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雲詩話(講述:李家欣 文字:陳志民)

2020-12-22 松風閣語

卿雲詩話

講述:李家欣 文字:陳志民

因為沒有參加討論,我抽閒閱讀並靜聽了卿雲詩社的對話內容。

我留存了李家欣老師的語音記錄,通過聆聽、我以為我旁觀了李家欣老師創作的心路歷程,很受啟發,於是就把語言還原成了文字,希望帶給更多的人以啟發。

通過聆聽,大致有下面幾種體會 :

1、寫詩的方法,即:怎麼寫。

2、靈感從哪裡來。

3、怎樣寫一首好詩。

4、洞見詩家創作風採與謙虛認真的精神風貌 。

一、李家欣老師詩作:

題梅莊雪月《白兆山》文讀後留言

//李家欣

翹望長空鸞鶴還,桃花巖下展詩箋。

早春徒受新冠苦,去歲屢遭洪水湔。

敬候遍山花盡放,舉杯頻酌續前緣。

人生若夢悟何日?鴻爪雪泥留上田。

注:「上田」即是李白《白兆山》詩中所言之"山田(一作上田)"者。

二、李家欣老師語音整理(有調整):

謝謝白村耕夫的鼓勵。

另外我想再說幾句,但因為打字很困難、我就不寫字了,對不起。

我想先說明一下,這首詩正如題目所述,是在公眾號《梅莊雪月》裡面的《湖北安陸白兆山桃花巖歸來在何夕》這篇文章讀後的留言,是一首很隨意的應酬詩,詩做的很隨意,也不好,請大家多多的批評指正。

我想請教一下大家,我詩裡頭說的早春和去歲,這兩句是因有一說法說南方有些地方去年水比較大。(當然、這是在致疫原因不明時的一種說法) 此外、中醫也說這個病是一種「溼」症,水比較大,構成了這個疫情大量傳播的條件之一。

當然現在疫情的傳播已經逐漸明晰,這個病為什麼在湖北這麼嚴重呢?尤其是武漢,就是說「溼」比較大,當然、疫情本身就是一個瘟疫,但、當地去年的雨水是不是很多,我也不知道,我是憑「意象」蒙著寫的,也可能不是那麼回事兒,沒準兒去年還大旱來著,(要是這樣的話)我還得改,所以誰知道這情況就告訴我一下。

這首詩就算做七律吧,為何說算做呢?因為光是形式上是(七律)還不行,他還要有內涵,我覺得我這內涵還很不夠。

形式上是沒問題啦,韻是全對的,平仄不對的也調啦,拗救的已做好了,頷聯有對仗,頸聯上下句緊密如同一句,故而就當成流水對好了。

我對於這首詩的不滿意之處,主要在於它的內涵不夠豐富。

文章的最後是盼望詩仙能在蔚藍的上空騎著鶴旋一旋,轉一圈,帶來紫氣,驅散戾氣、晦氣。

這是一種文學的說法,別回頭社會上有人覺得你看看我們白衣天使,解放軍戰士,廣大人民群眾是抗擊疫情的主力,你怎麼能寄託於封建迷信,神呀、鬼呀,現在又弄個仙人出來。

當然、應該說還不會,人們知道這是文學作品。

而我的詩,頭一句「翹望長空鸞鶴還」這是一點兒問題沒有的,文中談到的李白的詩本身最後一句是「千載方來旋(一作還)」(版本不同之故)。就是盼望仙人回來,翹望長空,因為(希望)仙人騎著鶴回來關照一下為疫情所困的人。

「桃花巖下展詩箋。」

寫完以後我就想,桃花巖下展詩箋,這是展李太白的詩箋,還是說展我們根據他的詩,發揮各種想像,結合現實的情況,尤其結合這次疫情,把這些詩也都展一展。

不是像以前,我們開會時在教室的牆壁上掛一掛,而是把這些詩拿到桃花巖那麼好的地方,在那兒掛,在那裡展。

我說的有點亂,但不怕大家笑話,大家儘管批評。

古人有言:「詩無達詁」,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感悟,覺悟詩意。詩句可以不必說的那麼確鑿,要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是遐想而不是瞎想)甚至後來的讀者還可以篡出更多的解釋,只要是合情合理的都可以作為一個答案。

下面,再就這首詩解釋幾句:

