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洞穴喻」

2022-01-06 社科學人

洞穴喻最形象地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理想:在這一比喻中, 至善理念被看作是照亮一切而自身不被照亮者。而要達到關於這一理念的知識, 心靈必須經過一系列的轉向, 從影子到物, 到火光, 再到洞穴外的物, 最後轉向太陽。靈魂的轉向與個人從意見、現象之中獲得解放的道路是同一條道路。這個隱喻形成了柏拉圖哲學中最根本的理性主義原則:世界的終極存在被看作那照亮萬有的終極之善。光源的意象在這裡成了我們領會柏拉圖倫理思想之實質的關鍵:沒有光一切皆不可見, 而沒有「善的理念」的世界也就是一個沒有光的世界。

柏拉圖把世界分成現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稱前者為「可見世界」, 後者為「可知世界」。在他的洞穴喻中, 可見世界的「光」和可知世界的「太陽」是理解他的哲學思想的至關重要的喻象。前者喻指習慣或經驗或傳統習尚中的善, 而後者是指構成整個宇宙基本秩序和價值體系的至善。哲學首要的任務是要指明靈魂如何才能從可見世界轉向可知世界。這種「靈魂轉向」構成了柏拉圖理念論哲學的基本原理。柏拉圖的出發點是原始的、無形的、不受肉體所累的靈魂存在, 靈魂的單純被視為靈魂的本真狀態。

在《斐多篇》中, 柏拉圖著力論證了靈魂的單純, 目的是為理念論中「回憶說」的論證做準備。在《理想國》中, 柏拉圖又著力論證了人的靈魂的不純粹的結構, 靈魂由三個部分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斐德諾篇》以理性駕馭兩匹馬的比喻來說明這三個部分的關係:其中一匹馬奮力升向理念王國 (這表明激情是理性的全力支持者) ;其中一匹馬則竭力把牲口連車子拉進人世間 (這表明欲望與理性是針鋒相對的) 。正因為人的靈魂具有這種分裂的本性, 正因為這種分裂構成了人向善或向惡, 馳升於可知世界 (理念世界) 或沉淪於肉慾誘惑, 因此靈魂要免於墮落就必須轉向。只有靈魂從他的「流放地」 (肉體) 回返自身或回憶自身才可稱之為「靈魂轉向」。

《理想國》繼洞穴喻的描述性對話後, 是一場關於「靈魂轉向的技巧」的討論:

蘇格拉底:但是我們現在的論證說明, 知識是每個人靈魂裡都有的一種能力, 而每個人用以學習的器官就象眼睛。——整個身體不改變方向, 眼睛是無法離開黑暗轉向光明的。同樣, 作為整體的靈魂必須轉離變化世界, 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觀看實在, 觀看所有實在中最明亮者, 即我們所說的善者。是這樣的吧?

格勞孔:是的。

蘇格拉底:於是這方面或許有一種靈魂轉向的技巧, 即一種使靈魂儘可能有效地轉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靈魂中創造視力, 而是肯定靈魂本身有視力, 但認為它不能正確地把握方向, 或不是在看該看的方向, 因而想方設法努力促使它轉向。」 [3]

在這場討論中, 柏拉圖首先肯定了靈魂本身有視力, 這就是靈魂中的理性部分。但是作為整體的靈魂如果不轉離變化世界, 那麼靈魂中的視力 (理性) 不可能瞥見「實在」, 也不可能觀看實在中最明亮者 (亦即善本身) 。

依此看來, 柏拉圖所說的靈魂轉向實際上是要使人的靈魂的每一部分協調一致, 聽從靈魂的理性部分的指揮, 只有這樣靈魂才能轉離變化世界, 靈魂本身的「視力」才能選擇正確的方向。「靈魂轉向的技巧」實質上是要求激情和欲望聽從理性指揮的技巧, 這種「技巧」的最高形式是蘇格拉底所示範的辯證法。在柏拉圖看來, 只有具備辯證法智慧的人才能完成整體的靈魂的轉向, 從而靈魂轉向它本真的狀態, 這就是靈魂的回憶。

