弄丟了,只能跑回老家紮緊籬笆舔舐傷口。
  • 一戰以後的德國魏瑪共和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魏瑪共和國是俗稱,正式名稱是德國社會民主共和國。魏瑪共和國從來不是官方國名。魏瑪共和國從1918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僅僅存在了15年。魏瑪共和國的成立首先就是倉促出現,先天本身就不足。又加上戰敗賠款,可以說,一出生魏瑪共和國就隨時面臨著死亡,期間政治、經濟上瀕臨破敗邊緣。由於一戰戰敗。幾乎不能擁有軍事力量。大量軍事設施廢棄,職業軍官失業。
  • 一戰戰敗的德國,何以迅速發動二戰?
    而這場大戰的肇始者,竟是一戰的輸家德國。和約嚴格限制了德國的陸軍數量與海軍規格,嚴令禁止部分武器的生產。除此種種,德國還被迫接受了「戰爭罪責條款」,這意味著它成為了一戰罪惡的主要責任方。罪犯的身份使排斥顯得更加順理成章,很好地起到了孤立德國的效果。
  • 德國納粹黨攫取政權真的是「民主政治的結果」嗎?
    一戰失敗後,德國陷入長期動蕩之中,經政治家們竭盡全力的努力,德國經濟逐漸復甦,開始向正常國家過渡,但1929年猝然而至的世界經濟危機,導致脆弱的共和國再度陷入危機之中,納粹運動遂成燎原之勢。現在我們就對納粹奪取政權的過程進行一番考察。
  • 容克貴族組成的德國軍官團,如何讓德國走向萬丈深淵?
    熟悉二戰史的朋友經常會在戰史中看到'軍官團'這個詞,這代指的就是德國軍官團,也可以說是德國國防軍的靈魂所在。然而,如果仔細翻閱歷史的話,我們不難看出軍官團不僅僅是德國軍隊過去的靈魂所在,也對德國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只是這些影響未必是好的,很多時候反而是非常負面的影響,幾乎是讓德國走向萬丈深淵。
  • 興登堡號空難,對飛艇信心的致命一擊
    ▲1937年為興登堡號空難中喪生的28名德國人舉行的葬禮,有上萬人到現場參加 影1937年5月11日,在興登堡號空難中喪生的28名德國人的葬禮在紐約的漢堡-美國航運公司碼頭舉行,上萬人參加了儀式,現場納粹德國和美國的旗幟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奇異的畫面。
  • 德國閃擊波蘭時的後手,在西線安裝「巨炮」、狂拉鐵絲網
    對於英國人積極備戰的情報,德國人也並非完全不知,為了防止德國主力突進波蘭造成的德國本土防禦空虛,被英國人抓住,然後插了德國的「屁股」,德國人重新強化了著名的興登堡防線。興登堡防線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西線指揮官興登堡在1917年正式修建完成,在一戰期間曾經給英法聯軍造成了近百萬士兵的傷亡,是德法邊境線上歸於德國人的「銅牆鐵壁」。至於德國人選擇了怎樣的強化措施?從目前保留的邊境地圖上看,德國人首先是在「盾」上做文章。
  • 二戰前夜:德國興辦地下軍校,曼施坦因到蘇聯學藝
    1916年2月,威廉二世希望通過一場與法國的決戰來扭轉局勢,調集主力軍隊發動了凡爾登戰役,這場被成為「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役,曼施坦因上尉也參加了,法國人用大量的新兵犧牲抵擋住了德軍;隨後曼施坦因又參加了一戰中第二慘烈的索姆河戰役。德國軍隊以更高的軍事能力壓著英法聯軍打,可惜在戰爭尾聲時,英軍的戰壕裡衝出幾十個鋼鐵怪物改變了戰場,這就是坦克。
  • 圖紙艦興登堡號科普:設計時最大的重巡洋艦,卻難以抗衡其他國家
    藉助該計劃,即使受制於華盛頓海軍條約,1930年代設計的德國巡洋艦也很有可能會出現極具趣味的改良演化。德國工程師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是進一步現代化「袖珍戰列艦」,也就是後來產生的D和E計劃,進而誕生了P級。
  • 德國人發動二戰,是因為一戰的時候輸得有點憋屈?
    德國人之所以挑起二戰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其中之一就是覺得一戰的時候輸得有點太憋屈,心裡非常不服氣,而且戰後對於德國的懲罰有些太嚴厲了,德國人從上到下都憋了一股氣。 一戰表面上是世界大戰,但其實只不過是這些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以及爭奪霸權的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
  • 《1917》再現一戰,這些電影帶你走近人類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時期,英軍在與德軍長期的僵局後,計劃進攻興登堡防線消滅對手,最後關頭才發覺這是德軍的陷阱。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冒險進入敵區要求停止襲擊德軍,不僅僅是為了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他們其中一人的哥哥也在前線。圖片來源:高品圖像《光榮之路》(1957),9.0分。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柯克·道格拉斯等主演。
  • 德國代表為什麼是總理默克爾?德國的最高領導人不是總統嗎?
    在德國政壇,德國總統和德國總理權力分配差異很大,現任德國總理是默克爾,自從2005年擔任總理以來,已經連續當了15年的德國總理,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執政時間最長的女總理。總統和總理可以簡單定義為,總統是國家元首,總理是國家首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