頜聯"早春……去歲……"回到了現實疫情中來。前面已經說到了,就不再贅述啦。只順便說一下,"湔″字這裡發「煎」字的讀音,字典上只說是當洗講,有水頭浪尖與衝洗的意思,我覺得是狠狠的洗。我從韻書裡一先韻部查到這個字用上去,就是說洪水不只是一衝而過,而是較長時間的衝刷浸泡。故而這個字用在這裡是合情合理的。只是不知道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前面已經請教了大家。

頸聯,"敬候遍山花盡放,舉杯頻酌續前緣"這可以看作是一個流水對。韻無誤,平仄也無誤。故而我說,形式上符合七律。但是內涵上我認為,一是不夠豐富;另外呢,那是當時的許多專家學者,醫生,一致的認識。他們都說天氣熱了之後,春暖花開之後,疫情才會過去,現在還需堅持。千萬不可放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疫情結束預計之期也在向後推延。故而頸聯的上句說的就不對了。儘管有"遍"字,"盡″字在句中可以把時間儘量向後推移,但是疫情還是沒有過去,仍然不提倡聚會,尤其是聚餐。雖然如此,但是我這詩句也不必改動了。因為這是歷史,親歷者皆知;過幾十年以後乃至上百年的人再讀它(如果)加個注釋不是也就行了嗎!

尾聯,自己發了一些感慨,希望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得到覺悟,鴻爪雪泥一般留下隻言片語,這個就不再多做解釋了。

另外、我還得到一個啟發。

宋方先生前頭說咱們是不是結合防疫抗疫搞一個第二季的結集,我就想,我寫抗擊疫情好像寫不出來,這筆就像長了鏽似的不行,忽然我一看這文章,有山有水的、就得到啟發。

大家也知道,我畫畫、畫完了會提上詩。畫畫就是一個場景,一個景色,一個山水。山水之間,然後提詩,就覺得很方便。

這篇文章說,白兆山這個地方好,這地方離著武漢直線距離只有100多公裡。離武漢這麼近,居然有這麼好的山水,當然武漢山水也很好,只是白兆山這個地方很多人不知曉,很少人知道,所以我藉助李白的這首詩,我又讀了這篇文章,藉助這個有了這首詩。

沒有無因之果,大約這就是這首詩的緣起。

結合抗擊疫情寫詩我覺得挺好,這類文章我想多數人還是喜歡看一看,不妨我們也好好看一看,能夠根據山水情景,集合疫情寫一些,是一個挺好的辦法。

當然,宋方說的那個更廣泛,你也可以結合湖北其他地方的一些情景來寫。

還有就是現在的一些報導,比如、武漢市某個醫院裡頭,我們雖然沒去,也許我們就跟去了一樣,也能寫 !

根據大家的情況,怎麼寫都好,反正要根據疫情,結合抗擊疫情,一定是這樣。

當然、我們還是要講究比、興(這些詩詞的創作手法),我們就可以從有些地方來找一找(找寫作的思路,找到寫作的因緣)。

三、李家欣老師所說的白兆山又名碧山,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的煙店鎮,屬大洪山餘脈是一處旅遊觀光、尋幽覽勝的好地方。

景區文化與李白有關,還以一處景點叫桃花巖,巖下有一巖洞,名曰桃花洞,可容人攀越。

四、李家欣老師所讀文章中與李白有關的詩大約是李白的《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下面這篇。(自我猜測)

全詩如下:

雲臥三十年,好閒復愛仙。

蓬壺雖冥絕,鸞鶴心悠然。

歸來桃花巖,得憩雲窗眠。

對嶺人共語,飲潭猿相連。

時升翠微上,邈若羅浮巔。

兩岑抱東壑,一嶂橫西天。

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

芳草換野色,飛蘿搖春煙。

入遠構石室,選幽開上田。

獨此林下意,杳無區中緣。

永辭霜臺客,千載方來旋。

洞見詩家創作風採

認識李老先生不久、我知道李老是卿雲詩社的老人,畫家、詩人。通過聆聽語音內容,我自認為旁觀了李老詩歌創作的心路歷程。

從起稿時的從無從下筆,結合到無意間自己的閱讀,通過聯想得到啟發,獲得寫作靈感,結合疫情期間自己的切身感受,抒發了對消滅疫情的期盼。至此成詩,給學習寫詩的人做出了指導,自認為是一堂生動的律詩寫作現場教學。

許多學習寫詩的人都有不知從何處下筆,沒有寫作靈感的情況,而李老師的這一段話、恰恰告訴了修學者靈感的來源與真諦。一是閱讀;二是觀察;三是善於結合現實體驗產生遐想、展開聯想。

