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25日下午,第8集團軍軍部所在地馬林堡迎來了兩位重要都人物司令官興登堡與參謀長魯登道夫。最為德國一戰前就很有名氣都將領,興登堡將軍本在1911年退役,但是一戰的爆發使得這位頗有名聲都將軍重新得到德軍都啟用。隨著一戰的爆發,已經退伍三年都興登堡重新回到總參謀部要求任命他統率第五軍(他過去所屬的第三步兵近衛團就在這個軍裡),但當時第五軍軍長一職已由皇太子擔任,因此未能立即決定他的任命。
德國一戰時的戰略規劃就是我們熟知都鼎鼎大名的施裡芬計劃,即在東線俄軍未完成動員前,集中力量快速打敗西線的法國,然後在與俄軍進行東線決戰,然而在德軍正在與法軍決戰之時,東線俄軍卻率先發動進攻,俄國方面為了緩解西線法國的壓力,雅科夫·格裡戈裡耶維奇·日林斯基將軍統率的兩個集團軍率先向德軍發動進攻,但由於俄軍尚未完成動員裝備很差,士氣不高,彼此配合很差,行進的速度很慢,與此同時在東普魯士統率第8集團軍的普裡特維茨將軍的任務是保衛德國東部地區,等待西線戰勝法國後主力部隊前來增援。由於東線戰時吃緊,德軍因為俄軍都步步緊逼選擇撤退。於是總參謀長小毛奇決定從西線抽調兵力,並撤換了第八集團軍普裡特維茨和他的參謀長瓦德西。他們都接替者就是重回德軍的興登堡將軍與列日一戰中具有突出表現都魯登道夫。
在這之前,第8集團軍的參謀馬克斯·霍夫曼中校就已擬訂好圍殲俄軍薩姆索諾夫集團軍的計劃細節,只等新的司令官批准,興登堡沒有做絲毫改動就同意了這一作戰計劃,這就是後來被記錄為經典戰例的「坦能堡戰役」(在這裡也心疼一下原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普裡特維茨和他的參謀長瓦德西)。
坦能堡之戰兩周後,德軍又在東線取得了馬祖裡湖戰役的勝利,俄軍被逐出東普魯士並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然而德軍在西線並不順利,由於德軍在馬恩河之戰中敗北,小毛奇被免職。為了抵消它的影響,報紙在小毛奇被免職的1914年9月14日晚上都以整版的篇幅宣傳「坦能堡的勝利者」。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一夜之間成為赫赫有名的「英明統帥」。全國掀起了「興登堡熱」,柏林率先修建了興登堡紀念埤,許多街道廣場以興登堡命名,許多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的稱號,市場上出現了種種以興登堡命名的商品。
1914年12月6日,德軍在興登堡都指揮下,佔領了羅茲城,但沒有足夠的力量殲滅俄軍,俄軍撤到布族蠟河和勞卡河以東。此時都興登堡已經被提升為陸軍元帥,指揮整個東線都德軍,但由於整個戰事都焦灼,德國施裡芬計劃已經徹底破產,在小毛奇被免職後,接替其出任總參謀長法金漢將軍更專注於西線戰事,東線德軍並不能得到增員,特別是在俄軍憑藉勃魯西洛夫攻勢徹底打敗奧匈軍隊後,東線德軍只能自己對抗俄軍,好在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俄軍最終退出戰爭,東線德軍得以調往西線與英法美軍隊決戰,同時興登堡被任命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擔任軍需總監。由於興登堡的聲譽過人,他的任命暫時恢復了德軍的士氣。
興登堡視察西線後,第一次感到從軍事觀點看來這一戰線的危險,所以,向凡爾登的進攻停止了,1917年3月,德軍的戰線稍稍向東撤退,從阿蠟斯通過聖康斯坦到安納河畔的谷地重建防線,這一戰線的正式名稱叫「西格弗裡特防線」,但在歷史上統稱興登堡防線。協約國由尼維爾組織的進攻未能奏效,在1917年的剩餘時間內,德軍一直沒有受到嚴重挫折。1918年,在興登堡的支持下,魯登道夫先後發動了索姆河攻勢(3月)、利斯河攻勢(4月)、埃納河攻勢(5月)、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勢(6月)、香檳-馬恩河攻勢(7月)。這些攻勢往往都獲得了初期的成功,但是由於後勁不足最後都遭到遏制。當年7月,協約國軍開始反攻,在馬恩河和亞眠之戰中大敗德軍,9月28日,協約國突破「興登堡防線」,德國最高統帥部終於不得不要求進行停戰談判。魯登道夫哀嘆,「部隊精神萎靡,被俘人數之高,說明我方戰線已極單薄,後備減少了,部隊都過度疲乏。這場戰爭已不能勝利了。並要求立即進行停戰,興登堡轉而主張採取防禦戰爭。此時,德國國內的革命運動已經洶湧澎湃地發展起來。1918年11月3日,基爾海軍爆發起義。1918年11月9日,柏林爆發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裡德裡希·艾伯特被推舉為總理。同年一戰結束,興登堡都軍事生涯畫上了句號,同時也開始了新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