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向何處去|李子建:「新冠病毒疫情」下的學校教育——基於核心素養與生命教育的視角

2021-02-07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

通過表1可以看出,以「新冠病毒疫情」為例,學校教育可以考慮通過問題探究或相關內容教授的方式,來結合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除國家提出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外,葉瀾(2016,第35頁)老師早在九十年代便提出「新人素養」的觀念。[5]「新人素養」涉及認知方面,尤其是善於分析、反思信息,以及對信息進行價值判斷;也強調道德,尤其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統一;也重視精神,尤其是自信和自我超越(葉瀾,2016,第35-36頁)。此外,學校作為一個「生命場」,要提升「生命質感」,重視生命成長(葉瀾,2016,第37頁)。這種觀點與生命教育和學校發展的有機結合可謂不謀而合。在《光明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中,葉瀾(2017)老師談及「生命·實踐」教育的思想信條[6],她引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自勝者強」,指出「教天地人事」貫穿課程,「生命自覺」作為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儒家思想也談及天人合一,《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部分學者亦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下發展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陳濱(2017)建議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情感教育教學模式,以及不同形式的生命體驗活動,促使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學習過程達到「明理」「共鳴」和「導行」的效果(陳濱,2017,第171頁)。[7]李鳳堂 (2018)則提倡全方位的策略,包括透過課題研究,將生命教育與辦學理念相互結合,建構獨一無二的學校特色,通過設計生命教育相關的校本課程,以體驗式、對話式、探究式、發展式等多元課堂教學方式,藉助「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與合力,營造生命教育的氛圍(李鳳堂,2018,第76-77頁)等。[8]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及「生命教育」的推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0-07-29,第二章(四) )[9],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德育處 (2005)所公布的《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期望學生「熱愛生命,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係……提高生命質量,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10]最近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0-02-12),該通知強調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1]。肖川、曹專(2020-02-15)認為要引導孩子敬畏生命、守護生命、熱愛生命和成就生命。[12]「生命教育」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與發展的領域,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有學者提出「生命教育」包括「天、人、物、我」四個環節,也涉及「知、情、意、行」四方面(王秉豪等,2016,第3-4頁)。[13]就筆者的個人理解而言,以「新冠病毒疫情」為例,它對我理解靈性和天道(例如生命的意義)有何啟發?這個事件對我與社會、他人的互動有何啟示?例如:為什麼我在一段時間會留在家中不能外出?我在這段時間如何與朋友溝通?對抗疫人員的努力有何感覺?我會做什麼來鼓勵他們,替他們打氣?這個事件引發我對環境(物)增長了什麼認識?例如: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大自然的生態與病毒傳播有什麼關聯?這個事件對我自己(自我認識)有何意義?例如:我的生活習慣有何改變?健康為什麼是重要的個人財產?另一方面,羅崇敏(2013)認為價值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羅崇敏,2013,第22頁)。它涉及人生信仰、真理和智慧、道德和法規、情感和理性、自主和創新方面的教育(羅崇敏,2013,第30-32頁)。[14]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於教育教學的關注點大多集中於在線及電子教學如何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性,也討論如何利用網上資源促進自主學習。隨著日後「新冠肺炎疫情」的消失,大家可能逐漸遺忘疫情對生活和教育的影響;另一方面電子及網上學習逐漸普及和不斷革新,教育工作者也許會忽視一些學校教育的本質問題,例如:未來教師的角色是什麼?教師的哪些角色與功能是科技、人工智慧和網上學習都不能取代的?生命教育是以「議題」或「專題」的方式出現抑或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內涵,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施瓦布(Schwab, 1969[15], 1978[16], 2013)提出課程的共同要素,包括學科內容、教師、學習者、環境等(高翠鴻等[17],2014,第39頁; 李子建、黃顯華[18],1996, 第125頁)。從施瓦布的課程慎思和實用取向出發,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學科內容和學習者會隨著年代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需求,教師仍是推動和實施課程與教學的主體,需要考慮核心素養和生命教育如何融入課程,並且在教育政策與教育專家的影響下,教師也宜與時並進,豐富自己的生命經歷和生命自覺,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和「生命教育者」(李子建、龔陽,2019)。[19]面對前所未有的全球流行性「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也許要思考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尤其是面對逆境,我們怎樣維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加強對人生和生命意義的肯定,以及如何通過疫情經歷而「經一事,長一智」(出自《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如何關懷自己、他人、社會,乃至關心國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應對策略,如何反思生命成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可做與應做的事情,這可能比追趕課程進度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 李子建. 21世紀技能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趨勢與展望[J].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17(03):72-77. 

