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30發布數據,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1%,連續9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表明製造業恢復性增長有所加快。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為53.0%、52.0%和50.1%,分別比上月上升0.4、1.4和0.7個百分點,均位於臨界點之上。
根據數據,11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4%,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為年內高點,非製造業延續穩中向好的恢復態勢。與此同時,11月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5.7%,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表明中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持續加快。
分析認為,這一事情的最新進展,意味著,中國製造業和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跡象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在全球市場具有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性。這在全球多國市場已深有體現。
比如,在美國,新進展是,越來越多的美國消費者近期正在大幅囤積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其中包括洗手液,衛生紙等一系列生活必需品。而過去三年多以來,這樣的景象在美國市場,不斷上演。對此,彭博社報導稱,十個美國人購買的商品中,有9個是中國製造。
再比如,數周前美國超過250,000個當時大幅囤積各種各樣中國製造的商品。其中包括微波爐,吸塵器過濾器,泳裝,家具等等,一些商家囤積的商品都在庫房中堆積到天花板的高度上。亞裔美國人郭洪數月前曾對美國消費者依賴中國製造的現象表示,孩子們書包裡的幾乎所有文具,圖釘、膠水、貼紙……無一例外。
有美國消費者被記者問到,「你們需要的產品能在其他國家生產嗎?」答:「不能,只有中國有完整生產鏈。」「你們進口的這款中國商品有沒有其他替代品?」答:「沒有,美國消費者就喜歡中國貨。「
而就在美國人大幅囤積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過程中,歐洲人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製造了。一個新的進展是,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一項研究最新顯示,歐盟有103個產品類別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近年來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額不斷增加,2019年的雙邊貿易額幾乎達到2000年的8倍。研究指出,歐盟國家在電子產品、化工品、礦物/金屬、藥物/醫療產品等行業的103個類別對中國進口商品具有「嚴重的戰略性依賴」。相比於美歐發達市場,在新興市場的印度和越南消費者同樣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商品。
事情的一個新進展是,印媒前不久報導,經濟學家和貿易商指出,「印度可能在短期內無法找到能夠提供如此大量產品的國家」。《印度教徒報》也曾報導稱,在印度教的重大節日(「點燈節」)期間,市場上銷售的諸如燈具、薰香、煙花、神像等相關產品,也幾乎都是產自中國。
《印度斯坦時報》稍早前援引調查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8973名印度消費者中,有83%的印度消費者表示,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不可替代。有印度消費者稱,「我們無法忍受沒有中國製造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9月份以來,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紡織企業因疫情無法保證正常交貨,歐美零售商為了確保供貨不受衝擊,將多個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
例如,從印度轉到中國的訂單中,毛巾、床單等產品訂單量較大,一些接到印度「回流」訂單的工廠預計,現在的訂單數量已經排到2021年5月。也就是說,印度製造業的許多訂單正轉移至中國。這也進一步說明,中國製造的商品和生產環節在許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要知道,中國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認為,印度在製造業方面沒有良好的聲譽。就連印度人自己也看不起本國產品,印度製造所謂的「拼湊式創新」是物資稀缺的產物—印度人把零件用膠帶、顏料和祈禱拼湊在一起,印度製造名字取得響亮,但卻像是「海市蜃樓」。」也就是說,印度無法成為世界工廠。值得注意的是,越南製造似乎遇到了與印度製造相同的問題。
目前,越南生產口罩的無紡布尚不能自給自足,都需要依賴從中國市場進口。CNBC稍早前援引貝恩公司副總裁Gerry Mattios表示,全球製造業工廠設施將變得更加分散。處於東南亞的越南並不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越南規劃與投資部長Nguyen Chi Dung數周前就表示,如果越南沒有趕上工業4.0列車,越南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真實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