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明制漢服觀明代「衣冠大成」,你體驗過嗎?

2020-12-09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

2002年左右,不少漢服愛好者開始致力讓大眾了解漢族傳統服飾,因為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唐裝是漢族服裝,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2003年11月22日,民間人士王樂天把漢民族的傳統服裝穿上了街頭。再次引起各界人士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漢民族服飾的關注,於是11月22日便被定為漢服出行日,這天漢服愛好者會身著喜歡的漢服走上街頭。

雖然昨日到今晨下了一整晚的雨,但是漢服愛好者的熱情不減。早上10點,在山東省博物館,30多位漢服愛好者身穿明制漢服前往「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看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展覽精選有代表性的明代服飾文物,輔以古代書畫、青銅器、玉器、金銀器、瓷器等共80餘件珍貴文物。

來看展的除了濟南高校漢服聯盟的學生,還有不少外地朋友,趁著周末前來打卡。

博物館很多講解員也選擇加班為漢服愛好者們從明代官員服飾、嘉禮服飾和日常起居服飾,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服飾多樣化發展等角度講述明代服飾的風採與魅力。

圖片:劉玉樂

來源:新時報

相關焦點

  • 明制漢服的穿法,女裝明制漢服不完全穿搭指南
    明朝時期的服飾體系被稱為明制漢服,明制漢服是當代漢服復興運動中重要的漢服形制之一。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明朝服飾制度。其中朝服(官服)、賜服、男性服飾、女性服飾,作為最重要的四類服飾。
  • 那麼明制圓領袍有哪些特點呢?
    在漢服火速發展的現如今,大家對於漢服的認識,自然是變得越來越多啦!但是呢,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往往是只會選擇那樣幾種的漢服類型,還有一些的漢服類別呢,大家可能就嘗試的比較少了。 比如漢服中的圓領袍這一類別,大家接觸的可能就不是很多。
  • 漢服源於韓服?真相是「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國」
    說漢服模仿韓服?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真相就是,包括「朝服」在內的「衣冠文物」「悉同中國」!表現在服飾文化上,明代賜服對朝鮮君臣效法明制、改造自身衣冠有相當大的影響,相比周邊民族和國家,冠服禮儀受中國影響以朝鮮為最深。第一、是對李朝服飾制度的影響。與明朝一樣,李朝也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以衣冠制度別上下君臣、明等級禮儀。如上文所述,明朝在賜予李朝君臣服飾之時,就十分注重君臣等級有別。
  • 作為秋冬季的必備漢服,這些明制長襖的袖型你確定不來認識一下嗎?!
    相信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都接觸過明制長襖吧!不得不說,明制長襖穿起來,確實是顯高又顯瘦,相信大家都特別喜歡這樣的一類漢服吧!雖說在明制漢服裡面,也是有漢服短襖的,但若是在秋冬穿著的話,自然還是選擇長襖好一些啦! 那麼,大家在穿著明制長襖的時候,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長襖袖型呢?
  • 漢服的「野望」
    鍾菡  最近讀葛兆光老師的《想像異域》,發現一件頗能古今類比的事情:朝鮮在明亡後衣冠仍遵循明制
  • 明朝衣冠制度全面繼承了宋朝?漢家衣冠到底是什麼意思?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這場"漢服運動",從統治階級內部這一點就早已出現了問題。官員的官服上是沿用了元代的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們對於明代文官的服飾曾經有沒有過好奇呢?其實明代的制度規定,擁有不同級別的官員,他們在官服(常服)上的補子基本上是不一樣的。
  • 明制漢服單品介紹——馬面裙的前生今世!
    您好,從今天起,小編將向所有漢服和傳統文化愛好者介紹每個朝代的漢服單品的知識,今天帶來的是明制漢服裡,非常流行的款式——馬面裙的前世今生。馬面裙盛行的時代是明代、清代、民國,而我們現在漢服商家設計的馬面裙是新式馬面裙。明朝的馬面裙較為簡潔,馬面褶大且疏,為活褶,轉動起來很好看,宛若月華,所以又叫做「月華裙」。明朝的馬面裙有不加任何裝飾的素色馬面裙,有裝飾底襴的,有裝飾底襴加膝襴的裙子,就是那種有兩道裙襴的裙子。
  • 明制漢服搭配的「狄髻」,與其說一種髮髻,不如說是一種發冠
    近幾年漢服文化比較流行,尤其是到了明朝,明制漢服款式簡潔大方,但是面料考究做工精緻,紋飾也盡極華麗。在各種漢服愛好者們交流聚會的場合,比較考究的明制漢服的穿戴者,一直被漢服愛好者們戲稱為「移動的礦山」,體現的正是明制漢服奢華莊重的特點。