[3]王威廉. 瘟疫、文學與話語變革[N]. 文學報,2020-03-31. 

[4]高麗.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以作品記錄時代 展現抗疫一線動人故事[N].今晚報,2020-4-6.

[5]葉瀾.「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J].人民教育,2016(Z1):33-42.

[6]葉瀾.「生命·實踐」教育的信條[N].光明日報,2017-02-21. 

[7]陳濱. 視生命教育  培育初中生核心素養[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05): 170-171+ 174.

[8]李鳳堂. 生命教育視野下發展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理性思考[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8(05):74-78.

[9]引自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07-29.

[10]引自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德育處發布的《 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滬教委德【2005】21 號),2015.

[11]引自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教基廳函【2020】3號),2020-02-12. 

[12]引自 肖川、曹專.教育部檔中首次出現生命教育,疫情時期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來源於: 生命教育網(2020-02-15)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F5OOFBV70516BILI.html  及https://kuaibao.qq.com/s/20200219AZPW2200?refer=spider

[13]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歐用生、吳庶深、李漢泉、李璞妮. 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M]. 臺灣新北市:揚智文化,2016:1-12.

[14]羅崇敏. 三生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Schwab, J.J.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The School Review, 78(1) (Nov., 1969), 1-23 and reprinted i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3: 45(5), 591-621.

[16]Schwab, J.J.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In I. Westbury & N.J. Wilkof (Eds.), 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 (1978:287-321). 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17]高翠鴻、林貞芬、廖淑惠、陳慧玲. 生命的精採,需要明智的抉擇: 生命教育的實踐轉化—— 課程慎思觀點[J].教師天地,2014(103):38-44.

[18]李子建、黃顯華. 課程: 範式、取向和設計(第二版)[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

