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引起熱烈的反響,這樣一部抗戰影片真實地還原了淞滬會戰中國民黨軍隊以謝晉元為首的五二四團八百勇士們堅決抵抗日寇的滿腔熱血和抗戰到底的決心,或許影片的場面不夠恢弘,但是絕對震懾人心。回想中華民族十四年的抗戰歲月,不知我多少熱血兒女為保家衛國抵禦日寇而灑血戰場,《八佰》只是那段壯烈的抗戰歲月中我中華民族熱血軍人的縮影。
據相關史料記載,始於1937年8月13日的淞滬會戰,國民黨軍隊集結七十萬大軍與日寇二十萬軍隊展開了兩個多月的激烈對抗,在戰局慘烈的情況下,蔣介石為保守實力下令國軍於十月底撤離上海,同時命令孫元良的八十八師留守單獨抵抗。蔣介石一方面是為了保存實力,另一方面寄希望於即將開始的布魯塞爾會談中歐美諸國能從中斡旋,給日本施加壓力從而將雙方拖回談判桌上,然而這一切註定是一廂情願。而孫元良在接到命令後卻說服了顧祝同,提議只留守一個五二四團加強營即可,謝晉元主動請纓擔起了留守的重任,五二四團對外號稱八百人,實則只有414人,而駐守之地便是四行倉庫。
影片《八佰》開篇中的斷壁殘垣令我想起《鋼琴家》,一座座在戰火中無情毀滅的城市和橫屍遍野,一片荒蕪……這一切無不意味著兇殘的侵略者對他國家園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無情摧毀。《八佰》中五二四團的勇士們又何嘗不是滿腔熱血只為驅逐倭寇保我家園,在與日寇的一次次英勇交鋒中表明誓死不退和抗戰到底的決心。「捨生取義,兒所願也」只有八個字的一封家書卻道出了中國軍人血性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在《八佰》的熒幕中,我們或許看到怯戰者、懦弱者、甚至逃兵,如老算盤和老葫蘆,但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如謝晉元、上官志標、朱勝忠、羊拐、齊家銘、端午等等這些英勇不屈的五二四團將士們。
影片中最讓我銘記的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陳樹生,看到他抱著炸藥包義無反顧終身一躍的瞬間,我真是淚如雨下,還有後面一個接一個的陳樹生們以生命之軀慷慨赴死,與意圖進攻的日寇同歸於盡,在生命的最後綻放出最璀璨最絢爛的花朵。有如此兒郎,日寇安敢犯我中華。這些英勇無畏的五二四將士們又豈能被歲月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應當被更多的人所銘記,《八佰》正是還原了這一段歷史,讓沒有經歷過戰火的生活在幸福中的所有人銘記,在那段抗戰的歲月裡先輩們付出了無數的鮮血和生命。
看完影片後,有人認為影片最後五二四團向租界的撤離,給影片製造了一個不完美的結局,其實《八佰》只是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不是編撰一個完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