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應該都有夢想:考古家、科學家、消防員、軍人......對於孩子來說,夢想就是目標,就是孩子們最想成為的人。於孩子來說,沒有夢想,奮鬥的動力便無從談起。父母焦慮的告訴孩子各種道理,可是收效甚微,怎麼辦?只能從孩子的夢想教育入手,點燃孩子的夢想,讓孩子為夢想努力。
花園一角,年歲已高的爺爺在孫子不解的目光中,親自種下了一棵棵樹。孫子想:爺爺為什麼要種這麼多樹呢?他都那麼老了,可樹卻長得很慢。時光荏苒,樹漸漸長大,開花結果,孫子才開始明白爺爺真正的用意……
《爺爺的種子》是一本富有哲理的生命教育繪本,用充滿詩意的文字講述了人與自然的生生不息,希望與愛的代代傳續。故事中處處透露著三代人之間的愛意和期許,也傳達了夢想的美麗延續。
夢想如同種下的一棵棵小樹
爺爺很老的時候才開始種樹,種下了橄欖樹,蘋果樹、葡萄樹和核桃樹。孫子有些不解,院子裡的水土也不夠好,而且爺爺年紀已經很老了,樹又長的很緩慢,為啥還要開始種樹呢?爺爺耐心的告訴孫子:種下的樹,就好像夢想一樣。在你種下它之前,並不知道它會長成什麼樣子,它需要一點土一點水,還需要你足夠耐心的等待和悉心的照料。夢想也一樣。
在緩慢的等待之中,樹上結出了果實,不管爺爺還在不在,可那些美好的相處畫面,還有為了夢想而去努力的教誨,深深的印刻在孫子的腦海之中,讓他成為更好的人。
那一幀一幀生動的畫面,也在傳遞給每一個翻開書本的孩子: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就像生活在荒涼的大漠,冷冷清清,沒有活力。有了夢想,就像一粒種子,散播在「心靈」的土壤裡,儘管它很小,卻可以開花結果。
大文豪託爾斯泰曾經說過:「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正確的生活」。樹立理想的最佳時機即是兒童時代,因為此時樹立理想可以將自己的理想與現實的學習結合起來,更有針對性,更能激發出創造的熱情,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很多孩子有喜歡做的事情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這件事情上,也會堅持得非常的久,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會有懈怠、會有轉移興趣的時候,所以,當孩子在追求人生目標的途中,離不開父母、長輩們的監督、督促。作為父母長輩,我們可以像繪本中的爺爺一般,用鼓勵的方式,指導、督促孩子認真執行目標,只有不斷地前進,才能讓孩子最終實現遠大目標。
父母之愛子,則為計之深遠
繪本之中,爺爺為孩子種下了樹,然而他卻沒能等到枝繁葉茂、瓜果成熟的那一天,他留下愛與希望離開了人間。爺爺應該沒有遺憾,因為那些院子裡的樹,生長周期很長的樹仍然可以替代自己陪伴孩子們。時光流逝,可是那些相處的充滿著愛的畫面都會成為孩子最美好的回憶。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是一句空洞的道理,這句話出自《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這一句話值得為父母的深思。它是說父母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要為孩子的長遠做考慮。
為人父母無論多麼愛孩子,都沒有能力和時間陪他走完人生的下半場。所以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在他的心靈中埋下愛與希望的種子,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自我生命的圓滿的過程。
就好像繪本中的那個孩子一樣。當他慢慢長大,終於明白:爺爺在我的心裡播種了希望的種子,經過悉心照料,那棵樹已然慢慢地成長了。
劉若英有一首歌叫《最好的未來》,裡面唱到:幸福永遠與愛同在,每個夢想都值得灌溉,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爺爺的種子》是一本溫暖的繪本,充滿美好與哲理,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花園的春夏秋冬,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時間的流逝、生命的美好,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種種細膩感受。告訴每一位品讀繪本的人:人與自然的生生不息,夢想與希望可以代代代傳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