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為東西方的消費習慣存在差異,還是因為某些特質導致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反正在會員制度上,京東阿里們確實與另外一個巨頭亞馬遜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亞馬遜作為美國最大的電商平臺,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電商平臺,其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可以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會員服務上。
目前亞馬遜大概有1.18億名會員,按照其99美元的年費計算,僅這一項就為亞馬遜帶來了將近117億美元的收入。亞馬遜的活躍人數大約在4億人左右,有超過25%的用戶選擇了購買會員服務,可見這確實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向。
那麼作為我國的電商巨頭,京東、阿里們的會員服務又是如何呢?
目前這兩家的活躍人數大約在4億人和8億人左右,但是購買了會員服務的人數卻分別為2000萬和3500萬,這樣的數據顯然無法與亞馬遜相比的。
可能大家認為即使會員人數有所差距也沒有問題,因為阿里在國內的體量更龐大,收入也應該更多,根據阿里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其營收大約為1500億元,但是亞馬遜僅會員收入就達到了阿里的一半,更遑論其他收入了。
看到這裡,人們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京東阿里們的會員服務比不上亞馬遜呢?難道是不夠優惠嗎?
其實恰恰相反,京東阿里們的會員服務實際上要比亞馬遜更加優惠,因為它們的會員基本上都是「買一送N」.
就以阿里為例,在購買了其88VIP會員之後,還將會得到網易雲音樂、餓了麼、優酷等多個平臺的會員,其實細細算下來,基本上就是20多塊錢就能購買一個平臺的年度會員。
但即使各大平臺用了這麼多手段,拿出了這麼多優惠,為什麼國內的消費者對於會員制度還是不買帳呢?
除了沒有這種消費習慣且電商平臺的會員實際意義不大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因為消費者基本上都遭遇過「會員」問題。
比如說大家在生活中,基本上都辦理過理髮店的會員卡,或者是健身房的會員卡,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等你想起來使用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現這些店鋪消失不見了,這樣的情況還是屢見不鮮的。
雖然說網際網路的大品牌基本上不會出現跑路的情況,但是架不住會員之上還有會員的套路,就比如手大家都知道的某視頻平臺,就在熱播電視劇時玩了一手「套娃」會員,最終導致人們怨氣爆發。
反應在電商平臺,最主要的還是服務差異無法體現。比如說亞馬遜會員服務提供的免運費、當日達、次日達等活動,在國內基本上就是最常見的操作。
如果會員服務去掉了這些,基本上只剩下會員專屬價格等服務了,但是在國內電商活動一波接一波的前提下,這些會員專屬價格帶來的折扣又能有多少呢?
因此,雖然亞馬遜的「會員經」在海外念得異常生動,但是到了國內就顯得水土不服起來。
不單是電商平臺的會員服務,包括視頻平臺在內的各大行業,如果真的想要賺消費者的會員費用,可能還是需要拿出真材實料,否則的話,就無法獲得人們的認可,大家又是怎麼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