[19]李子建、龔陽. 科技發展下的教師角色: 生命教育者[J]. 北京教育(普教),2019(08):11-15.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7大背景,6大走向 | 一周精讀
    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的,好的教育必須及時回應時代的呼喚。研究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的走向,必須深刻洞察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變化,這是研究學校未來變革非常重要的視角。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 7 大背景、6 大走向作者 | 張志勇來源 | 校長派 《張志勇: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背景與走向》後疫情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或特徵,可歸納為 7 個方面: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迅猛發展,引世人矚目。但中國崛起與發展的道路並不平坦。
  • 【精彩回顧】蘇州外國語學校總校長董彬: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新未來
    在這樣的時候,大家考慮後疫情時代,將給我們帶來什麼。有的人很悲觀,疫情下的衝擊讓大家對國際教育產生了畏懼和恐慌。在我們蘇州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蘇外」)看來,後疫情時代,我們的國際教育依然有著非常好的走勢、大勢、趨勢,有著前所未有的的光明、希望和未來。
  • 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走向融合與重構
    本報訊(記者 李萍)日前,由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辦的「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論壇在線上召開。教育部「國培計劃」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12名學員校長及其實踐、理論導師參會,共同探討疫情後基礎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很多挑戰,也對校長的能力建設提出新要求。」
  • 後疫情時代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
    在變局之下,推進國際理解教育既與全球化的世界趨勢相順應,也與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相契合;既是在新的國內外情勢下踐行教育公平的前提之一,也是中國基礎教育走出去的價值觀基礎。所以,國際理解教育並非錦上添花,而是勢在必行。
  • 兩岸四地專家共論後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新探索——第八屆海峽兩岸生命教育高峰論壇在我校舉行
    本屆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新探索」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召開,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陳永斌,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劉福州,校生命學與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長何仁富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相關教師參加線下會議。
  • 聚焦核心素養 做中國好教育——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河南濮陽...
    中國網10月23日訊 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析、研究課程改革新理念、新趨勢、新舉措,努力提高新課程改革的實踐效果,2018年10月20-21日,「尋找中國好教育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河南濮陽)高峰論壇」在濮陽縣隆重召開,來自上海、河北、洛陽、南陽等多省市的600餘位名教育創新項目研究人員、教育教學課程專家、全日制中小學校長等參加了本次論壇活動
  •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智慧教育體系構建
    從目前研究的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核心素養正在嘗試對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進行回答,也是對構建什麼樣育人形態的一種積極反思和探索。因此,將核心素養作為智慧教育體系的基點和核心是合適的,是具有適度前瞻性的。從核心素養的視角來看,智慧教育是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形成的教育形態。
  • 基於核心素養,推進學校變革
    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大突破,是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框架基礎上,通過反思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凝練了各學科核心素養。這一做法旨在解決當前基礎教育目標體系內存在的脫節問題。我國基礎教育總體育人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但由於這一目標缺乏明確界定和系統闡述,難以在學校層面進一步具體和細化。
  • 但漢國:基於核心素養培養的生命教育實踐
    從生命教育的角度講,我們認為,生命質量不僅是個體生命的自然素質的質量狀態,它還包括社會素質、心理素質的質量狀態,是一個基於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心理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質量標準,是人的自然生命質量、社會生命質量和精神生命質量的統一體。生命教育是通過教育促進人的生命成長,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的過程。這種生命質量關係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素質發展和幸福生活技能的養成。
  •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疫情作為一場公共危機,考驗著公民的道德水準,挑戰著社會的倫理與道德。回應疫情對社會倫理與道德的挑戰,構建倫理與道德的新內容、新體系,是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回答。本期「學人坊」對話四位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下的道德教育。記者:人們都說,抗疫是最好的教育課堂。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黃向陽: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有哪個人和家庭不提心弔膽提防它?
  •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疫情作為一場公共危機,考驗著公民的道德水準,挑戰著社會的倫理與道德。回應疫情對社會倫理與道德的挑戰,構建倫理與道德的新內容、新體系,是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回答。本期「學人坊」對話四位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下的道德教育。記者:人們都說,抗疫是最好的教育課堂。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
  • 重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常態
    這種探索不僅應對了疫情時期教育面臨的非常態,也讓我們大到對教育的發展格局小到對個體的培養有了更深的思考。今天,學者們提出後疫情時期教育甚至後新冠時代教育這樣的概念,不僅因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界還沒有找到制勝的絕招,我們還要在一段時間內面對非常態的生活,還因為疫情期間對教育的深思本身所具有的對教育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 「課程與學校——核心素養培育視域下」中英基礎教育高峰論壇在天津市南開中學召開
    面對21世紀人才培育新需求,立足國際教育發展與課程變革的大視域下,為進一步深化我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 核心素養時代,如何用思維變革我們的教育
    文/思維智匯 孫習涵  「核心素養」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如何推進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評價改革、教師發展等,是基礎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核心素養要想真正落地,教學是關鍵,思維又是教學的核心。隨著對核心素養理解的日漸深入,思維在課程與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 疫情後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慕華成志召開
    為響應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主題「逆全球化時代的發展戰略學理論與實踐」主題,本次會議邀請到社會發展戰略專委會專家、教育界專家共同聚焦教育發展熱點,交流研討疫情後教育發展趨勢、戰略與技術。
  • 北大財政所舉辦「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發展與體制內外...
    疫情期間和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發展面臨哪些突出問題,有何突出需求?2020年11月14日,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簡稱「北大財政所」)組織舉辦了「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發展與體制內外合作」專題研討會。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的會議模式。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系主任楊釙主持。
  • 周鵬程:一個教育反思的時代來臨丨疫後教育變革㉖
    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向我們呈現怎樣的過去,更能引領我們去實現怎樣的未來。新冠肺炎疫情下,傳統教育按下了暫停鍵,各國學校相繼停課,引發了人們對基礎教育的系統反思。武漢作為本次疫情的重災區,其反思和教訓更是深刻。這其中必然包含:家庭教育從感性經驗走向科學理性。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在育人觀念上始終保持著距離。
  •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蓄勢待發,聚焦教育改革 共話未來教育
    再出發:聚焦教育改革 共話未來教育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以 「聚焦教育改革 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核心議題包括:1.最新教育政策文件解讀與理解基礎教育改革七十餘載,中國教育正一步步趨於成熟,新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也正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進步、迭代。作為國家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工程最新政策有哪些?
  • 「後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怎麼做?在線教育的拐點在哪裡?校長論壇...
    」,分享一線的實踐與聲音,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因為這些「神獸」出籠之後,展現了更多生命的風採和特質,讓家長不得不向他們行注目禮。 這使我想到一個此前廣受討論的邏輯命題——在網際網路時代,當下的孩子才是原住民。經過這場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網絡學習,他們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優勢得到凸顯,這恰恰告訴我們在線教育這一工具的主人是學生,他們站起來了。
  • 「後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如何轉型?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各國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短期的下行壓力與挑戰。但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機,我們更要有在變局中破局的勇氣和自信。為有效應對疫情,許多國家採取了關閉學校的防疫措施,教學模式從線下學習為主轉向線上學習,教育生態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也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長期影響和挑戰。目前看來,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亟待提升,數位化教學資源建設亟待加強,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亟待改革,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亟須創新等。面對挑戰,如何才能化危為機,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