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個標準:
1.能把一件事情說清楚。
2.能把別人的想法表達清楚。
也就是說不僅能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懂得如何表達別人的想法。
3.在沒有很多信息的情況下,自己能夠對一件事情進行分析、整理、歸納、概括和總結,並且能夠表達出來。
首先要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其次是能夠理解概括別人的觀點和你們溝通的內容,最後是能夠表述突發情況。
具備了這三點,在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上顯得完整、清晰,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強。
至於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之間的關係,首先,它們不是一回事兒,不能劃等號。
舉個最簡單的反例:有些溝通是不需要語言的。有時候加上語言反而是累贅,出現反效果。
有些溝通是肢體語言的溝通,神情的溝通,當然還有別的,這些加上了語言反而不好。
很多人對溝通存在誤解:以為見面說了幾句話,就是溝通。其實不是。
從英語時態的角度來分析,溝通包括過去、現在、將來及其進行時的狀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很多人以為溝通就是在一個時間點進行的,這很片面。
溝通應該是一系列的動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兩個人見面從打招呼開始,這與後面的交際可能毫無關係,但這卻是溝通的一部分。
要如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我們說得虛一點,就是去學、練,在學習與練習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具體要從哪幾個方面著手呢?我給出以下三個方向給你著重提高:
1.精準性和完整性
我們在小學時候就學過組詞造句、主謂賓結構這些基本內容,但是很多人隨著年齡增長,習慣性的把語言的表達的主體給省略掉了,喜歡講一些邏輯顛倒的話。要先從表達的精準性和完整性開始學習。
2.調整邏輯思維
很多人表達力弱,其實除了缺乏自信心和勇氣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邏輯思維混亂。
最典型的例子:講A的時候會跳到B,講B的時候會跳到C,經常看到一群人瞎扯淡→→從韓國總統樸槿惠下臺聊到中國飛彈問題,又講到兩彈元勳有幾個老婆,然後十大元帥有幾個老婆……這就是邏輯混亂。所以在跟人聊天的時候要注意邏輯性。
3.心態情緒的控制
有的人自身心靈比較弱勢,膽小、懦弱,在與人溝通之前,自己先進行了劇烈的思想鬥爭……
(我知道很多人都中招的…)
然而這個劇烈的思想鬥爭,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內耗,自己內在的精氣神都消耗殆盡了。
在跟人說話之前,在心裡緊張了很久,思想鬥爭半天,自己跟自己說了半天話。
結果心裡說完了,到人家面前,大腦一片空白,啥也說不出來,內在精氣神消耗完了,就沒有然後了……所以要加強心態情緒的控制。
實踐出真知,在實踐中領悟吧,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