語言談話告訴我們如何寫好一首詩,那就是熟悉規矩,按規矩寫。既要學會選律用韻、理清平仄關係的規矩,還要學會檢查拗救的規矩。

通過進一步的檢查發現作品的優劣點。是否合轍押韻;是否對仗工整;是否有語言不清或用典錯誤等問題,足見詩家作文的嚴謹。

整個語音娓娓道來,謙虛謹慎,多次提請大家批評指正,這種治學態度也是文字網絡不可多得的。

這篇文字的提煉與整理,李老語音與文字並用,進行了多次說明,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

再次感謝李老的耐心細緻與熱情指導!

李家欣:詩人、畫家

文字:作者原創

圖片:作者提供【尊重原創圖片】

音樂:來源網絡

講述者簡介:李家欣,字欣之,號陋園主人。1940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山陰人。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大。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現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卿雲詩社社長,中國藝術交流學會第五屆專職副主席,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民族文化書畫院副院長,卿雲詩書畫社藝術委員,東方白馬書畫院顧問、一級美術師。

本文文字作者:陳志民,陝西商洛人,文學愛好者。

▼跟我閱讀遇見春天遇見光

滑動查看更多

草衣:老君溝裡的野菜 3、韭菜

草衣:五古. 詠梨感懷

草衣:憶杜梨

草衣:武漢報零了 外一首

草衣:(抗疫)詩二首1

草衣:這個春天(1)外一首

草衣:商洛的豆腐

草衣:雨後清晨

顧問:商震 魚在洋 劉劍鋒

主編:多多

副主編:劉珅 寒梅飛雪 傲雪

自媒體支持

曬丹鳳 大乾州

淮安文學坊 野閒論道

洛南文友匯 馨香盈秀

新新文學 禹平文學

投稿須知:

1.作者來稿需為原創首發,著作權歸其本人,文責自負。

2.來稿如不許改動請加以說明,未說明者視為可以做形式上的修改,字數控制在300——1500之間。

3.文稿請直接粘貼在微信窗口或者郵箱,可同時發送附件,須附上作者生活照,簡介及常用微信號,個人簡介字數100之內。

4.審核通過的稿件會在二周內回復,未回復即視為不予採用。

5,讚賞的70%返還作者;30%用於平臺的維護。

6,投稿郵箱:291395160@qq.com。謝謝關注投稿!