在人類靈魂的記憶中, 從它的無形的、非現實的存在時期開始, 好像就已有了善、美、相稱、公正等理念。而靈魂轉向自身的內省和回憶, 是要使這種記憶具有現實意義, 要憶起早已瞥見過但忘記了的東西。為了做到這一點, 人恰恰應該內省, 應該儘量仔細地使靈魂擺脫肉體, 習慣於從肉體的各個部位把靈魂聚合起來, 專注於自身, 而且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 在靈魂從肉體這個枷鎖解脫出來之後, 都應儘可能地獨自生活。柏拉圖的成熟思想認為, 由於靈魂的真正本性是超感性的, 所以它只有上升到理念世界, 返回本原, 才能找到無上的幸福。這種思想在《斐多篇》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發, 在那裡「正當的哲學」被定義為「臨死的實踐」和「對死的追求」, 靈魂只有擺脫它的肉體的牢籠, 才能獲得它原有的純潔和對真理的認識。

靈魂轉向也就是靈魂回憶, 它既是認識或知識活動, 同時也是道德的淨化和升華。「善本身」, 亦即「至善」, 是理念世界的惟一原則。所以, 柏拉圖在《菲利斯篇》中指出, 在我們面前, 確切地說, 是在司酒官面前流淌著兩股水流, 其中一股是可以與蜜糖媲美的快樂之泉流, 另一股則是智慧的泉流, 它使人清醒, 而且一點酒也沒有滲雜, 就像凜冽而有益於健康的清水。這就需要我們盡善盡美地把這兩股水流摻合在一起。

在柏拉圖的二元論哲學中, 知識和快樂有兩種。關於知識, 第一種是由靈魂轉向自身由回憶得來的關於理念世界的知識, 第二種是以「產生和消亡著的東西」為自己的對象而獲得的知識, 二種知識都是美德的構成因素, 第一種比第二種更真實。關於快樂, 第一類是真實的、高尚的、潔淨的, 它與痛苦無關;第二類是一種給靈魂帶來衝動並總是伴隨著痛苦的快樂。知識與快樂的兩重性是由兩類基本的「善」決定的:精神的善和塵世的善。塵世之善又被分為肉體的與財產的。精神之善也要與靈魂結構相一致。

由此構成了一個善的等級:外在善 (財產) 要服從肉體的善, 肉體的善要服從精神的善, 精神的善要服從理性的善。在這個善的「金字塔」上, 理性高踞於頂峰。在善的這樣一個等級序列中, 從較低一級的善向較高一級的善的躍升典型地貫徹了靈魂轉向的原理。從根本上說, 這個思想是柏拉圖一生一貫的看法。可見世界中的善 (塵世) 只是完美而永恆的可知世界 (精神的、理念世界) 的一個摹本, 是一個被弄模糊了的而且是不完善的摹本。

在《會飲篇》中, 柏拉圖藉助厄羅斯的神話形象敘述了對完美肉體的愛的連續不斷的階段:首先是對一個完美肉體的愛, 但是一旦愛上了性情、舉止和精神品格之後, 肉體的完美就變得微不足道了;其次, 由對完美性情的愛奠定了通向對知識的完美的愛;最後, 是對一切美的事物的自在之美的認識和熱愛。在這樣的序列中, 柏拉圖始終把人置放在兩個世界之中。

