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雲詩話
講述:李家欣 文字:陳志民
因為沒有參加討論,我抽閒閱讀並靜聽了卿雲詩社的對話內容。
我留存了李家欣老師的語音記錄,通過聆聽、我以為我旁觀了李家欣老師創作的心路歷程,很受啟發,於是就把語言還原成了文字,希望帶給更多的人以啟發。
通過聆聽,大致有下面幾種體會 :
1、寫詩的方法,即:怎麼寫。
2、靈感從哪裡來。
3、怎樣寫一首好詩。
4、洞見詩家創作風採與謙虛認真的精神風貌 。
一、李家欣老師詩作:
題梅莊雪月《白兆山》文讀後留言
//李家欣
翹望長空鸞鶴還,桃花巖下展詩箋。
早春徒受新冠苦,去歲屢遭洪水湔。
敬候遍山花盡放,舉杯頻酌續前緣。
人生若夢悟何日?鴻爪雪泥留上田。
注:「上田」即是李白《白兆山》詩中所言之"山田(一作上田)"者。
二、李家欣老師語音整理(有調整):
謝謝白村耕夫的鼓勵。
另外我想再說幾句,但因為打字很困難、我就不寫字了,對不起。
我想先說明一下,這首詩正如題目所述,是在公眾號《梅莊雪月》裡面的《湖北安陸白兆山桃花巖歸來在何夕》這篇文章讀後的留言,是一首很隨意的應酬詩,詩做的很隨意,也不好,請大家多多的批評指正。
我想請教一下大家,我詩裡頭說的早春和去歲,這兩句是因有一說法說南方有些地方去年水比較大。(當然、這是在致疫原因不明時的一種說法) 此外、中醫也說這個病是一種「溼」症,水比較大,構成了這個疫情大量傳播的條件之一。
當然現在疫情的傳播已經逐漸明晰,這個病為什麼在湖北這麼嚴重呢?尤其是武漢,就是說「溼」比較大,當然、疫情本身就是一個瘟疫,但、當地去年的雨水是不是很多,我也不知道,我是憑「意象」蒙著寫的,也可能不是那麼回事兒,沒準兒去年還大旱來著,(要是這樣的話)我還得改,所以誰知道這情況就告訴我一下。
這首詩就算做七律吧,為何說算做呢?因為光是形式上是(七律)還不行,他還要有內涵,我覺得我這內涵還很不夠。
形式上是沒問題啦,韻是全對的,平仄不對的也調啦,拗救的已做好了,頷聯有對仗,頸聯上下句緊密如同一句,故而就當成流水對好了。
我對於這首詩的不滿意之處,主要在於它的內涵不夠豐富。
文章的最後是盼望詩仙能在蔚藍的上空騎著鶴旋一旋,轉一圈,帶來紫氣,驅散戾氣、晦氣。
這是一種文學的說法,別回頭社會上有人覺得你看看我們白衣天使,解放軍戰士,廣大人民群眾是抗擊疫情的主力,你怎麼能寄託於封建迷信,神呀、鬼呀,現在又弄個仙人出來。
當然、應該說還不會,人們知道這是文學作品。
而我的詩,頭一句「翹望長空鸞鶴還」這是一點兒問題沒有的,文中談到的李白的詩本身最後一句是「千載方來旋(一作還)」(版本不同之故)。就是盼望仙人回來,翹望長空,因為(希望)仙人騎著鶴回來關照一下為疫情所困的人。
「桃花巖下展詩箋。」
寫完以後我就想,桃花巖下展詩箋,這是展李太白的詩箋,還是說展我們根據他的詩,發揮各種想像,結合現實的情況,尤其結合這次疫情,把這些詩也都展一展。
不是像以前,我們開會時在教室的牆壁上掛一掛,而是把這些詩拿到桃花巖那麼好的地方,在那兒掛,在那裡展。
我說的有點亂,但不怕大家笑話,大家儘管批評。
古人有言:「詩無達詁」,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感悟,覺悟詩意。詩句可以不必說的那麼確鑿,要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是遐想而不是瞎想)甚至後來的讀者還可以篡出更多的解釋,只要是合情合理的都可以作為一個答案。
下面,再就這首詩解釋幾句:
頜聯"早春……去歲……"回到了現實疫情中來。前面已經說到了,就不再贅述啦。只順便說一下,"湔″字這裡發「煎」字的讀音,字典上只說是當洗講,有水頭浪尖與衝洗的意思,我覺得是狠狠的洗。我從韻書裡一先韻部查到這個字用上去,就是說洪水不只是一衝而過,而是較長時間的衝刷浸泡。故而這個字用在這裡是合情合理的。只是不知道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前面已經請教了大家。
頸聯,"敬候遍山花盡放,舉杯頻酌續前緣"這可以看作是一個流水對。韻無誤,平仄也無誤。故而我說,形式上符合七律。但是內涵上我認為,一是不夠豐富;另外呢,那是當時的許多專家學者,醫生,一致的認識。他們都說天氣熱了之後,春暖花開之後,疫情才會過去,現在還需堅持。千萬不可放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疫情結束預計之期也在向後推延。故而頸聯的上句說的就不對了。儘管有"遍"字,"盡″字在句中可以把時間儘量向後推移,但是疫情還是沒有過去,仍然不提倡聚會,尤其是聚餐。雖然如此,但是我這詩句也不必改動了。因為這是歷史,親歷者皆知;過幾十年以後乃至上百年的人再讀它(如果)加個注釋不是也就行了嗎!