相關焦點

  • 陳志民:陪讀的日子(一)
    點擊連結回顧往期精彩文章:陳志民:愛心店(文末有驚喜)陳志民:擁抱陳志民:父親的背影陳志民:致同學(外一首)>陳志民:我的大學文憑陳志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陳志民:又到媽媽「換防」日陳志民:釣魚陳志民:我記憶中的中山街(大街)陳志民:弘揚大別山精神陳志民:大伙兒心目中的中山街陳志民:我記憶中的中山街(大街)陳志民:又到教師節陳志民:我的飛行生涯
  • 陳志民:我的飛行生涯(一)
    我的飛行生涯作者/陳志民點擊連結回顧往期精彩文章:陳志民:愛心店(文末有驚喜)陳志民:擁抱陳志民:父親的背影陳志民:致同學(外一首)陳志民:我的大學文憑陳志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陳志民:又到媽媽「換防」日陳志民:釣魚陳志民:我記憶中的中山街(大街)陳志民:弘揚大別山精神陳志民:大伙兒心目中的中山街陳志民:我記憶中的中山街(大街)陳志民:又到教師節
  • 講述自己創作的故事,讓小朋友更親近文字
    #文字#很多幼兒園要求小朋友學會講故事。這讓不少家長犯難,因為剛上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連話都說不順溜,更談不上講上一長串的故事了。我自己就想到了不少方法,比如說:報名講故事培訓班,聽故事音頻,看講故事視頻,家長示範講故事,複述繪本故事,講述小朋友自己創作的故事繪本。思量再三,我最終決定講述小朋友自己創作的故事繪本。02為何講述自己創作的故事能讓小朋友親近文字?
  • [ 詩話 ] - 詩話總龜後集 卷01- 20
    太平興國三年,胡秘監旦榜,馮文懿拯為探花,是歲登第七十四人,太宗以詩賜之曰:「二三千客裡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始,唐以禮部放榜,故座主門生之禮特盛,主司因得竊市私恩。上(本朝)稍欲革其弊,既更廷試,前一歲呂文穆公蒙正為狀頭,始賜以詩,蓋示以優寵之意,至是復賜文懿。然狀頭詩迄今詩有,探花詩後無繼者,惟文懿一人而已,最為科舉之盛事也。〔《蔡寬夫詩話》。
  • [ 詩話 ] - 詩話總龜後集 卷41- 50
    〔同上,《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二〕《西清詩話》云:退之《宿龍宮灘》詩云:「浩浩復湯湯,灘聲抑更揚。」 黃魯直曰:「退之才(裁)聽水句尤見工。〔所〕謂浩浩湯湯抑更揚者,非請客裡夜臥飽聞〔此〕聲,安能周旋妙處如此耶?〔《漁隱叢話》,同上卷一六〕 東坡云:《南澗中》詩:「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 [ 詩話 ] - 詩話總龜前集 卷11- 20
    潘緯以《古鑑詩》著名。或曰:「潘緯十年吟《古鑑》,何涓一夜賦《瀟湘》。」《零陵總記》載何涓《瀟湘賦》云:「鏡斂殘色,霞披曉光。」亦無全篇。〔《古今詩話》〕 楊大年同陳恕讀李義山詩,酷愛一絕云:「珠箔輕明覆玉墀,披香新殿鬥腰肢。不須看盡魚龍戲,終遣君王怒偃師。」嘆曰:「古人措意如此深妙!」各嘆服。
  • [ 詩話 ] - 詩話總龜後集 卷21- 40
    〔《溪詩話》卷二〕 老杜高自稱許有乃祖之風,上書明皇云:「臣之述作沈鬱頓挫,楊雄、枚皋可企及也。」《壯遊》詩則自比遊(於)崔、魏、班、楊。又云:「氣靡刂屈、賈壘,目短曹、劉牆。」《贈韋左丞》則曰:「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甫以詩雄於世,自比諸人,誠未為過。至「竊比稷與契」則過〔矣〕。史稱甫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豈自比稷契而然耶?至云:「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
  •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一本關於詩詞理論方面的著作。而作為詩話,自然傾注了作者本身的詩詞觀。那我們今天從後人的視角來看,袁枚本人的詩的流派和特色是什麼呢?
  • 【詩話文章】嚴羽:滄浪詩話(詩法及附錄)
    學詩有三節: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看詩須著金剛眼睛,庶不呟於旁門小法(禪家有金剛眼睛之說),辨家數如辨蒼白,方可言詩(荊公評文章先體制而後文之工拙)。詩之是非不必爭,試以已詩置之古人詩中,與識者觀之而不能辨,則真古人矣。
  • 玩轉文字 詩還可以這樣「被」設計
    他這本書很奇特,就是將他自己所寫的隨筆文字變成了可視化的東西,在這裡,文字可以東倒西歪、打滾轉圈,也可以漸變、模糊、拆解,文中的事物、形態、動作,甚至情感,都成了具象的圖畫。  記者摘錄了網上轉載頗熱的幾首詩:  「一顆閃亮的流星在漆黑的夜空划過長長的弧線墜落在不遠處的村莊/一隻四處流浪的野狗一動不動地站在筆直的地平線上向村莊張望。」
  • [ 詩話 ] - 詩話總龜前集 卷50- 59
    後果終於京官〔《筆談》〕 惠崇詩自負有「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時人或有疑譏其犯古者,嘲之曰:「河分岡勢司空曙,春入燒痕劉長卿。不是師兄多古句,古人詩句似師兄。」 〔《閒居詩話》〕 元居中作宿守,郡有官妓小蘇善歌舞,幼而聰慧,元守甚憐之。一日宴罷,令就座客關彥長求詩。