相關焦點

  • 洞穴理論的解讀:從「洞穴喻」看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
    洞穴理論的解讀:從「洞穴喻」看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陳偉 內容提要
  • ——由柏拉圖「洞穴之喻」想到的(上)
    ● 柏拉圖的「洞穴之喻」與劉慈欣的「降維攻擊」古希臘哲學大家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篇中,講了一個著名的比喻,即「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設想有一個很深的洞穴,洞裡有一些囚徒,他們生來就被鎖鏈束縛在洞穴之中
  • 柏拉圖的三喻剖析
    即使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柏拉圖的優秀教育思想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像是「柏拉圖三喻」就是其中一例。「柏拉圖三喻」分別是洞喻、日喻和線喻。,太陽讓洞穴外的人看到世界,沒有太陽即使我們有眼睛也看不見這個世界,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到世界是因為太陽,因為光的普照,而洞穴裡的人也是因為光才找到了出口,找到真實,太陽是這個世界最高級的存在;線喻進一步形象而明晰地說明了兩個世界及其關係:「用一條線來代表它們。
  • 「回到」洞穴:對柏拉圖洞穴比喻的解讀
    一、洞喻的內涵 作為哲學史上最有名的比喻之一,洞穴比喻出自柏拉圖的《理想國》第七卷。藉此,柏拉圖生動地闡述了他的理念學說或稱相論。理念這個詞,即idea,在希臘文中,其動詞形式就是「看」的意思。所以,形象地講,理念就是外形、形式、相。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看」和感官意義上的看並非完全等同。
  • 誰還在柏拉圖的「洞穴」中生活?
    這就是他的洞穴之喻。在這裡我們討論其具體內容,尤其是它與太陽之喻及線段之喻的關係。按照柏拉圖,教育對人性的影響可以比作以下的經驗。想像有一群人從小就生活在地下的一個洞穴中。洞中有條往上的路通向洞口,與洞口一樣寬。這些人自幼便在洞中,待在同一個地方。他們的腿與脖子是被鎖住的,始終不能回頭,只能看他們前面的洞壁。在他們身後高處有一堆火在燃燒,在火與他們之間還有一條路橫穿而過。
  • 吳增定:柏拉圖的「日喻」和「洞喻」
    柏拉圖的哲學當然博大精深,我們沒辦法在短時間裡說的非常仔細,需要知道的是在他主要代表作《理想國》之中,有一些經典的比喻,確切的來說有三個,日喻、線喻和洞喻,在這裡我們主要說的是其中的兩個,一個日喻,一個是洞喻,通過這兩個比喻,大家應該可以清楚的了解柏拉圖在什麼意義上可以作為西方形上學的創始人,以至於尼採認為西方哲學就是一部柏拉圖主義的歷史,也就是說後來的哲學家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來繼承和改造柏拉圖的精神
  • 對柏拉圖洞穴理論如何認識的?
    柏拉圖認識到感知器官的局限性,這對後來笛卡爾的認識論,康德對先驗條件的研究,胡塞爾的現象學都是有啟發的。另一方面,認識到語言表達的局限性,對哲學語言學走向也是有啟發的。要理解「洞穴比喻」,首先要理解「太陽比喻」和「線段比喻」,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這三個比喻本來就是連接在一起講述的,構成了《理想國》一書的核心。
  • 柏拉圖:真正的哲學家適合做統治者
    哲學王思想是柏拉圖政治哲學的核心,著名的「洞穴喻」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圖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這就是:理想的國家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哲學家適合做統治者;囚徒缺少的是自由而不僅僅是知識;理想國家須以洞穴之喻的內容:設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裡,被鎖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牆,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牆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牆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
  • 讀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
    【理型論和洞穴喻】除了前面的論證過程,我們還要了解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在提出為什麼哲學家應該做王的三個比喻。這三個比喻,即線段喻、太陽喻和洞穴喻,對了解柏拉圖的形上學思想和政治哲學是極為重要的。在理解了理型論之後,我們便可以理解柏拉圖的線段喻了。線段喻實際上是對事物存在等級的一種劃分,即影像->可感物->數理對象->形式。前兩者屬於可感(天上的)世界,後兩者屬於可知(地上的)世界。比如我們在水中看到的樹的影子,即是影像。而看到岸上的樹,則是可感物。可感物比影像更高級,是因為影像是由可感物產生的,模糊而不確切。
  • 洞穴之外 | 與柏拉圖聊聊天,聽他講講理想國
    書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和朋友的聊天,和我們一起探討了許多哲學觀念: 公平與正義、道德與法律、男女平權、婚姻自由、洞穴理論…… 蘇:那麼,統治者一定是最能保衛國家的人心之所至,話之所至,即使是「洞穴理論」這種令後人無限探索追思的哲學觀念,也是平和自然、娓娓道來。