尾聯,自己發了一些感慨,希望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得到覺悟,鴻爪雪泥一般留下隻言片語,這個就不再多做解釋了。
另外、我還得到一個啟發。
宋方先生前頭說咱們是不是結合防疫抗疫搞一個第二季的結集,我就想,我寫抗擊疫情好像寫不出來,這筆就像長了鏽似的不行,忽然我一看這文章,有山有水的、就得到啟發。
大家也知道,我畫畫、畫完了會提上詩。畫畫就是一個場景,一個景色,一個山水。山水之間,然後提詩,就覺得很方便。
這篇文章說,白兆山這個地方好,這地方離著武漢直線距離只有100多公裡。離武漢這麼近,居然有這麼好的山水,當然武漢山水也很好,只是白兆山這個地方很多人不知曉,很少人知道,所以我藉助李白的這首詩,我又讀了這篇文章,藉助這個有了這首詩。
沒有無因之果,大約這就是這首詩的緣起。
結合抗擊疫情寫詩我覺得挺好,這類文章我想多數人還是喜歡看一看,不妨我們也好好看一看,能夠根據山水情景,集合疫情寫一些,是一個挺好的辦法。
當然,宋方說的那個更廣泛,你也可以結合湖北其他地方的一些情景來寫。
還有就是現在的一些報導,比如、武漢市某個醫院裡頭,我們雖然沒去,也許我們就跟去了一樣,也能寫 !
根據大家的情況,怎麼寫都好,反正要根據疫情,結合抗擊疫情,一定是這樣。
當然、我們還是要講究比、興(這些詩詞的創作手法),我們就可以從有些地方來找一找(找寫作的思路,找到寫作的因緣)。
三、李家欣老師所說的白兆山又名碧山,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的煙店鎮,屬大洪山餘脈是一處旅遊觀光、尋幽覽勝的好地方。
景區文化與李白有關,還以一處景點叫桃花巖,巖下有一巖洞,名曰桃花洞,可容人攀越。
四、李家欣老師所讀文章中與李白有關的詩大約是李白的《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下面這篇。(自我猜測)
全詩如下:
雲臥三十年,好閒復愛仙。
蓬壺雖冥絕,鸞鶴心悠然。
歸來桃花巖,得憩雲窗眠。
對嶺人共語,飲潭猿相連。
時升翠微上,邈若羅浮巔。
兩岑抱東壑,一嶂橫西天。
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
芳草換野色,飛蘿搖春煙。
入遠構石室,選幽開上田。
獨此林下意,杳無區中緣。
永辭霜臺客,千載方來旋。
洞見詩家創作風採
認識李老先生不久、我知道李老是卿雲詩社的老人,畫家、詩人。通過聆聽語音內容,我自認為旁觀了李老詩歌創作的心路歷程。
從起稿時的從無從下筆,結合到無意間自己的閱讀,通過聯想得到啟發,獲得寫作靈感,結合疫情期間自己的切身感受,抒發了對消滅疫情的期盼。至此成詩,給學習寫詩的人做出了指導,自認為是一堂生動的律詩寫作現場教學。
許多學習寫詩的人都有不知從何處下筆,沒有寫作靈感的情況,而李老師的這一段話、恰恰告訴了修學者靈感的來源與真諦。一是閱讀;二是觀察;三是善於結合現實體驗產生遐想、展開聯想。
語言談話告訴我們如何寫好一首詩,那就是熟悉規矩,按規矩寫。既要學會選律用韻、理清平仄關係的規矩,還要學會檢查拗救的規矩。
通過進一步的檢查發現作品的優劣點。是否合轍押韻;是否對仗工整;是否有語言不清或用典錯誤等問題,足見詩家作文的嚴謹。
整個語音娓娓道來,謙虛謹慎,多次提請大家批評指正,這種治學態度也是文字網絡不可多得的。
這篇文字的提煉與整理,李老語音與文字並用,進行了多次說明,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
再次感謝李老的耐心細緻與熱情指導!
李家欣:詩人、畫家
文字:作者原創
圖片:作者提供【尊重原創圖片】
音樂:來源網絡
講述者簡介:李家欣,字欣之,號陋園主人。1940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山陰人。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大。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現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卿雲詩社社長,中國藝術交流學會第五屆專職副主席,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民族文化書畫院副院長,卿雲詩書畫社藝術委員,東方白馬書畫院顧問、一級美術師。
本文文字作者:陳志民,陝西商洛人,文學愛好者。
▼跟我閱讀遇見春天遇見光
滑動查看更多
草衣:老君溝裡的野菜 3、韭菜
草衣:五古. 詠梨感懷
草衣:憶杜梨
草衣:武漢報零了 外一首
草衣:(抗疫)詩二首1
草衣:這個春天(1)外一首
草衣:商洛的豆腐
草衣:雨後清晨
顧問:商震 魚在洋 劉劍鋒
主編:多多
副主編:劉珅 寒梅飛雪 傲雪
自媒體支持:
曬丹鳳 大乾州
淮安文學坊 野閒論道
洛南文友匯 馨香盈秀
新新文學 禹平文學
投稿須知:
1.作者來稿需為原創首發,著作權歸其本人,文責自負。
2.來稿如不許改動請加以說明,未說明者視為可以做形式上的修改,字數控制在300——1500之間。
3.文稿請直接粘貼在微信窗口或者郵箱,可同時發送附件,須附上作者生活照,簡介及常用微信號,個人簡介字數100之內。
4.審核通過的稿件會在二周內回復,未回復即視為不予採用。
5,讚賞的70%返還作者;30%用於平臺的維護。
6,投稿郵箱:291395160@qq.com。謝謝關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