  • [ 詩話 ] - 閩川閨秀詩話 卷二
    莘田先生壽登八十,重宴鹿鳴,吾鄉先輩以詩賀者,名篇甚夥。同時閨秀亦有作,姒洲一律為時傳誦,實不愧為香草齋後人也。詩云:「人間一第比登天,誰識天仙又地仙。接席簪裾多後輩,稱觴兒女也華顛。姓名千載標真誥,恩禮三朝寵大年。韻事如斯關掌故,詎徒家慶譜新編。」 ◎黃淑畹紉佩為莘田先生次女,與姒洲同承庭訓,於詩工力尤深。杭堇圃《榕城詩話》只錄其《題杏花雙燕圖》二絕句,此外佳什尚多。
  • 袁枚的小詩《苔》,簡單的四句話為何催淚?它到底寫出了什麼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小詩《苔》,很簡單,很通俗,為什麼近日來尤其受關注,甚至有催淚的效果。我們來看看這首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小詩我很喜歡。作者用平淡的話語,讚頌了極其平凡的生命——苔蘚。苔蘚的生命看似卑微,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它也有自己綻放的美麗,它渺小但不自卑。牡丹花有國色天香之驕傲,但是它和苔蘚一樣,都是大自然裡不可或缺的生命之一。看看作者袁枚的生平,這首詩何嘗不是作者的自喻呢?
  • [ 詩話 ] - 夢苕盦詩話 141-190
    然所著《石遺室詩話》三十二卷,衡量古今,不失錙銖,風行海內,後生奉為圭臬,自有詩話以來所未有也。近於三十二卷之外,復有續輯。海內詩流,聞石丈續輯《詩話》,爭欲得其一言以為榮。於是投詩乞品題者無虛日,至有千餘種之多。以杖朝之年,而辦此苦差,名之累人如此。捐資為石丈續刻詩話者,為上海鬱葆青君。鬱君別署餐霞散人,多金好客,每年春秋佳日,必宴客二次,餘亦坐上客之一也。
  • 《鄰家詩話》走出廣州「寶藏男孩」方頌評:「用音樂傳承傳統文化...
    方頌評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不久前收官的首檔「詩歌庭院雅集」綜藝《鄰家詩話》第一季獲觀眾好評。「好像回到了古代文學的課堂上,好想再讀一遍那些詩詞。」觀眾如此表示。《鄰家詩話》一共12期節目,每一期都以一首詩詞為切入點,以雅集的方式,多元化呈現中國的琴、文、歌、畫、詩、舞、茶。節目邀請的嘉賓除了金牌戲骨王勁松、國樂行者方錦龍、文史學者酈波,還有阿蘭、胡夏、黃婷婷、好妹妹組合等助陣。作為《鄰家詩話》的音樂總監,方頌評貢獻了8首原創作品,還包下了幾乎所有音樂的編曲、錄音、製作以及後期混音等工作。
  • 充滿詩意的文字講述希望與愛
    時光荏苒,樹漸漸長大,開花結果,孫子才開始明白爺爺真正的用意……《爺爺的種子》是一本富有哲理的生命教育繪本,用充滿詩意的文字講述了人與自然的生生不息,希望與愛的代代傳續。故事中處處透露著三代人之間的愛意和期許,也傳達了夢想的美麗延續。
  • [ 詩話 ] - 民權素詩話 其餘詩話
    ●豁詩話(豁)●萱園詩話(原名隨筆 卷)●日日詩話(箸超 原名《今日詩話》,著者託名古香,今更正之)●豁詩話(豁) 南京鐘鼓樓東有大鐘亭,清光緒年末造。有無名氏題壁云:「太息神州事,夷氛滿域中。睡獅何日醒?驚世一聲鍾。」是亦有革命之思想者。
  • 鴻雪之歷代詩話 嚴羽 滄浪詩話(一)
    二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三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悽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優遊不迫、曰沉著痛快。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
  •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詩是什麼 比詩經還古老的這些詩歌滿滿都是故事
    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學習的第一堂文學課,一定是爸爸媽媽教給我們的一首小詩。好多人記得自己學會的第一首詩歌,但是幾個人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詩是什麼呢?在學校裡學習中國文學史的時候,老師都大多會講到這幾首詩。四、《卿雲歌》成為第一首國歌的歌謠辛亥革命以後,在創建中華民國進程中,國會議員議決以《卿雲歌》作中華民國國歌。理由是,「帝舜如於側陋(貧苦),終於揖讓,為平民政治之極則。」又云:「夫舜起匹夫,不私天下,為三千年前在東方之華盛頓。」國會議員們把清帝退位,比喻成了堯舜的禪讓美德。 那麼《卿雲歌》為何有如此影響呢?
  • 《徐徐道來話北京》:電波裡講述老北京故事
    原標題:《徐徐道來話北京》:電波裡講述老北京故事 「說北京,話北京,古都的文化正復興。一城三帶和兩區,首都名片文明城。大運河、副中心,北京的未來更年輕。」每天清晨6點,伴隨幾句清脆的京腔,著名相聲演員徐德亮主持的北京交通廣播FM103.9《徐徐道來話北京》準時與聽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