  •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醒來並知道真相的尼奧柏拉圖強調,這些囚犯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柏拉圖所謂受過教育的人,就是指理性的人。柏拉圖在這裡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即我們看到的日常事物都是「影子」,真實的是外面的光,是理念,理念的存在才讓事物成為事物本身。例如,一個美女之所以美,在於分有了「美的理念」。(本號文章討論柏拉圖的愛情觀,有這方面的介紹。
  • 洞穴寓言 《理想國》第七卷
    理想國第七卷第七卷一開始,緊接著第六章為了說明理念論而舉的日喻和線喻,柏拉圖接著舉出了他最有名的洞穴喻,他認為我們從出生就是被鎖在洞穴裡的囚徒
  •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 《理想國》小組第四次讀書會
    內容: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分別為日喻、線喻、穴喻)是《理想國》全篇的核心和凝練,也貫穿了柏拉圖對話錄。20世紀有個哲學家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整個西方哲學史都是對柏拉圖對話錄的註腳」。或許我們可以將這句話說得更誇張些,「整個西方哲學史都是對這三個比喻的註腳」。
  • 柏拉圖的意見與知識割裂、洞穴囚徒比喻及靈魂說分析
    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綜合了前人的哲學成果,提出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分離學說」是柏拉圖主義的要義,它肯定在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整體之外,還有一個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實的領域。那個被減少的,但仍然清醒的部分即是理性,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更加真實的理智的領域;執著心就是感性,就是柏拉圖所說的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整體。執著心並不是自性之外的單獨存在,執著心就是自性的錯誤認識,一旦自性覺醒,執著心就消失了。洞穴囚徒的比喻因不同的理解而有不同的深意。尋找真相的過程類似於修煉,解救囚徒失敗說明了真理被常人接受的困難。
  • 洞穴之喻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洞穴人」在洞穴內看世界,就形成他們的「真實」,儘管那是陰影或是反射。若「洞穴人」走出去,看見外面的世界與自己那已經成型的世界觀有所不同,甚至「格格不入」,就有可能因為分不清而選擇回到原來的地方。   2.蘇格拉底強調了人的教育,而受教育的人有的因為覺得自己上升到了一定的人格高度就不再願意在回到「下層」的地方。
  • 魔鬼與科學:柏拉圖和笛卡爾的魔鬼寓言
    柏拉圖與「建造洞穴的魔鬼」第一則寓言來自於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其作品《國家篇》(Res Publica)第七卷的開篇,借著蘇格拉底之口,講述了這樣一個奇特的故事:在某處有一個地下的洞穴,有一條通向地上的陡途,在裡面困著一群囚徒。他們自幼便被鎖在這裡,脖子和腿都被固定住,無法回頭只能面向前方。
  • 柏拉圖和他的理念世界
    柏拉圖「線喻」古希臘哲人喜歡用數學的形式闡釋他們的理論。柏拉圖這個比喻看起來比較複雜,現代人不一定容易看懂。這裡我稍作闡釋。總之,雖然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性質特點論述甚多,但他對「靈魂存在」的證明是很虛弱的。我們回過頭來看柏拉圖的「理念理論」,會發現情況也類似。柏拉圖確實建構出了一個強大、完善的理念世界,但這個理念世界是否真正是存在的,他並沒有(也不能)給出紮實的論證。前面柏拉圖使用的線喻,或者關於影子的類比,確實非常漂亮,但它們僅僅是一個說明的方式,而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邏輯論證。
  •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四隱喻
    優秀者的孩子,會帶到託兒所去交給保姆撫養,至於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秘密地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459C—460C)。這些古典話語和近代啟蒙話語看來是對立的。柏拉圖看來更傾向於把靈魂的無知看作真實的謊言,但群眾所犯的這種病症又還是無法用真理來醫治,相反還可能得用「語言的謊言」作為藥物——但僅僅是作為一種安慰劑?
  • 科學史︱魔鬼與科學:柏拉圖和笛卡爾的魔鬼寓言
    柏拉圖與「建造洞穴的魔鬼」第一則寓言來自於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其作品《國家篇》(Res Publica)第七卷的開篇,借著蘇格拉底之口,講述了這樣一個奇特的故事:在某處有一個地下的洞穴,有一條通向地上的陡途,在裡面困著一群囚徒。
  • 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深度剖析失去朋友的5個原因,值得深思!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個「洞穴理論」,說的是一群人被鏈條鎖在洞穴中,看不到洞穴外面的世界。洞穴中只有一個小小的出口能讓陽光照射進來,將外面世界的影子投射到洞穴中。洞穴中的人就以為這些影子便是外面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