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表1可以看出,以「新冠病毒疫情」為例,學校教育可以考慮通過問題探究或相關內容教授的方式,來結合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除國家提出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外,葉瀾(2016,第35頁)老師早在九十年代便提出「新人素養」的觀念。[5]「新人素養」涉及認知方面,尤其是善於分析、反思信息,以及對信息進行價值判斷;也強調道德,尤其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統一;也重視精神,尤其是自信和自我超越(葉瀾,2016,第35-36頁)。此外,學校作為一個「生命場」,要提升「生命質感」,重視生命成長(葉瀾,2016,第37頁)。這種觀點與生命教育和學校發展的有機結合可謂不謀而合。在《光明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中,葉瀾(2017)老師談及「生命·實踐」教育的思想信條[6],她引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自勝者強」,指出「教天地人事」貫穿課程,「生命自覺」作為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儒家思想也談及天人合一,《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部分學者亦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下發展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陳濱(2017)建議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情感教育教學模式,以及不同形式的生命體驗活動,促使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學習過程達到「明理」「共鳴」和「導行」的效果(陳濱,2017,第171頁)。[7]李鳳堂 (2018)則提倡全方位的策略,包括透過課題研究,將生命教育與辦學理念相互結合,建構獨一無二的學校特色,通過設計生命教育相關的校本課程,以體驗式、對話式、探究式、發展式等多元課堂教學方式,藉助「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與合力,營造生命教育的氛圍(李鳳堂,2018,第76-77頁)等。[8]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及「生命教育」的推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0-07-29,第二章(四) )[9],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德育處 (2005)所公布的《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期望學生「熱愛生命,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係……提高生命質量,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10]最近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0-02-12),該通知強調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1]。肖川、曹專(2020-02-15)認為要引導孩子敬畏生命、守護生命、熱愛生命和成就生命。[12]「生命教育」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與發展的領域,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有學者提出「生命教育」包括「天、人、物、我」四個環節,也涉及「知、情、意、行」四方面(王秉豪等,2016,第3-4頁)。[13]就筆者的個人理解而言,以「新冠病毒疫情」為例,它對我理解靈性和天道(例如生命的意義)有何啟發?這個事件對我與社會、他人的互動有何啟示?例如:為什麼我在一段時間會留在家中不能外出?我在這段時間如何與朋友溝通?對抗疫人員的努力有何感覺?我會做什麼來鼓勵他們,替他們打氣?這個事件引發我對環境(物)增長了什麼認識?例如: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大自然的生態與病毒傳播有什麼關聯?這個事件對我自己(自我認識)有何意義?例如:我的生活習慣有何改變?健康為什麼是重要的個人財產?另一方面,羅崇敏(2013)認為價值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羅崇敏,2013,第22頁)。它涉及人生信仰、真理和智慧、道德和法規、情感和理性、自主和創新方面的教育(羅崇敏,2013,第30-32頁)。[14]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於教育教學的關注點大多集中於在線及電子教學如何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性,也討論如何利用網上資源促進自主學習。隨著日後「新冠肺炎疫情」的消失,大家可能逐漸遺忘疫情對生活和教育的影響;另一方面電子及網上學習逐漸普及和不斷革新,教育工作者也許會忽視一些學校教育的本質問題,例如:未來教師的角色是什麼?教師的哪些角色與功能是科技、人工智慧和網上學習都不能取代的?生命教育是以「議題」或「專題」的方式出現抑或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內涵,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施瓦布(Schwab, 1969[15], 1978[16], 2013)提出課程的共同要素,包括學科內容、教師、學習者、環境等(高翠鴻等[17],2014,第39頁; 李子建、黃顯華[18],1996, 第125頁)。從施瓦布的課程慎思和實用取向出發,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學科內容和學習者會隨著年代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需求,教師仍是推動和實施課程與教學的主體,需要考慮核心素養和生命教育如何融入課程,並且在教育政策與教育專家的影響下,教師也宜與時並進,豐富自己的生命經歷和生命自覺,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和「生命教育者」(李子建、龔陽,2019)。[19]面對前所未有的全球流行性「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也許要思考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尤其是面對逆境,我們怎樣維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加強對人生和生命意義的肯定,以及如何通過疫情經歷而「經一事,長一智」(出自《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如何關懷自己、他人、社會,乃至關心國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應對策略,如何反思生命成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可做與應做的事情,這可能比追趕課程進度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 李子建. 21世紀技能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趨勢與展望[J].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17(03):72-77.
[3]王威廉. 瘟疫、文學與話語變革[N]. 文學報,2020-03-31.
[4]高麗.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以作品記錄時代 展現抗疫一線動人故事[N].今晚報,2020-4-6.
[5]葉瀾.「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J].人民教育,2016(Z1):33-42.
[6]葉瀾.「生命·實踐」教育的信條[N].光明日報,2017-02-21.
[7]陳濱. 視生命教育 培育初中生核心素養[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05): 170-171+ 174.
[8]李鳳堂. 生命教育視野下發展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理性思考[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8(05):74-78.
[9]引自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07-29.
[10]引自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德育處發布的《 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滬教委德【2005】21 號),2015.
[11]引自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教基廳函【2020】3號),2020-02-12.
[12]引自 肖川、曹專.教育部檔中首次出現生命教育,疫情時期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來源於: 生命教育網(2020-02-15)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F5OOFBV70516BILI.html 及https://kuaibao.qq.com/s/20200219AZPW2200?refer=spider
[13]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歐用生、吳庶深、李漢泉、李璞妮. 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M]. 臺灣新北市:揚智文化,2016:1-12.
[14]羅崇敏. 三生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Schwab, J.J.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The School Review, 78(1) (Nov., 1969), 1-23 and reprinted i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3: 45(5), 591-621.
[16]Schwab, J.J.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In I. Westbury & N.J. Wilkof (Eds.), 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 (1978:287-321). 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17]高翠鴻、林貞芬、廖淑惠、陳慧玲. 生命的精採,需要明智的抉擇: 生命教育的實踐轉化—— 課程慎思觀點[J].教師天地,2014(103):38-44.
[18]李子建、黃顯華. 課程: 範式、取向和設計(第二版)[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
[19]李子建、龔陽. 科技發展下的教師角色: 生命教育者[J]. 北京教育(普教),2019(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