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看鑑君 看鑑
最近,漢服韓服之爭鬧得沸沸揚揚,事情起因是這樣的:
11月1日,博主old先在推特上發了一組古風漫畫,發布後,卻引來部分韓國人的聲討,稱「old先抄襲韓國服飾」。之後的評論更是說「漢服源於韓服」。
Old先發文稱所有素材來自漢服,然後正面回應「韓服源於漢服」。
這件事尚未平息,一款國產遊戲「閃耀暖暖」在韓國推出,其中一款名為「槿言重華」的套裝衣服,使用了一些韓國元素,卻標示為漢服,成為了韓國網友的攻擊點,引起我國玩家的強烈不滿。
11月4日,許凱在新劇《尚食》中,發布了自己的服裝造型,又被韓國網友指出抄襲,被於正剛硬回懟:「這是妥妥的漢服!」
「他們連父母給的五官都可以隨意挪動,張冠李戴不已經很平常了嗎?懶得跟這群數典忘祖的棒子計較,事實勝於雄辯!」
緊接著,韓國人在推特上開啟了一個名為「韓服挑戰」的活動,大量畫師加入推出韓服插圖,意圖指明是我們中國的漢服剽竊了他們的韓服。
漢服起源於韓服?這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真相是韓國的民族服裝,包括「朝服」,都源於中國明代服飾,「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01
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韓服,也就是朝鮮服,是朝鮮半島居民的民族服裝。歷史上的許多時期,朝鮮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尤其是明代,當時的李氏朝鮮一直奉大明為宗主國。
很多文化政治制度都悉同於大明,尤其是服飾制度,由於明朝對李氏朝鮮多次「賜服」,因此,當時的朝服帶有強烈的明制漢服的風格。
比如引發爭議的《尚食》中許凱的造型——大帽,是明朝男子重要的首服之一,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使用。
根據《明實錄》記載:大帽常作為賞賜,贈送給周邊部落和藩屬國。
朝鮮人崔溥曾說:「蓋我朝鮮地雖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朝鮮文人徐居正亦曾作詩云:「明皇若問三韓事,衣冠文物上國同。」這裡的「上國」指的自然就是中國。
朝鮮大帽就是從明制大帽演變而來的。因為大帽常在韓國古裝劇中出現,以致於很多人以為大帽就是韓國服飾,又有人認為明制大帽是圓頂,朝鮮大帽是平頂。
事實上,在明制漢服中,圓頂和平頂大帽都在不同時期出現過。
朝鮮君臣一直將「上國」賜服視為榮耀、身份、地位的象徵。
左圖為朝鮮、右圖為明朝官員服飾
朝鮮國王及世子冕服、王妃翟衣的沿用及改革,就是以明朝所賜章服為基礎。早期李朝國王與文武官員的公服、常服皆與大明相近,甚至可以說其款式完全相同。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明太祖坐像》,明太祖身穿皇帝常服:烏紗折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
李朝國王李成桂的常服除了服裝色彩不同,冠服款式及圖案可謂完全相同,甚至連神態氣質也極其相似。
李成桂
明初,官員常服一般為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腰帶根據官品不同,品級不同,質地也不同。
後來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
而李氏朝鮮初期的官服也和明制官服一樣,後來,又效法明制,也在官服加了文武補子。
實際上,大明對李氏朝鮮的賜服已經超越了形式上的恩寵禮遇,而與文化認同緊密相連。
朝鮮君臣認定凡事務遵華制,上行下效,推而廣之,逐漸使中國明朝服飾文化在朝鮮生根、成長,融入朝鮮服飾文明之中,成為其民族服飾特色的組成部分。
02
藩屬之國,大明與李氏朝鮮的深厚淵源
其實,韓、朝兩國的朝鮮民族,有史以來就和中華民族有著血脈相親的關係。
商末,「武王伐紂」商朝滅亡,紂王的叔父箕子,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認可和封賞,史稱為「箕子朝鮮」。
西漢初年,燕人衛滿率兵進入朝鮮,推翻箕子朝鮮自立,稱為「衛氏朝鮮」。漢武帝時,漢朝起兵遠徵朝鮮半島,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漢四郡。