  • 明制漢服長衫春夏
    我帶著長衫來了~另外,插句題外話,漢服,一直有山正之分,關於這個,我只能說,雖然我不支持穿山,但我不會去噴你,這是你的自由,還請大家支持原創,其實有很多原創都比山便宜,不到二百的原創,滿地都是,去買二百多的山,不值。而且,很多的山的布料、繡花、成本都與正不一樣,還會有色差,宣傳圖可能是原創店家的,實物與宣傳圖嚴重不符。
  •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面對質疑,他犀利回應!
    有韓國專家一邊說,韓服與漢服,尤其是明制漢服「容易混淆」;另一邊又解釋說,「長久以來,中國和韓國的服飾相互影響並共同發展,雖然我們以前很多官服來自中國,但我們的服飾也有在中國流行過」,讓大家不必過於糾結。「衣冠文物,悉同中國」許凱曬出的造型自拍,之所以會引發誤會,是源於他佩戴的大帽。
  • 漢服正確的基礎穿搭是什麼?讓「詩畫漢服節」告訴你!
    ▲詩畫漢服節現場返圖不過漢服節日這麼多,你真的了解漢服嗎,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如何搭配漢服的話不用擔心,我們可以學習詩畫漢服節現場同袍們的穿法,根據此,分分鐘學會漢服的基礎穿搭。★漢服搭配小技巧:道袍可以單獨穿著,也可以和外搭搭配在一起,比較常見的道袍外搭有披風,明制披風和普通的大袖衫相比款式要更加端莊。大多數明制披風都是比較厚實的冬款,其實夏天也可以穿披風哦,輕薄的披風穿起來要更加飄逸,能夠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
  • 許凱劇服掀起中韓網友罵戰 明代大帽了解一下
    明朝的大帽 作者:擷芳主人  明四家之一唐伯虎的歷史畫像  一段時間以來,常有民眾誤以為大帽只在韓國古裝劇中出現;又有民眾會認為,區分明制大帽和朝鮮大帽,主要看是圓頂還是平頂。  韓劇《懲毖錄》中戴氊帽的朝鮮宣祖  事實上,在明制漢服中,圓頂和平頂的大帽在不同的時期裡都有出現過。
  • 35款主題漢服成都走秀,展現明代女子的一生
    明媚的踏青少女襖裙、CP感滿分的情侶漢服、莊重典雅的護衛飛魚曳撒……10月20日,一場國風秀在成都新都區錦門上演,35款不同主題的精緻華麗漢服呈現了明代女子的一生。1956年,新都蛾蛾墳的發現揭開了四川明代女性生活的一角。
  • 寶髻松松挽就:從金瓶梅中的髮髻,來聊一下明代的「衣冠文化」
    髮髻點亮了中國女性的容顏我們來看看,《金瓶梅》中對「髮髻」的描繪:第一回:(潘金蓮)過十二三,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品竹彈絲,女工針指,知書識字,梳一個纏髻兒,著一件扣身衫子。第四回:西門慶便向頭上拔下一根金頭簪來,插在婦人(潘金蓮)雲髻上,婦人除下來袖了,恐怕到大看見生疑。第二十一回:那西門慶把月娘一手拖進房來。
  • 秋天該選什麼形制的漢服?選這4套「明制」準沒錯,優雅又華麗
    但是現在已經慢慢的進入到了秋天,也是時候將衣櫥裡的漢服換成更加穩重大氣的明制漢服了。明制就是為秋冬而生的一種形制,尤其是那種大放量的明制漢服,穿在身上更是能夠將人襯託得十分貴氣。秋天該選什麼形制的漢服?選這4套「明制」準沒錯,優雅又華麗!
  • 漢服:「披著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寬袍大袖,層層疊疊,衣掩裙深……不怎麼吃身材的明制,是漢服的「常青藤」。最大眾的流行,莫過於一條明制襖裙。就像明代小說裡,新秋時分,金風薦爽時的女子衣裙:「月娘上穿柳綠杭絹對衿襖兒,淺藍水綢裙子,金紅鳳頭高底鞋兒,」線條柔美,有如書法。
  • 韓國人把漢服罵上熱搜:這些明明是韓服,中國人抄襲了韓國
    「他們連父母給的五官都可以隨意挪動,張冠李戴不已經很平常了嗎?懶得跟這群數典忘祖的棒子計較,事實勝於雄辯!」緊接著,韓國人在推特上開啟了一個名為「韓服挑戰」的活動,大量畫師加入推出韓服插圖,意圖指明是我們中國的漢服剽竊了他們的韓服。漢服起源於韓服?這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 漢服的起源——時間線上的漢服發展史
    近期,總能見到一些身著漢服的年輕人,或是出沒在大街小巷,或是出沒在微博抖音,那麼關於漢服的知識,你又了解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來進入歷史長河來深入了解漢服吧。
  • 有人說「漢服」來自「韓服」?你過來!
    不少網友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這到底是『漢服』還是『韓服』?」明代《三才圖會》中的大帽以大帽為例,這類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在明代萬曆年間成書的《三才圖會》中依舊有體現。董進告訴記者,雖然明初也有官員戴大帽,但後來主要成為監生、舉人等標誌身份的裝束;此外,大帽因其使用功能也用於騎馬、出行。而明代帽頂配飾的使用範圍,較之元代越來越小;下方的帽珠則在明英宗時被完全取消。
  • 明制漢服,時尚與傳統融合穿出日常化
    貌似漢服有個定律,就是入了漢服的坑遲早都會掉進明制坑,那明制漢服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呢。明朝的漢服從常服到禮服自成體系,而且風格多變,從常服到禮服,明制可端莊貴氣可溫婉秀麗,也可活潑俏皮,可傳統可時尚,有多種風格可以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