一直以來,朝鮮或為中國藩屬,或直接列為中國行政管轄範圍,即使相對獨立時期,如三國、高麗、新羅等時期,也與中國關係密切。
到了明朝洪武時期,朝鮮親明大將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李氏朝鮮。
李成桂曾將所擬國號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理由是:「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朱元璋
在莊重場合,朝鮮會以「有明朝鮮國」作為國號全稱。朝鮮人李承修在《帝王韻紀》中介紹朝鮮說:「中方千裡是朝鮮,江山形勝名敷天。耕田鑿井禮義家,華人題作小中華。」
李氏朝鮮歷經27代,共519年。李氏朝鮮與中國明清兩代相始終,在近6個世紀裡,尤其是明代,一直恪勤事大之禮,與中國保持密切的關係。
明太祖曾言:「九州之外,則每世一朝,所貢方物,表誠敬而已。惟高麗頗知禮樂,故令三年一貢。」
史書記載李氏朝鮮向明朝進貢「歲輒四五至焉」。據統計,終明一代,李氏朝鮮向明朝共朝貢近160次之多。
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明朝傾其所有的援助更是讓李氏朝鮮感激涕零。
這些都說明了李氏朝鮮和明朝非同一般的關係。
到了清代,李氏朝鮮視清王朝少數民族為「夷」,認為「華夏」的中國已經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夷狄」的世界。因此,李朝表面上臣服於清朝,但背地裡不忘明朝舊恩。
正是基於這種尊周攘夷的文化心理,使得李氏朝鮮長期尊崇依附於大明,以接受明朝的賜服為榮耀,心甘情願地接受大明正統的華夏服飾文化,其冠服制度、服飾禮儀幾近大明。
03
韓服是改良版的漢服
明朝滅亡以後,李氏朝鮮不得不歸附清朝,清政府並沒有強行要求朝鮮和漢人一樣,必須剃髮易服。因此,朝鮮後期的衣冠仍保留明制式樣。
但因為沒有了正宗的明朝服飾作準繩,朝鮮官方服飾走上了自行演變的道路,同時因為逐漸受清朝服飾影響,服飾不再像明時那般大氣,官帽帽翅位置、大小有所變化、官袍長度變短、袖子變窄、腰帶位置越來越高、補子則較以前小了。
雖然看上去還保留漢服的樣式,但少了雍容華貴的大氣,變得拘謹而小氣了。
李朝初期貴族女子的服飾和當時漢族女子的襦裙制是相同的,襦為短上衣、款式為左領右衽,白絹護領,蝴蝶袖,左右開裙。
不同的是漢人在襦上用白絹袖緣,狹袖口,而李朝女子仍內穿著本民族的白色裡衣,因此袖口較寬、袖管較短,中後期開始慢慢改制,改成了蝴蝶袖式樣,被稱為唐衣,一直到今天傳統女性韓服仍用蝴蝶袖式樣。
李朝中期,唐衣是貴族女子的小禮服,用綢緞製作,胸前繡有鳳凰團花圖案,下擺弧形,前短後長,一般用顏色來區別身份,大妃著黃色,王妃著紅色,公主及貴族女子著草綠色。
至19世紀末期,西方入侵,朝鮮開始接受西裝。但朝鮮貴族一直沿用明制服飾制度。甚至在大韓帝國時期,也是根據《大明會典》來制定官服。
但作為韓服的特點,裡衣還是一直保持了朝鮮本民族的傳統形式,:即男女都是白色短襦,立領右衽胸口系帶。男子白色寬鬆褲,女子白色高腰寬鬆長裙的民族樣式。
因此,從傳統韓服的服飾傳承來看,韓國在歷史上一直是古代中國的附屬國,朝鮮民族便形成了這種外衣明顯為中國服飾制度的款式,而裡衣仍保持了固有的傳統款式的雙重構造。
綜上所述,「衣冠文物悉同中國」,這就是韓服的歷史真相。
事實勝於雄辯,歷史不容篡改!
如今新一代的年輕人,基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發起了「漢服復興」的運動,這的確是可喜的現象。
但是民間的活動一旦結束,漢服之風也就沉浸下去,即使提倡的呼聲日漸強烈,仍舊堅持和以漢服為生活的人群,還是佔少數。
復興之風難以突破cos轟趴的局限。
可是漢服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復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把文明之火不能在我們這代手裡熄滅,沒人想做歷史罪人。
漢服所面臨的問題,與其說是問題,不如說是巨大機會,火把即將熄滅時也未必是死亡,還會是新的火焰重生!
參考資料:共青團中央《「漢服源於韓服」?笑話!》
漢服韓服之爭,於正回懟韓國網友:不和整容又忘祖的人計較
韓服?漢服!歷史不是用來選擇性記憶的
原標題:《瘋了?韓國人把漢服罵上熱搜:這些明明是韓服,中國人抄襲了韓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